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鋼
(云南能投新能源產業園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501)
要做好河道水環境治理,必須注重相應工作的實行,以達到更高的工作效能,進而為水環境管理和生態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水環境治理中,應注重河流的生態恢復,并通過科學、持續的技術來加強治理。目前,我國河流管理工作的重點是水利生態工程的發展,而改善水環境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科學理念,把握并構建流域的生態水利建設模型;應由預防水資源危害向預防人為破壞水資源的方向發展。水環境受到破壞,就不能提供很好的生態水,這對于人類、植物、水生生物的生存都會有影響。因此,良好的水環境建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本文著重對馬料河流域的生態工程技術進行深入探討,以期為今后的工程建設和管理工作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與藍本。
馬料河是元代賽典赤·贍思丁在昆明興修的6條河流之一,是滇池流域的第三大入滇河道,發源于犀牛龍潭,輾轉進入果林水庫后流出,最后匯入滇池。馬料河河道兩側的渠道縱橫,河道總長21.2 km,流域面積81 km2,年平均水量1560 萬m3,流經多個村莊。在養育著兩岸村莊的同時,也受到了兩岸人類活動的影響。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馬料河水環境越來越差,兩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水質變差、水生物和兩岸植被急劇減少,生態系統的失衡導致河道兩岸環境發生變化,馬料河的泄洪排水、灌溉能力大幅降低,水環境生態治理刻不容緩。
自20 世紀80 年代開始,馬料河流域的地方政府就開展了水環境生態治理,主要內容有澆筑混凝土河岸、修筑石駁岸、疏浚淤泥、架設過浜管線、攔截排入浜下水道污水、建設環浜沿線周圍綠地和公園,構建水生動植物凈化水質生態體系等,這些工程的開展緩解了周邊水域的污染,對水質有所改善。但經開區段在開始實施水環境治理前,雨水、污水混流,遍地是雜草叢生的沼澤地、臭水塘,夾雜零星的廢棄魚塘,監控資料表明,“泛著黃色泡沫、散發出陣陣臭氣”的馬料河,水環境污染很嚴重,水質為劣V 類[1]。為了提高水質,一家公司采取了一種化學方法治理河浜,結果因操作不當,導致河浜內魚類、螺、水草大量死亡。近年來,在國家重視生態環境治理的背景下,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馬料河污染問題,職能部門聚集各種專業化單位與專家人才,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開展系統性整治工作,馬料河水環境生態治理工程開展了如下措施。
(1)治理之前首先要確保施工方法領先、施工工藝精湛、應用技術新穎、資源配置合理、機械化程度高,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并通過專業驗收。為了兼顧泄洪排水功能與景觀效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多個節點處,用多種規格混凝土預制管作景觀橋骨架,通過不同組合,再加以裝飾,形成一座座造型各異、形態逼真的石拱橋點綴在公園中,減少了開挖對環境破壞的同時,極大提高項目的施工效率。針對項目局部邊坡高、開挖工程量大的特點,制定了工作室管理制度,制訂施工計劃,認真開展工作室活動,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總結管理創新成果。
(2)修建生態護岸。生態河堤作為一種人工護坡方式,起到對河流和河岸進行水交換與調控的作用。在整個治理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河流形狀、水流動力和周圍的環境等,還要考慮季節性河流的流量。
施工前期進行了全方位的調研,廣泛采納意見,形成科學性、操作性、針對性強的實施方案。考慮到河流設計與資金投入,將寬度控制線與河流的軸線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條平行的直線,從而增加了河流布局的變化。此外,在河岸邊增設淺水區域,既能增強河面開闊的視覺體驗,又能增加河灘、河灣、濕地等,從而實現不同的景觀效果[2]。邊坡處理根據河流周邊的自然環境選用適宜的護坡材質,同時,在選擇護岸材料時,兼顧了對生態的影響,使其與河道的整體空間相結合,結合坡面形狀選用更為合適的材料。例如,采用格賓石籠沿水岸線布置可以達到較好的穩定性和防沖刷效果,同時兼顧為水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自然且美觀,與空間環境融為一體。
(3)恢復河道的天然形態。以水生動植物的棲居為核心,確保河道的防洪安全,使河道趨于自然。首先,創造出豐富的生態環境,讓它與天然河流更加相似,例如,營造參差錯落的河岸形態,淺灘與深池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天然的水勢,為江河中的水生動植物創造了天然的生存環境。其次,河道周邊的生態體系相互協調、相互交融,保障生態圈食物鏈的平衡,讓水泥河堤和河床回歸到原本的狀態,將水渠改為明渠,增加沿岸綠化,使其與水下的生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最后,河渠景觀盡可能簡單,使用天然植物、石料,將其與河道規劃相協調,使其更趨近于自然。
(4)恢復退化河岸帶。河岸帶不僅有儲存地下水的能力,往往是許多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因此,河道整治工程必須對其進行修復和改善。一方面通過選育、培育、引入和保護等方式,使河岸帶的生態種群得以協調,濱水區的生態環境得到優化,實現生態系統的優化布局。另一方面要恢復河灘和陸面交叉地帶的植被,以提高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應采取斜坡工程、土壤污染防治、土壤肥力修復等技術,不僅能快速恢復植被覆蓋率,還能減輕對河岸帶的污染。另外,建造淺灘、巨石,讓在水體在流動時產生紊動,向水中輸送氧,為水中補充足夠的氧,促進水生好氧生物的繁殖,使河水更加清潔。總而言之,在修建河道時,要為水體提供一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生態系統,以提高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
