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洪,崔 瑾
(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2)
苗醫弩藥液來源于古代苗族人射殺大型動物時涂于弓箭上的劇毒藥物,稱為“弩藥”,后經減毒,至今仍在苗族民間廣泛使用。本方由草烏20 g,大血藤50 g,透骨香50 g,八角楓15 g,黑骨藤30 g,加50%vol白酒1 000 m L,泡制7 d后制成。苗醫弩藥液藥少力專,具有較強的活血散邪、祛風除濕、通經活絡的作用,方中諸藥經酒泡制后,可加強通散之力,易于藥力滲入肌膚筋骨。崔瑾教授認為苗族民間弩藥液的臨床應用方式較為單一,難以充分發揮療效,故將其與針刺、艾灸、梅花針、桑枝棒等多種中醫特色療法相結合,治療臨床多種常見病療效顯著。苗醫常將弩藥液聯合傳統弩針應用,稱之為苗醫弩藥針療法,相關研究表明,苗醫弩藥針療法具有較好的抗炎、鎮痛作用,且無皮膚刺激、過敏反應[1]。本文主要介紹崔瑾教授活用苗醫弩藥液治療疾病經驗及臨床操作,以饗同道。
苗醫弩藥液經過長期的醫學傳承和醫療實踐檢驗,至今在貴州地區仍被廣泛應用。苗醫常將弩藥液直接涂抹于患處,加以局部按揉,主要用于治療肌肉骨節疼痛。此外,弩藥液常用于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確切[2]。崔瑾教授認為,臨床上苗醫弩藥液的臨床應用較為局限,應積極探索其臨床應用的多樣性,賦予其嶄新的生命力。
2.1 針刺、艾灸聯合弩藥液 弩藥液聯合針刺、艾灸的“三聯療法”是崔瑾教授臨床治療痛證的常用療法,臨床上常用于治療頸、肩、腰、膝、腿等部位的肌肉骨節疼痛。崔瑾教授認為,苗醫弩藥液具有較好的鎮痛及抗炎效果,傳統針刺具有舒筋活絡、通調氣血的功效,艾灸具有溫熱、光輻射及艾煙的三重效應[3],三者聯合應用對肌肉骨節疼痛具有顯著療效。對于疼痛的病因病機,中醫有“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兩種觀點,而苗醫有“毒為百病之源”與“四大筋脈”學說[4-5]。苗醫認為筋脈具有“以通為用,以暢為安,以塞為病,以絕而亡”的特點,各種“毒”侵入機體,阻滯筋脈,流注于關節,進而導致疼痛的發生。崔瑾教授治療肌肉、骨節局部性疼痛時,在排除局部皮膚破潰、紅腫、骨折等相關禁忌證后,常優先使用此療法,認為無論疼痛性質、緩急、輕重皆可用之,臨床療效顯著。究其原因,苗醫在治療疼痛性疾病時強調以“通散為要”,重視使用通氣、散血之法。崔瑾教授認為該療法整體偏于溫散,擅于將侵襲人體的風寒濕毒之邪祛除體外,促進氣血流通,發揮散寒止痛的作用。對于性質偏熱的灼痛,也可“以熱治熱”,同氣相求,祛散局部的濕熱毒邪,促進疼痛部位的氣血運行,以達到消炎鎮痛的作用。苗醫弩藥液聯合針刺、艾灸的“三聯療法”對以局部疼痛為主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以及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等均有效用。臨床操作如下(以治療腰痛為例):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操作部位,取腰夾脊、阿是穴,配以遠端委中、昆侖,首先對所取穴位進行針刺,平補平瀉以得氣為度,再將弩藥液浸濕的無菌紗布覆蓋于疼痛部位(針柄穿透紗布),將預熱好的艾灸盒置于疼痛部位進行艾灸,待熱量消失后取下。每次治療以紗布變干為止,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2.2 梅花針聯合弩藥液 梅花針屬于傳統針刺療法中的淺刺針法,操作簡便,能夠通行局部氣血、開腠祛邪,并通過皮部-孫脈-絡脈-經脈系統,調節臟腑、氣血平衡。梅花針聯合弩藥液多用于治療面積較小的頭面部疾病,如三叉神經痛及面癱初期。
(1)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歸屬于中醫“面痛”“面風痛”“面頰痛”等范疇,是一種常見的疼痛性頑疾,常規西醫療法治療效果欠佳[6]。崔瑾教授認為,三叉神經痛初期多由風、寒、濕、熱等邪氣侵襲面部,經脈氣血壅滯所致;病久則虛實夾雜,正虛邪客,痰瘀滯于頭面,虛則不榮、實則不通,不榮不通,發為疼痛。三叉神經痛多為局部放射性疼痛,在進食酸冷食物或情緒緊張時誘發,疼痛較重,梅花針局部叩刺,能因勢利導,發揮“去菀陳莝、開腠祛邪”的功效。此外,梅花針能增強刺激部位的血液循環,使穴位處于興奮狀態,苗醫弩藥液借助梅花針叩刺,使藥效直達頭面,兩者相得益彰,以達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崔瑾教授在臨床中應用此療法治療三叉神經痛,認為無論在疾病初期或病程日久,辨證或寒或熱,或虛或實,皆可應用。臨床操作如下:醫者對患者疼痛部位常規消毒后,取弩藥液適量,涂抹于疼痛部位,后行梅花針叩刺,叩刺力度以患者耐受為度,使局部皮膚潮紅或輕微出血。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每兩個療程間隔2 d。
