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玉振
為什么優秀的員工愿意留在你的企業?我們往往以為是滿意的薪酬。薪酬當然很重要,但遠遠不夠,因為金錢無法購買到真正的忠誠。今天這樣的時代,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價值能否得到真正的實現。所有優秀人才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把自己最好的時光、最有價值的努力投到你這個企業里是否值得?
如果你是領導,你給下屬提供的究竟是什么?是一項值得奮斗的事業,還是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最后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好的組織一定會建立清晰的價值主張。卓越的愿景、使命、價值觀才能真正對優秀的員工形成強大的激勵,讓員工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義,讓員工愿意全力投入。
在戰場上,真正讓人超越生死利害的,一定是組織深層次的信念與追求。
領導者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從一開始就為組織的每一個成員找到這樣一個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理由,找到組織成員強大的自驅力。有了這樣的理由,有了這樣的自驅力,組織的成員就會不惜一切地付出。這是讓組織變得強大的精神內核,是組織能夠歷經挫折而長期生存、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偉大與平庸的不同所在。
僅僅關注“辦事”的領導者注定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歷史上那些偉大的領導者,無一不是通過堅持、踐行和傳播清晰的價值觀,從而成就偉大的事業。
當然,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共產黨的精英人物,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堅定的信仰,為了共產主義、為了新中國,他們可以拋頭顱、灑熱血,不惜一切,但那些普通的士兵是怎么做到的?普通的士兵大多是普通農民,大字不認識幾個。你給他講共產主義、講新中國,他哪兒聽得明白?怎么讓這些人與之生、與之死,而不畏危?
這時候,共產黨真正厲害的地方表現出來了。共產黨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口號:“打土豪,分田地?!?/p>
幾千年來,中國是個農業社會。農民最大的需求是什么?土地!誰能滿足他們對土地的需求,他們就會堅定不移地跟誰走。“打土豪,分田地”,讓所有的士兵都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既為一個偉大的理想而戰——建設新中國,也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戰——打土豪,分田地?!敖ㄔO新中國”這個偉大的愿景,和“打土豪,分田地”這個具體的綱領,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在國共之爭中,老百姓為什么站在了共產黨一邊?
解放戰爭時期有一場著名的戰役——孟良崮戰役。當時陳毅、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是27萬人,國民黨進攻的部隊是45萬人,兵力對比差不多是1∶2。
但是沂蒙山區支前的百姓是多少呢?91萬人。一個共產黨的士兵在前線作戰,后面有三個以上老百姓在提供保障:抬擔架、運彈藥、送水送糧。對國民黨來說,這樣的仗,怎么能打得贏?
沂蒙山區的百姓甚至提了一個口號:“毀家支前?!睘槭裁矗亢芎唵危汗伯a黨給我分地了,國民黨回來土地要被奪回去。我的利益已經跟共產黨綁在了一起,我一定要幫共產黨打勝仗。
還有,那些被共產黨俘虜過來的國民黨士兵,為什么愿意留在共產黨的軍隊里?解放戰爭時期,兵員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尤其到了后期,共產黨的軍隊已經遠離了根據地,從后方補充兵員已經不可能。兵員的補充主要是靠前線,就是靠俘虜。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之九就是“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所以當時有一個專指名詞,叫“解放戰士”。顧名思義,就是解放過來的戰士,也就是俘虜兵的意思。
淮海戰役,共產黨的部隊60萬,打敗了國民黨的80萬。戰爭傷亡總是很大的,但是仗打完了,軍隊更強大了。為什么?俘虜兵補充進來了。
周恩來當時有一個統計數字,在整個解放軍中,解放戰士占的比例是64.7%。這些解放戰士,為什么在國民黨的軍隊里面不愿意打仗,到了共產黨的部隊就愿意打仗了呢?原因很簡單,他們也都是農民。抓了俘虜之后,共產黨先對他們進行訴苦教育,階級仇、民族恨,喚醒階級意識。然后告訴他們,你們家里分地了。他們馬上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他們跟共產黨的利益是一致的,跟國民黨不一致。國民黨的士兵大多是受過正規訓練的,一旦認可了共產黨的組織和組織背后的價值觀,打起仗來,戰斗力的發揮往往超出想象。
自古以來管理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好的愿景和價值觀,一定是從組織成員最深層次的需求出發,自下到上地提煉出來,而不是簡單地從上到下灌輸給組織成員。
偉大的組織,一定要有偉大的價值追求。但是這個價值追求一定要落到實處,一定要讓所有的人都明白:他既是為組織的利益而戰,也是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戰。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企業的管理也是同樣的邏輯。
這樣的愿景和使命,才不再只是宏大的理想,不再只是管理精英的自我期許,而是成為與每一個員工利益密切相關的東西,從而使組織的整體目標與員工的個體目標高度一致,使得企業的長遠發展與員工的個人成長有機地融為一體。
這樣才可能讓每一個員工都明白,他們既是為了一個遠大的理想而戰,也是為了個人的切身利益而戰。這樣員工才能真正地從內心深處受到激勵,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組織的事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