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明
近期英國政府提出,在2025年,批準無人駕駛汽車在整個英國投入商業運營。在美國的菲尼克斯,威馬公司也開始將無人駕駛出租車投入商業運營。可能有的小伙伴有些擔憂:“前一陣,特斯拉的無人駕駛汽車剛剛發生重大事故。現在,有的人這么急著把無人駕駛汽車投入商業運營,是不是有些冒險啊?”

無人駕駛汽車的傳感器就相當于你的眼睛。通過這雙“眼睛”,車輛可以了解自己在道路上的位置、觀察周圍的物體。根據使用技術的不同,傳感器也分為好幾種類型,現在使用在無人駕駛汽車中的主要是數碼相機和雷達。數碼相機最接近你的眼睛,可以實時拍攝車身周圍的情況。為了擺脫視角的限制,數碼相機通常安裝在車身外側,這樣就沒有視覺盲區。
不過,有些時候啊,比如雨雪天氣,或者是在夜間行駛,數碼相機就不那么好用了。特斯拉的無人駕駛汽車就是采用了以數碼相機主導的“純視覺感知”方案。比如在特斯拉Model 3中,全車共配置了9個數碼相機攝像頭。在純視覺感知方案中,利用數碼相機攝像頭拍攝周圍環境的畫面,再通過機器學習算法進行建模預測。因此,需要大量的數據信息,才能確保無人駕駛的安全。這讓一些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的公司望而卻步。于是它們轉投了激光雷達的“懷抱”。
這就是“多傳感融合”方案。在多傳感融合方案中,主要依靠激光雷達實現3D點云掃描,再結合其他輔助傳感器獲得信息,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2021年,激光雷達開始應用在無人駕駛汽車中,到了今年,一些配備了激光雷達的無人駕駛汽車開始交付使用。比如,蔚來ET7采用了1550nm波長光源的圖通達獵鷹激光雷達;法雷奧公司的SCALA激光雷達廣泛應用于本田、奔馳、奧迪等知名車企的產品中。
根據激光雷達的掃描方式不同,分為半固態式激光雷達和固態式激光雷達。現在主要使用的還是半固態式激光雷達,這種激光雷達成本低、體積小,目前階段在無人駕駛汽車中,主流的就是半固態式激光雷達了。
但從長遠考慮,固態激光雷達更適合無人駕駛汽車,更有發展潛力,不過技術仍不成熟,還處于研發階段。
第一家OPA(相控陣)固態激光雷達公司是Quanegy,這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初創公司,現在估值已經達到20億美元。OPA技術的發明者、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邁克爾·瓦特也創立了一家科技公司研發OPA激光雷達。
采用多傳感融合方案的無人駕駛汽車,綜合運營雷達、數碼相機、激光測距儀等傳感器,感知周邊環境,從而完成無人駕駛。與單一使用一種傳感器相比,更安全、更可靠。

說完無人駕駛汽車的眼睛,下面說說指揮眼睛的無人駕駛汽車的大腦。數據處理芯片就是無人駕駛汽車的大腦。傳感器接收的信息都由這些高性能的芯片來處理,并做出判斷。
芯片利用了現在最熱門的人工智能技術,比如深度學習、機器視覺、機器學習等,能從各種信息中識別出像交通標志、行人、其他車輛、障礙物、道路線、交通信號這樣的有用信息,還能判斷行人、車輛的速度和方向。然后,芯片再根據這些信息,做出判斷——是該直行,還是該轉彎,還是要停車避讓。目前,在無人駕駛領域,最大的芯片供應商是英偉達。
英偉達已經開發出了基于GPU的Drive CX數字座艙系統和Drive X自動駕駛平臺兩大系統。其中,Drive CX可以實現自然語言處理、3D導航和信息娛樂、全數字儀表、環繞視覺,以及對接安卓系統。
從某種程度上說,英偉達的GPU芯片已經可以實現數字座艙,以及駕駛輔助系統功能。因為GPU芯片不是專為無人駕駛汽車開發的,所以特斯拉決定另辟蹊徑。根據特斯拉自己的測試,在成本大致一致的前提下,英偉達GPU提供的視覺識別軟件效率是每秒200幀,而特斯拉的Hardware 3芯片效率可達每秒2000幀。正是有了Hardwar3,特斯拉才讓無人駕駛技術真正可以走進普通消費者的家中。
2017年,Zenuity公司成立,致力于開發無人駕駛軟件,讓無人駕駛更安全。這家公司通過HPC(高性能計算集群)和機器訓練讓安全的自動駕駛不再遙遠。要讓無人駕駛汽車上路行駛需要豐富完善的系統和技術,Zenuity就一直在努力,為無人駕駛汽車提供完整的軟件堆棧,包括計算機視覺、傳感器融合、決策制定和車輛控制的算法,以及在云中運行的應用程序。做出了判斷,就得趕快行動。芯片這時會把操控汽車的命令發送給執行器。執行器就像你身體各處的神經,神經控制著你呼吸、跑跳,而執行器控制著汽車的方向盤、油門、剎車,以及車燈等各個工作部分。

特斯拉的Hardware 3芯片
盡管今年科學家和科技公司做了很多努力,改進無人駕駛技術、研發新的設備,提升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
但坦率來說,無人駕駛仍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安全,就像人開車也可能會發生事故,機器當然也會了。為了減少因為機器的“呆板”而引發的安全事故,工程師也已經想出了好多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把雷達裝在車頂,可以看到更大的范圍;使用預判軟件,提早幾秒鐘判斷可能發生的撞擊;運用機器學習技術,提供大量的案例,教會無人駕駛如何處理各種極端情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SF中文”公眾號,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