(2)面癱初期(急性期) 面癱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因其影響患者容貌,且部分患者因失治誤治而發展為頑固性面癱,故面癱初期及時治療十分重要。崔瑾教授認為,面癱初期多由風寒邪氣侵犯面神經所致,針刺治療以輕刺淺刺,輕宣邪氣為主,療法宜簡,刺激宜輕,針灸治療量宜小,避免刺激過強使邪氣深入機體。梅花針屬于淺刺法,不留針,可根據患者感受調節施針力度,尤其適用于兒童面癱初期的治療。在臨床中,此療法多用于治療風寒襲絡型面癱。崔瑾教授認為,弩藥液藥性偏于溫熱,能將侵襲人體的風寒之邪祛除體外,借助梅花針叩刺,使藥效直達頭面部,發揮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兩者聯合能有效改善患處局部供血及營養,促進神經水腫消散,促進面部功能形態恢復。臨床操作如下:面部常規消毒后,輕叩刺患側(陽白、四白、顴髎、地倉、承漿、風池)等穴,以患者耐受為度,使穴位局部皮膚潮紅。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兩個療程間隔2 d。
2.3 實按灸聯合弩藥液 臨床上對于以冷痛及活動受限為主要癥狀的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且嚴重畏針,尋求非針刺治療的患者,崔瑾教授常采用此療法治療。崔瑾教授認為,風寒濕邪阻滯機體,氣血運行不暢,筋脈不通,表現為冷痛及活動受限。實按灸聯合弩藥液治療能將傳統艾灸的光輻射、溫熱、艾煙效應[3],按壓所產生的機械物理效應,與弩藥液的效應相結合,發揮溫經散寒、通絡舒筋之效,從而緩解相應部位肌群、組織的緊張狀態,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局部炎性水腫,改善患處疼痛及活動受限。因實按灸舒適安全,無痛,不留瘢痕,患者接受度高,對于既往有暈針病史及嚴重畏針的患者,既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又能有效避免可能出現的暈針現象,體現因人制宜的個體化診治原則。臨床操作如下(以治療肩痹病為例):醫者將5支艾條點燃,待其充分燃燒后取1支,用5~7層醫用紗布包裹燃燒部分,后將適量弩藥液噴灑于紗布上,用一只手握住艾條,放置于另一只手虎口處,待溫度適合后,將艾條對準患處施加實按灸,當患者感覺到灼熱時即將艾條提起,稍待片刻再重新按下,力度以患者耐受為度,若艾火熄滅,更換艾條,每穴按灸5~10次,灸至局部皮膚呈現紅暈,并使患者感受到熱感向四周傳感。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兩個療程間隔2 d。
2.4 桑枝棒聯合弩藥液 此療法可歸屬于傳統藥棒療法范疇,是將苗藥弩藥液涂抹于患處,用桑枝棒對患處進行穴位按、揉及循經拍打等,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崔瑾教授認為,此療法能將藥棒機械物理效應、穴位刺激及苗醫弩藥液的功效相結合,能舒通經絡,溫散局部毒邪,緩解局部水腫及疼痛。與傳統針刺療法相比,該療法具有舒適安全、無痛、患者接受度高等優點,豐富了臨床適用于治療嚴重畏針,或尋求非傳統針刺治療的患者。臨床中,崔瑾教授常在排除椎體不穩、腫瘤及骨折等相關禁忌證后,將此療法應用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膝骨關節炎、頸源性眩暈、腦卒中后遺癥等疾病的治療及慢性疲勞患者的養生保健中,往往取得顯著效果。臨床操作如下(以治療頸型頸椎病為例):患者取坐臥位,充分暴露患處,醫者將適量弩藥液均勻涂抹于治療部位上,用桑枝棒對頸部兩側(風池到肩峰外側緣)、頸部及背部正中(天柱到第7胸椎)進行拍打,每分鐘反復操作1~2次,治療時間約20 min,操作力度因人而異,以患者能耐受,皮膚輕微潮紅、發熱為度。
貴州地區素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藥”之說,苗醫尤以外治法為精。苗醫弩藥液屬于苗醫外治法范疇,在苗族民間主要用于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病、腰腿疼等病證,為保障苗族人民的身體健康發揮重要作用。盡管苗醫弩藥液療效顯著,但存在使用范圍較窄、應用方式單一等不足,未得到廣泛應用。《外科證治全書》云:“諸痛皆由氣血瘀滯不通所致。”崔瑾教授將苗醫弩藥液與艾灸及針刺療法相結合,發揮祛風除濕、通絡止痛、通氣散血的功效,治療各類痛證療效顯著;將苗醫弩藥液聯合梅花針治療三叉神經痛及面癱初期等頭面部疾病,取其“因勢利導、開腠祛邪”之意,借助梅花針叩刺,使苗醫弩藥液的藥效直達頭面患處,發揮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將苗醫弩藥液與實按灸、桑枝棒相聯合,為尋求非針刺療法的患者提供治療方案。綜上所述,崔瑾教授將苗醫弩藥液與中醫特色療法相結合,擴大了苗醫弩藥液的臨床使用范圍,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