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倩
回購具有一定的積極公告效應與信心提振效應,
但同時回購潮也通常被認作股價見底的信號。
隨著上市公司回購潮的暗潮洶涌,
不少投資者認為,
此時正是難得的布局良機。
第三季度以來,市場持續低迷。特別是10月,在多重利空因素之下,A股市場出現了比較大的下滑,甚至上證指數再次跌破3000點關口。
面對市場的跌跌不休,一場回購大潮暗潮涌動。
A股掀起回購潮
今年以來,市場除煤炭、油氣等上游資源品表現較好外,剩余其他行業今年表現均較差。特別是疫情反復和國際形勢影響下,不少景氣行業也出現了持續性下跌,如新能源、半導體、醫藥等成長性行業。在經歷長達半年的持續震蕩后,不少景氣行業的龍頭股估值也已接近歷史底部位置。
鑒于市場的下跌趨勢,不少上市公司紛紛回購,提升股價信心。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9日,A股市場上有近1500家上市公司發布回購計劃公告,單日發起回購的A股上市公司近20家。例如,10月19日A股就有15家公司發布回購相關公告。其中,816家上市公司回購金額超過100萬元,近200家上市公司甚至花費上億甚至幾十億元進行回購。如比亞迪、美的集團、海爾智家、順豐控股、恒力石化等公司的回購金額已超過10億元。
整體來看,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總回購金額已近1600億元,回購次數為1510次,涉及上市公司1100家。
通過A股歷史數據來看,這是近5年來,A股市場最大的一次回購熱潮。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A股出現的上市公司回購潮背后,有了政策的推動力。
10月14日,證監會宣布對《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則》(以下簡稱《回購規則》)部分條款進行修訂。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次《回購規則》的修訂,主要是降低回購“門檻”。如將回購觸發條件由 “連續20個交易日內公司股票收盤價格跌幅累計達到30%”調整為“連續20個交易日內公司股票收盤價格跌幅累計達到25%”;將回購實施條件要求的“上市滿1年”調整為“上市滿6個月”;將以集中競價方式回購股份的窗口期由季度報告、業績預告和業績快報公告前10個交易日內縮短為5個交易日內,并相應地調整回購股份競價減持的窗口期。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回購規則》的修訂,回購條件的放松以及對股份回購和董監高增持的條件進行松綁,意在鼓勵上市公司回購和高管增持,以提振市場和產業信心。
事實上,鑒于今年以來的震蕩行情,國資委在今年5月就發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提出“依法依規、適時運用上市公司回購、控股股東及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增減持等手段,引導上市公司價值合理回歸,助力企業良性發展”等要求。
因此,在上證指數不斷下探的當下,A股上市公司再度掀起回購的大潮。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中旬,包括醫藥、機械、計算機、家電、通信等行業的上市公司,均發布了回購預案。其中,醫藥行業發布回購預案的公司數量最多,其次是通信、家電、計算機三個行業,占比最高,超過30%。因為從A股大盤上的數據來看,這幾類行業的上市公司漲跌幅中位數為―22.4%。
港股也是回購潮的舞臺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波回購潮規模之大不僅僅在A股上演,同樣還有H股。而這其中,不乏騰訊、友邦保險、小米集團―W、海爾智家、金山軟件、京東健康等明星個股身影。
例如,9月23日,騰訊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已于9月23日回購127萬股公司股票,耗資3.52億港元。而上一日,騰訊控股同樣斥資約3.5億港元回購124萬股。事實上,自8月19日以來,騰訊控股已連續25個交易日回購股份,累計回購股份2859萬股,合計回購金額高達87.95億港元。
近兩年來,港股持續下跌甚至大跌,估值已經處于歷史的極值水平。這其中,很多明星股、龍頭股也在持續下跌中遭受重創。因此,包括騰訊在內的眾多港股公司便紛紛回購,提振市場信心。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19日,今年港股已有212家公司完成回購,累計金額達到744.44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近一個月內就有188.55億港元回購,關聯公司中涉及金額最大的前三家分別是騰訊控股、友邦保險和藥明生物。
可以說,無論是港股今年的回購家數,還是回購金額,均創下歷史新高,并且還在持續擴散中。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于A股市場,H股市場上的上市公司顯然更舍得花錢,不少公司幾乎是斥巨資回購。例如,同花順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低,今年共有40家港股公司累計回購金額超過1億港元,7家公司累計回購金額超10億港元,更有騰訊控股和友邦保險2家公司的累計回購金額超過百億港元。
基金也來自購
在中國,A股市場與基金市場同脈相連。在A股和H股持續下跌中,基金市場的賺錢效應也持續縮窄,甚至多數基金今年以來的收益率都在負值。
在市場調整之際,在上市公司發起回購的同時,公募基金也開啟了自購旗下產品的步伐。
例如,證券時報發布相關統計顯示,自10月17日以來,共有30家資管機構宣布或已回購自家基金產品,金額從1000萬至2.9億元不等。其中,29家機構宣布擬回購總金額達20.4億元,其中前海開源基金回購金額更是高達2.9億元。除此之外,富國基金、易方達基金、睿遠基金、匯添富基金、南方基金、廣發基金、嘉實基金、華夏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博時基金等多家公募機構的自購金額也不低于1億元。
甚至,為了增強投資者持有信心,不少公募基金公司在自購的同時,還在公告中承諾了持有期限,如睿遠基金承諾申購后持有時間將不少于5年;鵬華基金承諾申購后至少持有1年。
除了公募基金公司自購旗下產品外,券商也加入了自購隊伍,包括國泰君安資管、中泰證券資管、興業證券資管、招商證券資管等券商資管。
事實上,由于今年以來市場波動比較大,公募基金公司早在這波回購潮之前,便已多次回購。
例如,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年內已有125家基金公司管理人參與了自購,累計自購金額達65.62億元,其中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是主要自購對象。
只不過,10月中旬以來,公募基金公司的自購金額更加擴大,回購總金額超16億元。
面對當前浩浩蕩蕩的回購熱潮,無論是股票還是基金,很多標的的估值都接近歷史低值,而回購也無疑將提振市場信心。此時,不少投資者認為,正是一個布局的風口。
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上市公司回購行為對于判斷市場的短期趨勢是一個較好的指標,但不是所有的回購行為都會導致股價上漲?;刭徯袨閷τ诠蓛r的長期影響也存在著不同的結論,需要小心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