(1)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既能滿足社會對水的需要又能保持生態平衡,同時也能有效地避免植被退化、河流斷流、水生物減少,從而提高水環境的質量。馬料河水環境生態治理工程使水質由“濁水藻穩定”狀態過渡到“清水草穩定”,可有效改善水質,減少富營養化。馬料河主要栽培的是沉水草、黑藻、伊樂藻、金魚藻、睡蓮、荷花、菖蒲、水蔥、再力花、旱傘草、藍花梭魚草、香蒲、蘆葦等,可吸收和轉換水體中的氮、磷、鉀等養分,降低水體中氮、磷、鉀及必需的微量元素的濃度和周轉速度,從而起到抑制浮游生物生長的作用。改善河道生態系統,不僅提高了水中生物的多樣性,也增強了水體的自凈能力[3]。建立水族群體,適當增加鮭、螺、鯽的種群數目,可有效清除各種浮游生物、有機碎屑等,同時起到保持水生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態、清潔水質的目的。從景點觀賞角度出發,在主要景點和橋梁兩側種植高品質的荷花,使水體得到一定的改善,建立了水生植物收割和魚類、螺類、貝類捕撈體系,通過調節河流中的生物量,保持適當的種群數量,從水中去除大量養分,如氮、磷、鉀、有機質和微量元素。
(2)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對于水土流失和生態失衡等生態問題的治理,是穩定生態環境、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的基礎。馬料河水環境生態治理工程從新建河道護岸、河道疏浚、改造擋水壩、改建阻水交通橋及人行橋等多個方面體現了這一概念。
(3)在河道治理工程中,規劃設計和施工過程必須結合實際,采用最適合的治理措施,才能使河道治理取得持續、明顯的效果。馬料河水環境生態治理工程遵循自然化河流的原則,其建設的自然化流域都盡可能接近自然。在開展河道治污工作的時候,選擇分區域、分階段開展,針對不同的區域,要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治污措施,充分依托河道區域范圍內擁有的自然資源,對污染較為嚴重的區域要采取分階段治理,有效提升治污效能[4]。通過將綠化和水環境結合的方式切實提高了河道穩定性。
(4)生態水利工程的內容十分豐富,屬于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水利范疇,以人水和諧共處為出發點,水利事業與生態建設相結合是水利發展的必然趨勢[5]。馬料河水環境生態治理工程通過改善該地生態環境,從而帶動了相關旅游、娛樂、休閑等產業的蓬勃發展。
(5)生態水利工程要保持一條健康的河流作為整個生態體系主干,而在工程中,必須兼顧其系統的周期性,以維持一個較好的水生態系統。馬料河水環境生態治理工程通過使用人工濕地、生物膜法以及生物操作等技術,來提高河道的自我凈化能力,選擇種植過濾能力強的植物,并將設計的景觀和城市基調有機結合起來,和城市遙相呼應。遵循適量、科學的原則放養水生動植物。
經開區投入約2.6 億元,對總長6.38 km,占地面積約41.37 萬m2的河段進行治理。該項目建成后,馬料河濕地由原來的劣質的鄉村水溝發展成為經開區規模最大、集休閑觀光與生態修復于一身的現代化都市生態公園。沿江兩側的地勢錯開,營造出一種錯落有致的景觀,整體呈現為龜型島嶼、觀賞亭、小廣場、卵石駁岸濕地景觀園、水生植物園等40 多組親水主題景觀園林。種植喬木32 188 余株,并配有灌木植被共331 006 m2,水生植物31 507 m2。工程完成后,以濱水為主題的休閑廣場、木質亭臺和觀賞道沿著河道排開,水體景觀一覽無余。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恢復,沿岸形成環境優美的綠色廊道,河水清清、花紅葉綠、小徑通幽、鶯歌燕舞,起到城市綠肺的功能,成了居民娛樂、健身的場所。馬料河串聯起一條綠色景觀帶,仿佛一條綠色絲帶,纏繞在經開區的腰間,清澈澄明的湖水倒映著水杉,遠山、水草和藍天搭配著湖泊,五彩斑斕的畫面交織在一起。環境的改善推動沿線經濟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因水質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而引起地塊升值與相關旅游、娛樂、休閑等產業的蓬勃發展,使馬料河變成集休閑觀光、生態修復于一體的現代城市景觀河。
當地投入約1900 萬元,對5.2 萬m2總面積的區域開展治理。充分利用原有池塘及地勢的高低不平,以水庫為底板,形成一池一景、層層疊疊的水瀑,院內設有亭子、假山等,并結合種植的植物骨架巧妙地與燈光照明相融合。園中還有由鋼筋混凝土管作為骨架,各種裝飾材料、雕飾等物件打造的石拱橋,良好的環境不僅起到了保護水環境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宣傳的作用,環境的改善也吸引了更多游客來此游玩。目前,該工程被評為經開區“廉潔教育”示范性園區,集休閑、教育于一身。
河流的整治是一件重要的工作,為了適應人類對水資源、防洪、航運、灌溉的需要,應加強城市河道的規劃與設計,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河流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因此,必須將城市河道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納入城市環境綜合治理中。以往的水利建設只能解決人民的生活和生產需求,必須改進河流的方案和設計。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十分重視河流的治理,但隨著工業的發展,河流的污染卻越來越嚴重。因此,將生態工程技術應用于河流治理,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修復有著重大的意義,而河道的生態治理則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城市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日益嚴重,開展河流的生態管理已經迫在眉睫。因此,在確保河流生態功能的同時,引進生態水利工程,以維護和恢復河流生態功能為目標,在滿足水利工程的供水、防洪、發電、航運需求的基礎上,建設生態河堤,加強自然河流建設,恢復退化的河岸帶,改善河床生態系統水體和生物群落的相互依存關系,提高河道自凈能力,推動水利生態工程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