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過后,一場冷雨,一場寒風,樹葉凋落,時序到了小雪節氣,翹盼著邂逅冬季里的第一場雪。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冬季的第二個節氣。“天地積陰,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240 度,“小雪”便翩然而來。《月令七十二候解集》中說:“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持續走低,逐漸降到零攝氏度以下。特別是黃河以北地區,清冷的西北風會攜初雪而來,但雪量往往不大,故稱小雪。此后,冰雪涂抹出了冬日的白色標識。“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在銀裝素裹的冬日,天地靜謐而溫馨,而素月、飛雪與梅香,又將送來晶瑩夢幻的純凈與美麗。
小雪時天氣寒冷,但地寒未甚,雪量不大,有時以半凍半融的狀態降落,氣象學上叫作“濕雪”;有時則是雨雪同降,稱為“雨夾雪”;還有時降落如同米粒一樣大小的白色冰粒,稱為“米雪”。
小雪是季節氣候重要劃分的節氣,也是一個詩意的節氣。無論是唐代詩人孟郊在《苦寒吟》中寫下的“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還是唐代詩人陸暢在《驚雪》中寫到的“怪得北風急,前庭如月輝”,都能感受到冬日里北風凜冽、雪落無聲的寒冷。而在宋代詩人蘇頌眼中,“薄雪悠揚朔氣清,沖風吹拂毳裘輕”,紛紛飄落的雪花讓大地變得一片素凈。唐朝詩人白居易則與老友圍爐而坐,共敘衷腸,吟誦出“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愜意。宋代韓維則享受著“小雪未成寒,平湖好放船。水光宜落日,人意喜晴天。云薄翠微外,禽歸莽蒼前。上公寬禮數,清醉亦陶然。”的快意。
小雪時節,天干物燥,正是腌制臘肉的好時機。在北方很多地區,人們習慣積酸菜、腌咸菜,南方地區則偏愛曬魚干、做香腸、腌臘肉,用簡易的方法將肉類儲存起來,等到春節的時候就能吃到風味獨特的傳統美食。
俗話說,“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在南方的一些地區還有著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將糯米蒸熟搗爛后所制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
“小雪殺豬,大雪宰羊。”尤其是北方一些地區,從小雪開始就會為準備年貨而殺豬宰羊。西南土家族還有吃刨湯的風俗,刨湯是用鮮肉精心烹飪的一種美食。吃著刨湯,人們也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動。
小雪時節,氣溫急驟下降,寒氣逼人,陰盛陽衰,正是溫補御寒的時候。精神上順時調神,淡定自若,心情安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早臥晚起,防止受涼。飲食應清潤,宜吃溫補性食物和益腎食品,勤增衣服,防止慢性呼吸疾病和消化疾病因受寒而發作。


中華節氣菜設計師:李猛北京國誼賓館中餐主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