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宏鋼 李韶峰 朱希軍
說話是一項藝術、一門學問和一種能力。《論語》里曾講,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當前,有少數干部不會同群眾說話,在群眾面前處于失語狀態。俗話說,“言由心生”,與人民群眾說話的水平,展現出一名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思想境界和行事作風。各級領導干部要學會說話,尤其要學會與人民群眾說話,用人民群眾喜歡的方式說話,說人民群眾聽得懂、愛聽的話。
用最短的時間、最短的語言,把深刻的道理說明白,需要真功夫。領導干部要有把自己的工作歸納提煉成幾句話、幾個詞、幾個字的本領。
列寧提倡講短話,他主張講話“愈簡短愈好,愈有力愈好”。
毛澤東喜歡講短話。他自己以身作則,帶頭垂范,《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名篇,雖短小,讀起來卻擲地有聲,讓人印象深刻。
領導干部要想把短話說到要害處,不僅要全面掌握情況,具備清晰的邏輯思辨能力和工作思路,還要有較高的理論修養和政策水平。學會講短話,就要在認真思考、錘煉語言上下功夫。
有些領導干部在群眾面前習慣講一些不切實際的大話、空話,開空頭支票,給群眾的承諾得不到兌現;有些領導干部信口開河,想到哪里說到哪里,也不管有無政策或事實依據;還有的領導干部敷衍了事,只說高度重視、研究解決,但是何時研究、如何解決卻語焉不詳。
群眾喜歡聽真心話、實在話,領導干部在和群眾說話時,要誠心誠意地向群眾敞開心扉,說掏心窩子的話,說能夠引起群眾感情共鳴的話,說能夠付諸實踐、解決問題的話,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再好的講話,再優美的語言,說多了,反復說,也沒有人愿意聽。領導干部和群眾說話必須有新意,要力求思想深刻,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要少說“普通話”、多講“地方話”,少說“書”話。既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讓人聽了感覺新鮮、解渴、管用。
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在2010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用“俯臥撐”“躲貓貓”“喝開水”“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等通俗易懂的網絡熱詞揭示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社會責任,可謂新穎、前衛,博得了學生的陣陣掌聲。
領導干部和群眾說話要準確,不能含含糊糊、模棱兩可,更不能信口開河、亂講一通。講話的準確性、可信程度如何,直接關系到講話的質量和效果。
如果領導者在講話中,立場觀點有問題,引用材料與事實有出入,用詞不當、邏輯混亂,怎么能吸引人、說服人、教育人?又怎么能指導和促進工作?正確、精準的表達,有助于直接表明領導的思想意圖,更加有效地號召人、鼓舞人。
“言談貴在情真,功在情深。”
有的領導干部在群眾中特別有親和力和感召力,因為他們在和群眾交流時噓寒問暖,講老百姓關心的事,即使講大道理也和群眾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說到群眾的心坎上,非常有利于解決矛盾和問題。
把群眾關心的問題,變成領導干部和群眾說話時的話題,就是換位思考,就是理解群眾、關心群眾。只有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才能迅速拉近與群眾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