董曉博
(鐵嶺市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鐵嶺 112000)
社會發展速度極快,人口的增長以及人類活動的日益頻繁,使得人地矛盾日益凸顯。為了能夠解決人口、自然環境、資源和社會發展之間的諸多問題,避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的現象產生,也對非線性變化風險進行調整,需要完成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注重糧食安全,保障能源的可靠性,也使生態安全危機得以接觸。通過加快節約資源的腳步,也使人類社會能夠達到生態和生活和諧發展的狀態。通過統籌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相關工作,使有關部門能夠就生態修復設置內置機構,在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格局下,更新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理念,完成頂層設計工作,創造出更加完善以及合理化的工作路徑。我國的生態修復工作起步相對較晚,國外從20世紀初就開始注重自然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因此,相關從業者更應當將推進相關工作作為個人的義務和責任,在生態修復工作中找到合適的工作模式,借助各項技術手段來改善我國的社會和自然環境。
以國家公園等為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出自然保護地,并設置健全的修復理念和模式。通過優化相關修復方案,在理論、技術、政策等等多方面能夠解決現存的不足之處,真正地防治各項污染問題。同時也注重在國土空間規劃和修復過程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生態修復系統進行重點關注,構建出建成的理論機制。在實踐的過程當中也能夠避免相關部門權責不清、業務模糊的現象出現,使得各項技術形式不斷完善,工作模式也能夠更加合理化。達到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土壤污染修復等多重目的,構建出完整的工作體系和工程技術應用標準,使我國的人地關系得以轉型,也能夠在生態重建、土地整治、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過程當中創建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工作模式和機制,使得生態修復工作得以順利推行。也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豐富理論基礎,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1]。
國土空間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作為共同體和研究對象,通過對生態系統的修復,達到土地綜合治理的目的。也通過對自然系統的整治和藍色海灣的治理,利用工程技術等多重修復形式,使得退化和受損的自然環境在功能和結構上不斷調整,最終達到穩定狀態,實現生產空間節約集約高效,也能夠創造出更加適宜居住的生活環境。對原生態系統進行修復,要強調全域性和過程性,也借助多種手段來達成空間修復和集成的目標。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通過森林、湖泊等小尺度單類型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現如今,社會的經濟形態不斷變化,人口急劇增多,土地資源日益匱乏,也使得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生態修復工作難度大,理論和實踐還在不斷完善之中,缺乏健全數據支撐也容易導致各項自然災害問題的產生。因此,只有采取針對性的手段,借助專業技術人才能夠扭轉局面,解決土地資源匱乏的問題,避免各項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造成國家糧食安全受損。在大量的土地資源被破壞之后,某些生產建設單位已經注銷或不再存在,一些無主的廢棄土地成為生態包袱。只有做到修耕輪耕,修復利用好廢棄土地,才能夠充分借助自然資源,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在生態修復的過程匯總,還需要對自然災害問題進行重視,研究氣象災害的情況、海洋災害的損毀面積等,深入了解各項資源的現實情況。在土地污染方面,應當認真研究常見的污染物質和污染點,對農業生產安全風險問題進行重視,避免各項人為破壞給生態系統帶來威脅。通過推動國土空間結構優化的過程,也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自然資源[2]。
全球范圍內的生態修復工作正在不斷深化和實踐之中,隨著生態危機的加劇,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對生態系統的復工作。通過強調擴大修復范圍,恢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能夠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人類的快速發展。但我國在空間生態修復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基本概念和內涵還存在模糊地帶,各項工作的職責劃分不清,機制不夠健全,缺乏統一認知,不同地區在生態修復工作正在進行的過程中水平也會參差不齊。我國在進行空間生態修復時,應當將系統論、地理學、景觀生態學等等作為重要參考依據,通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深化提煉域內外已有的生態修復典型經驗,從而構建更加科學的認知體系,規劃好頂層設計內容,通過模式設計、技術創新、理念完善,真正地編制出科學實施方案,使得理念-模式-技術等能夠完美銜接。
要從理論、政策、技術、組織等方面實現創新和多重結合,同時也能夠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修復經驗,總結出不同地區在治理土地、海洋、污染場地等過程中的經驗,也給統一的工作思路和體制提供參考依據。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頂層設計和相關業務的體系構建過程中,應當結合資源環境體制改革的精神,注重土地整理工作,完成生態恢復過程。搭建合理的工作體系和業務邊界,使各項流程的銜接更加順暢,也擁有配套的體系,解決不同部門之間職責不清的問題,同時也能夠清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內涵,在實踐中能夠掌握生態修復的特征,使傳統的土地整治、土壤和水資源環境治理等工作能夠不斷的優化,保護好自然資源,也能夠構建更加豐碩的生態修復產物。使得林草、農業、農村等等部門能夠共同配合,創造更加高效和統一的工作機制,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帶來動力。
