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軍清 江花琴 蔣柳鋒
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農業農村局探索并構建了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12369”模式。該模式從制定年度計劃、選擇培訓機構,到調研培訓需求、設計菜單式課程、制定教學計劃,再到教學過程管理、考核評價、培訓效果跟蹤,解決了農民教育培訓過程中精準度不高、教學計劃粗略、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缺乏考核監督機制以及農民選擇權、意見表達權有限等問題。
一、堅持“一個中心”,持續培育鄉村振興人才
在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過程中,富陽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以農民為中心”的理念。把提升科技文化素質作為根本目標,貫通技能培訓、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層次的教育培訓,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行動為抓手,構建共建共享、優勢互補、高效協作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充分發揮富陽區農民教育培訓資源優勢,培養造就一支能夠扎根農村、服務農村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二、加深“兩校合作”,發揮院校培訓資源優勢
深化與杭州鄉村振興學院和富陽區農民學校的培訓合作,充分發揮院校在辦學資源上的優勢以及實踐經驗優勢,尤其是課程體系設計、師資隊伍搭建、技術技能支撐以及先進理念等方面的優勢,形成一套可復制推廣的高素質農民及實用農村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打造富陽培訓品牌,努力在培訓內容設置、培訓方式創新和增強培訓實效上出經驗、出成果、出亮點,為爭當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星城、建設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進一步推動農業的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以及農民全面發展。
三、集聚“三大力量”,樹立優秀農民榮譽地位
加大對培訓的宣傳以及優秀學員的示范宣傳,充分利用傳統媒體、自媒體以及各類會議、活動,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成果和先進典型事跡的宣傳,提高各級有關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的重視和認可。一是集聚典型示范力量,從高素質農民中推薦、評選一批優秀學員,樹立高素質農民典型。二是集聚新聞媒體力量,挖掘高素質農民增收致富經驗,宣傳高素質農民典型事跡,形成了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三是集聚農民師資力量,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素質農民走進講堂分享經驗,提升高素質農民的榮譽感和社會地位。
四、把好“六大環節”,實施全程精準精細培育
重點優化“六大環節”,認真制定農民教育培訓方案,實施精準化培育。一是把好遴選培訓對象環節,根據爭當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星城和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由鄉鎮街道負責,擇優推薦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及技術骨干,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園區的管理者,鄉村社會治理領頭人,味道山鄉代言人等為重點培育對象,并建立個人培訓檔案。二是把好制定方案環節,每年組織專項培訓需求調研和常態化走訪服務,動態掌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村支兩委干部的培訓需求,確定培訓主題、培訓課程、實習實訓基地等,提高培育的精準性。三是把好師資配備環節,選擇勞動模范、金牛獎書記、土專家、產業特級大師、科研院校教授、農技推廣體系教授等熟悉三農情況、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授課,并建立農民教育培訓師資庫。四是把好培訓內容環節,從生產經營、技能服務培訓,向農村電商、直播帶貨、鄉村社會治理等方面延伸,全面滿足農民生產技能、經營管理、社會治理能力等需求,提升農民綜合素養。五是把好培訓教學環節,探索“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的培育模式,增加實訓比例,強調內容實用,因人施教、分類施策,提高學員動手操作的能力。六是把好訓后服務環節,通過培訓后上門回訪,首席專家現場指導服務,解決高素質農民的生產經營、技術服務等難題,把農民增收、農業增產、農村增綠作為培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聽取意見建議,總結工作經驗,改進培訓方案,使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提質增效。
五、建立“九項制度”,完善農民培訓頂層設計
堅持把培育高素質農民作為鄉村人才振興以及推動城鄉共同富裕的基礎工程,在政策保障、制度建設和資金投入上同時發力。一是建立組織領導制度。成立由分管農業副區長任組長的高素質農民培育領導小組,將高素質農民培育這一工作納入《杭州市富陽區人才發展“十四五”規劃》和《富陽區重點人才隊伍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在兩個文件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累計完成培育1萬人(含實用人才)的目標。二是建立人才考核制度。把培育鄉村人才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24個鄉鎮(街道),并將其列為對鄉鎮(街道)人才培養和鄉村振興工作的年度考核內容,充分激發鄉鎮(街道)抓人才隊伍建設的積極性。三是建立資金保障制度。區政府連續19年安排人才專項資金,確保高素質農民及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推進。四是建立調查研究制度。深入鎮村、基地,或通過問卷星小程序,線上線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村支兩委干部等開展培訓前期調研工作,認真謀劃新一年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思路,針對地方產業特色設計課程,選擇具有富陽地方特色的項目,力求課程開設符合全區鄉村人才振興戰略需要。五是建立開班審核制度。培訓機構制定相應的培訓實施方案,嚴格按照開班計劃實施培訓。六是建立學員入庫制度。堅持學員先入庫后培訓,指導學員完善二級信息,學員在培訓期間做好線上簽到,培訓后對培訓機構和授課教師做好課后評價。七是建立資金獎補制度。通過現場聽取匯報、查閱培訓臺賬、電話抽查核實等形式對高素質農民及農村實用人才培養項目進行驗收,在項目通過驗收的基礎上,對培訓機構開展績效評價,將培訓補助資金與績效評價檔次掛鉤,按績效得分檔次獎補資金。八是建立跟蹤服務制度。把辦班作為培育的起點,培訓期間建立學員個人檔案,培訓后做好跟蹤服務,在服務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由“培訓”到“培育”、由“辦班”到“育人”的轉變。九是建立終身學習制度。連續十年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工程”,今年,在培養中專生和大專生的基礎上增開本科班,提升高素質農民學歷,對歷屆農民大學生開展學習創業共同體建設,每年組織繼續教育,培養農民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終身學習氛圍,使他們成為發展現代農業、推廣運用先進實用技術、實現科技致富和推動農村社會進步的骨干力量。
富陽區“12369”模式育高素質農民,從機制頂層設計到培訓環節的精準把控,再到學習氛圍的組織營造、院校辦學資源的整合借力、農民大學生的學歷提升,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持續、可借鑒、可推廣的培訓新路。
(作者單位:1.杭州市富陽區農業農村局 2.杭州市富陽區富春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