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
我們以大麥粒為例。億萬顆大麥粒被磨碎、煮熟、釀制,然后被消費。但是,如果一顆大麥粒得到它所需要的正常的條件,落到適宜的土壤里,那么它在溫度和濕度的影響下就發生特有的變化:發芽;而麥粒本身就消失了,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從它生長起來的植物,即麥粒的否定。而這種植物的生命的正常進程是怎樣的呢?它生長,開花,結實,最后又產生大麥粒,大麥粒一成熟,植株就漸漸死去,它本身被否定了。作為這一否定的否定的結果,我們又有了原來的大麥粒,但不是一粒,而是加了10倍、20倍、30倍。谷類的種變化得極其緩慢,所以今天的大麥差不多和100年以前的一樣。如果我們以一種可培育的觀賞植物為例,如大麗花或蘭花,我們只要按照園藝家的技藝去處理種子和從種子長出的植物,那么我們得到的這個否定的否定的結果,不僅是更多的種子,而且是品質改良了的、能開出更美麗的花朵的種子,這個過程的每一次重復,每一次新的否定的否定都向前推進這種完善化。——像大麥粒的情形一樣,這種過程也在大多數昆蟲中,例如在蝴蝶中發生。蝴蝶通過卵的否定從卵中產生出來,經過各種變化而達到性的成熟,交尾并且又被否定,就是說,一旦繁殖過程完成而且雌蝴蝶產了很多卵,它們就死亡了。至于其他植物和動物,這個過程的完成并不是這樣簡單,它們在死亡以前,不只是一次而是多次地結子產卵或生育后代,但是在這里,這對我們來說是無關緊要的;在這里,我們只是要說明,否定的否定真實地發生于有機界的兩大界中。其次,全部地質學是一個被否定的否定的系列,是舊巖層不斷逐層毀壞和新巖層不斷沉積的系列。起初,由于液態物質冷卻而產生的原始地殼,經過海洋氣象和大氣化學的作用而碎裂,這些碎塊一層層地沉積在海底。海底的局部隆出海面,又使這種最初的地層的一部分再次經受雨水、四季變化的溫度、大氣中的氧和碳酸的作用;從地心沖破地層爆發出來的,然后冷卻的熔巖也經受同樣的作用。這樣,在幾萬萬年間,新的地層不斷地形成,而大部分又重新毀壞,又變為構成新地層的材料。但是結果是十分積極的;造成了由各種各樣的化學元素混合而成的、通過力學作用變成粉末狀的土壤,這就使得極其豐富的和各式各樣的植物可能生長起來。
【題解】
本文選自恩格斯的《反杜林論》,標題為編者所擬。本文以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做比喻,形象生動地探討了辯證法中“否定之否定”的基本規律。
“否定之否定”的規律,最早由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提出,恩格斯對其做了“否定之否定”式的揚棄。在把握“否定之否定”的規律時有以下四點可為我們所關注。第一,過程性。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然經歷“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就如恩格斯所舉的例子,麥粒被植物否定,植物又被麥粒否定,作為否定之否定的結果,自然界如此,社會領域亦如此。任何事物內部總會有肯定性的一面與否定性的一面,這一對矛盾相互依賴、相互作用,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第二,辯證性。“否定之否定”的否定,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辯證地否定,即為哲學上的“揚棄”,是發揚與拋棄的統一。既要發揚事物內在的積極因素,又要拋棄事物內部的消極因素。就如同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絕非盲目地否定資本主義,而是要充分汲取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第三,條件性。要實現事物“否定之否定”式的發展,離不開必要條件的創造。如果不考慮到促成事物發展飛躍的具體條件,具體事物“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同樣可能遲滯,甚至被中斷。第四,曲折性。“否定之否定”原理充分揭示出事物發展的過程必然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其重大實踐意義在于,人們只有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才能更為主動地掌握歷史趨勢和命運走向。(古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