除了關注思維理念和頂層設計之外,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還需要注重區域尺度模式與技術創新,要根據生態修復場地所處的位置,研究好周圍的資源環境和發展態勢,從而解決瓶頸和障礙問題。通過采取信息集成、技術集成、流程集成的思維范式,設置出一體化的工作模式,使得理論、制度、工程技術等能夠實現共同管理。同時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也能夠制定出分階段的目標,包括近期、中期、長期目標,從而細化時間段,使各個部門的職能更加清晰,在責任分工和目標考核的基礎之上,合理運作相關經費,使得政策體系能夠更具可靠性和專業度,可以為具體的落實奠定基礎[3]。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本質在于修復不平衡的人地關系,在修復的過程中,“修”應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復”應該強調在生態統受損的過程中進行結構、功能及服務的調整。通過應用景觀生態學理論,借助地理學理論和恢復生態學理論,在有關工作的等級、尺度等方面進行調節。為人地關系、人類社會活動響應機制奠定理論基礎,也使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可以從不同角度出發,真正完成景觀生態學的格局塑造、時空尺度控制和功能服務改造過程,也使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擁有很好的理論基礎,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更具適用性。景觀生態學的“格局-過程-功能”框架可以為生態修復過程提供理論基礎,且多功能性的視角可以平衡經濟社會生態等不同功能之間的關系。通過強調“源地-廊道-戰略點-網絡”的科學范式,也可以從全球、區域景觀、生態系統、群落、種群、個體的多維度出發,實現多種工作路徑的融合,也體現出景觀生態學在國土空間規劃、修復等過程中的廣闊前景。在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視角之下,人口子系統、資源子系統、環境子系統、發展子系統等共同構成一個整體。該整體強調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等不同的系統應當密切關聯。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人類社會從初級階段到高級階段演練,在自然環境的資源利用方面也應當進行調整,才能夠達到不同系統之間密切關聯的目的。
國土空間是“區域”在國家意義上的稱謂,區域包含領土、領海、內水等等部分。從形態結構上劃分可分為鄉村、城鎮、工礦、生態、海洋等多個空間,不同空間之間密切關聯。同時在生態功能區的劃分方面也可以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區域組成。為了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在人類生產的過程中,應當體現出各項資源的功能屬性和空間交互的特征,不同的國土空間在生態修復上的任務存在差異,比如鄉村聚落區應以土地平整、耕地翻耕等工作作為基礎條件,采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工作形式,使得農田的生態條件得以改善,也使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得以調整。通過治理好村莊的污水、臭水,打造出更加適宜居住的新型生態環境,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城鎮地區在生態修復過程當中應當根據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城市天際線的特點,對綠網體系進行改造,要強調空間規劃的具體內容和用途,塑造出城市的生態景觀,使經濟、發展、事態能夠和自然環境的保護相結合,實現全面綠色轉型的目標,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在工礦聚集區域,則應當重點完成礦山地質的環境修復工作,對廢棄、廢渣等物質進行監測,只有達到特定的排放標準才能夠予以排放,避免排放污染物質過多影響到周圍的植被,從而使得生產建設過程能夠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相統一,避免破壞自然資源的情況出現,以致造成難以修復的后果,或必須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改造的情況出現。藍色海洋區域則是以海洋水體動力學原理作為基礎,從而完成海水水質的改善、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等工作內容。要嚴格地落實用島用海機制,實現對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在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修復過程中應當達到保護自然的目的,保持生物多樣性,對大江、大河等湖泊區域進行治理,草原、森林的自然資源則應以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等形式完成生態治理、系統修復等過程,使得生態系統更具穩定性,也能夠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化的生態產品[4]。
不同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的模式擁有著不同的體系和技術應用標準,所以在進行生態修復的過程中,應當根據生態修復工作的類型,配置相關的配套制度,有組織、有紀律地開展各項工作。同時也可以設置可行性較高的考核評價管理體系,做好調查監測評價工作,完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實施。同時可以選定修復技術,對相關工程項目進行驗收。后期也應完成動態監測監管,借助景觀生態學中的“格局-過程-功能”框架,認真識別生態修復工作中的各項特征,包括可行性、類型、范圍等,使修復工程的驗收管理和監測監管更具有效性,同時也能夠實現閉環管理的目的。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具備著較強的技術性和政策性,因此在修復的過程中要建立起一套標準體系,加快建立調查評價標準,規劃編制技術指南,從而在開展相關工作的過程中能夠擁有配套制度,對技術進行約束。同時要堅持整體保護、綜合治理的原則,合理選擇生態修復技術,使得生物工程、景觀工程等工作達到集成化。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創新技術應用形式,形成特定的工作模式,提高生態修復技術應用的有效性,也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奠定基礎條件,使之擁有技術保障。
綜上所述,生態修復的工作涵蓋整個生態系統,包括物種、群落、景觀等等,在生態修復技術應用的過程當中,應當針對不同的生態系統退化類型展開分析,找到合適的方法。通過調土壤性質,使得植物群落得以建立。同時,在礦山生態修復的過程當中能夠添加石灰,采用重金屬超富集植物來調節生態系統,創造更好的土壤環境。在生態修復效果評價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加關注植物多樣性,借助一些成功的生態修復案例,從而構建出完整的修復系統。由單門類、單目標的生態修復轉為系統性和綜合性的治理過程,也能夠設置專業制度,構建生態文明,使得生態文明領域基礎性、關鍵性的改革工作能夠協同并進。通過創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監測評價機制,在國土空間規劃、項目落實、驗收等過程當中,能夠發揮技術手段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