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2月21日文章,原題:美國不能把經濟問題歸咎中國美國貿身代表戴琪要么是過于天真,要么是憤世嫉俗。但如果她是前者,就可能不會升到華盛頓最高層。戴琪指責中國在過去“20年;中通過實行“以國家為中心和非市場的貿易做法”,造成全球經濟市場扭曲。她還聲稱中國導致美國人失去工作、收入和制造能力。從中國進口的低價商品激增,對美國經濟造成“實在且具有毀滅性的”沖擊。
戴琪的說法顯然是荒謬的。是美國選擇去工業化。該進程始于1980年代,在冷戰結束后更是加速。這要求將其生產能力轉移到擁有廉價和豐富勞動力的發展中經濟體一期以來這都意味著轉移到中國︷,由此推動了一波貿易全球化浪潮。這也讓美國從工業資本主義轉變為金融資本主義,即不是通過制造東西來賺錢,而是用錢生錢,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從高度復雜的金融工具和公司服務中賺錢。
這是美國政府和企業精英做出的選擇,帶來美國工人階級失去工作和降低生活水平的結果。美國不只是順應潮流,而是推動了所謂的“中美國”,即兩國經貿關系的共生體系。它本可以選擇其他發展中經濟體,但中國確實符合要求,并且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
當你停止制造某些東西時,就要從別,人那里買。為支付外國商品,必然會造成長期貿易逆差和國家債務。次對大多數國家都不是好事,而美國卻不同。事實上,美國一直非常受益于此,這也被稱為美國“過分的特權”。美元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是鞏固其金融主導地位的基礎,而這反過來又支持其全球軍事霸權。或許聽上去有悖常理,但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鞏固著其“過分的特權”以及美元的主導地位和儲備貨幣地位。這相應地使美國能主導和支配全球金融體系,讓對敵方的制裁成為可能。在這個旋轉木馬中,世界一直資助著美國的主導地位,盡管美國更愿稱之為“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
新自由主義和貨幣主義從1980年代開始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它們為美國轉向金融資本主義提供了理由。然而,最近為對抗崛起的中國并與之脫鉤,美國要重新調整部分工業產能,并保護其認為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的供應鏈。因此,至少就目前而言,自由市場和新自由主義過時了,產業政策回歸了。但沒人知道這是否可持續。金融資本主義對華爾街和美國億萬富翁來說非常有利,他們為什么要放棄輕松賺大錢的機會而只是為了對付中國呢?(作者盧綱,劉長煌譯)
環球時報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