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嶺
近日,由美國國會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凱文-麥卡,錫主導設立并任命的國會“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主席麥克?加拉格爾宣稱,在明年新一屆國會正式運營后,“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計劃重點審查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可'以看出,這個美國眾議院的“對華冷戰新工具”很可能對中美關系帶來負面影響。
對于這個所謂“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共和黨方面宣稱將以此機制為樞紐建立跨黨派的反華聯合陣線,整合眾議院內部各個委員會的力量專門應對所謂“中國威脅”。而一貫以對華鷹派自居的共和黨聯邦眾議員加拉格爾將被麥卡錫任命為這個新委員會的主席,一點都不出人意料。兩人此前曾在福克斯新聞網上聯合發表評論文章稱,中美已經陷入了一場“新冷戰”,美國需要像遏制蘇聯那樣以全政府、全社會的力量遏制中國。
共和黨急不可耐地尋求成立“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至少暴露出三點動機:
一是“借尸還魂”,企圖喚醒美國一些人的冷戰記憶,為美國聚焦“中國威脅”、實施全面對華遏制策略進行動員。據悉,共和黨鼓噪這個新機制的靈感來自于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成立“日光浴委員會”、制定對蘇遏制戰略的成功經驗,此番“照葫蘆畫瓢”,意在將新機制與“大戰略”、遏制政策聯系并結合起來,以炒作外部威脅遮掩兩黨極化的內部矛盾,形式上營造出一致對外的氛圍,調動美國國會議員們參與的積極性。
二是“借水行舟”,將特朗普時期共和黨的反華政治議程重新擺上臺面,試圖影響拜登政府的對華政治議程。麥卡錫一直是特朗普的忠實擁走,其在對華政策思路上一直延續著特朗普執政時期的“打法”,以特朗普時期制定的《美國對華戰略指針》為藍本,持續炒作芬太尼、新冠病毒溯源、知識產權等問題,攻擊拜登在對華政策上過于“軟弱”。此番成立“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帶有很強的政策比較意味,一方面,彰顯共和黨對中國問題的特殊重視與行動力;另一方面,把特朗普時期的對華政策主張重新翻出來,引導輿論,對民主黨施壓。
三是“借刀殺人”,試圖借新機制框定美國的對華政策主軸,給拜登政府的中美關系制造更多矛盾和障礙,毒化雙邊關系氛圍,干擾拜登未來兩年的施政。“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設立后,將在很大程度上扮演“扔石頭者”的角色,通過頻繁制造議題攻擊中國、推動各種反華立法,持續對中美關系“拱火”。同時,牽制和分散拜登政府的精力,迫使其將政策焦點方攵在處理中美關系上,試圖掌控拜登政府的對華關系節奏。
在今年中期選舉共和黨以微弱優勢贏得眾議院多數優勢后,麥卡錫就積極運作想成為新一屆眾議長,而通過“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這個工具,其一系列操作將給下個階段的中美關系帶來三重風險。
首先,是美國對華實施“新冷戰”的體制機制“定型″風險。“9?11”事件以來,美國的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在針對反恐戰爭作出相應調整后一直未發生大的變化o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之后,從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國遏華政策主軸延續了下來。同時在機制建設上,拜登政府更進一步,美國國務院、國防部、中央情板局都成立了專門針對中國的工作機制,而國會再成立專門針對中國的委員會,那么府會一致的、針對中國的機制框架就很可能會被確定下來。美國的國家安全體制機制也將悄然完成從反恐到大國博弈的轉型,而一旦該委員會以立法的形式推動對華大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中美關系或在較長時期將面臨持續“新冷戰”的風險。
其次,是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對華強硬政策“合流”的風險。當前影響中美關系發展的一個癥結在于,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做法給中美關系帶來的舊傷未解,拜登政府的另一套對華政策做法又給本就脆弱的中美關系增添新傷。在中期選舉后府會分治、共和黨掌控眾院的格局之下,共和黨借助眾院平臺為特朗普時期的對華強硬政策張目,會令中美關系的新傷舊傷疊加共振。在美國新一輪大選周期的推波助瀾之下,兩黨若競相在對華政策上逞強比硬,將在客觀上推動兩黨對華強硬政策的調整與合流,給中美關系帶來新的沖擊。
再次,是國會“煽風點火”的負面效應與中美政府間合作的正向效應相互角力的風險。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下,一個府會分治的政治格局給拜登政府帶來了新的“控局”難題,眾院“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成立后,共和黨借助國會對華攻擊將成為常態;拜登政府對華作出的積極表態、推動的對話合作很可能將遭遇國會的掣肘和挑釁,中美關系既容易成為美國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也容易成為兩黨之間進行相互妥協、利益置換的“交易品”,如何處理下個階段的中美關系將是兩國面臨的共同考驗。▲(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