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從事班主任工作僅三年的初中教師。在我的認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往往也會有較好的行為習慣,能夠在學習和日常表現兩個方面都成為班級同學的表率。但在我的班級里,出現了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自我約束意識淡薄、不遵守紀律甚至早戀的現象。如何正確對待這樣的同學?既要樹立他們在學習上的榜樣作用,又要以恰當方式糾正他們在日常行為中的偏差,還要引導班級其他同學正確看待這種現象……目前,這已經成為我班級管理方面的一個難題。
這類同學因為學習成績優異,在學生中有很高的威望,也自然得到了老師們的贊揚。但是與之不相匹配的是他們平日的不當言行,這一點造成了同學們的思想混亂,例如產生了“只要學習成績好做什么事都沒有關系,都會得到老師的包容”等錯誤認知。而如果公開對這些“好學生”的行為進行否定,又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班級事務的主動性。如何更好地教導這類同學?我急需老師的指導,謝謝!
(提問者:山東青島第三十七中學 ?青年教師荊偉)
荊老師:
你好!
你的問題概括起來有兩點:一是認為成績好的學生也會有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將“好學生”與“成績好的學生”劃等號;二是自己的班級中出現了違反個人認知的現象,也就是成績好的學生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想要尋求這類學生的教育策略。這兩個問題看似相互矛盾,實則具有因果關系——前者的認知偏差導致了后者的教育困惑。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解決認知的問題,然后才是探索學生教育的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全面發展的學生觀。
教師只有對學生形成清晰而準確的認知,才能在教育實踐中有效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但實際上很多教師因無法完整、精準地了解自己的學生,采取了不恰當的教育手段,從而出現教育失誤甚至是教育事故。所以,站在科學、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全面而客觀地看待每一個學生,已經成為當下教師的一項必修真功。
教師對學生的認知偏差大概有三種表現:一是知覺偏差,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以貌取人”,是說教師僅憑表面印象就對學生形成看法。二是判斷偏差,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以偏概全”,比如荊老師覺得成績好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應當是同學們的表率,就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成績好只是千萬種“好”中的一種,絕對不可以以此判斷學生的整體素質。三是歸因偏差,近似于通常所說的“以白詆青”,比如教師發現學生遲到,馬上想到的就是紀律意識淡薄或學習動力不足,容易把原因歸為不利于學生的方面。
上述偏差都屬于教師認知能力的瑕疵,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教育效果的發生。因為認知決定行動。認知是全面的,行動就是科學的;認知是片面的,行動就是偏頗的。比如,當一位教師有了“好成績等于好學生”的認知后,在開展教育行動時必然會走向簡單化或片面化。以班干部任用為例,有這種認知的班主任通常會將學習最好的學生任命為班長,然后根據成績高低依次安排基本對等的“職位”,很少會考慮這些學生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意識是否與其崗位需要相匹配,容易造成班級管理的低效或混亂。
因此,我們需要進行認知偏差的糾正與重塑。把“成績”作為唯一的尺子來衡量學生,極度窄化學生綜合評價的現象較為常見,甚至已經成為一種潛伏在教師意識中的認知習慣,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公眾認知。那么,我們到底應該對學生報以怎樣的認知呢?國家層面已經有了規范性的文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了“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并就學生全面發展問題做出了系統規劃;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將“學生發展質量評價”的內容確定為五個方面,分別是學生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素養和勞動與社會實踐。教師認真研讀學習這些文件,不僅可以對既有的認知進行糾偏,還可以促進以發展性評價、增值性評價為主的認知行動,并重塑全面發展的學生觀。
其次,我們要實施正確的行動,善于技術性“補短”。
通常來說,有什么樣的認知就會有與之相匹配的行動。一個將成績作為好學生唯一標準的教師,其教育行動必然會帶有過多的工具性和逐利性;一個追求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師,其教育行動會更多地走向情感、意義和豐富。從短期教育需求來看,教師需要掌握“補短”的戰術性行動。
建立補短的心理環境。按照新時代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標準,“成績好”只是五個評價方面中“學業發展”的一部分,遠不能代表一個學生的整體素質。不僅存在成績優秀但品行一般的學生,還存在品行優良但成績一般的學生,他們都是在某一個方面存有薄弱項的人,需要我們在不斷幫助他們“揚長”的同時,下真功夫去幫助他們“補短”。對于荊老師來說,要想突破當下的困惑,最為重要的就是改變自己的認知——成績好的學生未必就是全面的好學生,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與不足實屬正常。這樣就會降低對他們的心理期待值,心平氣和地接受他們行為上的不足、管理能力的缺陷,從而解除對這個問題的糾結和焦慮,這是走向有效教育的第一步。
掌握補短的基本技術。大概可以遵循以下步驟:
一是診斷,形成素養清單。引導成績好的學生對照“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標準,逐一分析個人的優缺點,列出優點和缺點兩張清單。清單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己,也讓教師對優秀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列清單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自我認知、反思和梳理的過程。相對來說,成績優秀的學生在理解、接受和思考能力上相對較強,一般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列出清單,并對自我形成較為恰當的認知。
二是規劃,制定補短臺賬。根據缺點清單,結合補短需求的輕重緩急,教師可以配合學生完成一個詳細的補短規劃,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設計:一是先進行哪個短板項目,后進行哪個短板項目,時間安排要形成層次,一個接一個進行,通常選擇最容易改正的缺點作為第一個補短項目;二是具體的某個補短項目什么時候開始、如何進行、誰來監督(陪同)、什么時候達標,要形成詳細的線路圖。其實,補短臺賬很像理想狀態下的學生“成長大綱”,在給出學生可行計劃的同時,也將學生的成長愿望進行了細化和具體化,讓學生清晰地知道自己要改變什么、如何改變,從而為學生搭建了一架積極向上的成長云梯。
三是行動,精準實施方案。發現自己的缺點比較容易,制定行動規劃也相對簡單,最難的應該就是怎樣去補短。對于教師來說,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制定行動方案,然后督促、鼓勵學生按照方案實現自我改變。因為缺點不同,補短的實施方案肯定也會不同,這是精準實施的意義,也是具體行動的難點。
遵循補短的基本策略。總的來說,“一人一案”的補短行動雖無法復制,但也有一些可供遵循的共性策略,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監督。糾偏或修正錯誤最難的就是堅持,所以必須要有外力的監督,有效的監督是補短行動能否成功的關鍵。比如,把缺點貼在顯眼的位置以便及時提醒自己,主動向重要的朋友宣布自己要改正哪些缺點,等等。一般來說,教師是最佳的監督者和重要影響人,要主動承擔起監督者的責任,成為學生改變的重要力量。
二是獎懲。獎勵和懲罰在補短過程中同樣重要,教師要幫助學生主動建立獎懲制度,并擔當起重要他人角色。通常,教師可以和學生建立君子協議,當學生堅持某項正確行為達到一定時間期限時,教師及時給予正向激勵;反之,當學生未能履行補短方案時,教師也要按照協議實施必要的懲戒——雙方在協議時已經充分協商并共同認可的懲戒措施。
三是反思。反思是提升學生自我糾偏能力的關鍵,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學生建立及時反思的習慣,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像事后想一想、睡前憶一憶等,比較正式的做法包括寫日志、記錄等。
以上觀點雖然是以“成績好的學生”立論,也將他們如何補短板作為論證基礎,但最終的指向應該是所有學生的補短問題——既然每個人都需要補短,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只對“成績好的學生”糾結呢?
與荊老師共勉!
(解答人:山東臨沂市蘭山區教育和體育局 ?資深專家王維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