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振 , 劉 君
(南陽職業學院,河南 南陽 474500)
西峽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南陽市下轄縣,2021年西峽縣實現社會生產總值283.9億元,同比增長8.4%[1],“菌、果、藥”特色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對當地的經濟帶動效益明顯增強。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將傳統特色產業與新媒體創新融合,不但可以提升西峽縣特色產業的知名度,還可以借助新媒體增加銷量,助力特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西峽縣形成了“一菌為主、多菌發展”的產業格局,根據《西峽縣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西峽縣年產鮮菇30萬噸[2],并有序推進了國家級伏牛山香菇產業集群項目建設,超額完成食用菌“雙改”任務,其中西峽香菇入選中國中部知名農產品。同時,西峽縣不斷擴大食用菌產業鏈,形成了生產、加工一體化的產業體系,已有規模以上加工企業43家,累計100多家。該縣西坪鎮、丁河鎮、重陽鎮和米坪鎮已成為重要的香菇種植地域。
2021年,西峽縣完成獼猴桃水肥一體化4 100畝,累計水利配套超過1.3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3 500畝,助力了獼猴桃產業做大做強。2021年,西峽縣年產獼猴桃8萬噸,西峽獼猴桃順利通過國家生態原產地延期保護并獲得“名優特新”農產品稱號。另外,西峽縣同樣重視獼猴桃的再加工,通過加工增加產品價值,提升市場競爭力,據不完全統計,西峽縣獼猴桃規模以上加工企業已超10家,均具備獼猴桃冷藏和加工能力[3]。
2021年,西峽縣在前期基礎上新發展中藥材6 700畝,西峽山茱萸被認定為河南省優質道地中藥材。向日葵中藥材合作社晉升為國家級示范合作社,米坪鎮、太平鎮榮獲省中藥材產業發展強鎮稱號[4]。經過多年發展,西峽縣已初步形成了以山茱萸、血參、五味子、柴胡、連翹和桔梗為主,以黃姜、豬苓、天麻、白芨等為輔的中藥材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優勢更加明顯。在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的同時,西峽縣積極推進中藥材的研發,延長產業鏈,塑造特色品牌,提升產品價值,助力縣域經濟的發展。
品牌具有集群效應,能有效地提升產品知名度和銷售量。西峽縣特色產業的發展應當在品牌建設方面狠下功夫,將地域產業優勢發展為經濟優勢,再結合本地特有的自然優勢,建設具有全國性標志性的產品,在品牌建設的過程中逐漸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從而逐步提升市場份額[5]。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西峽縣具有獨一無二的自然資源優勢,但在發展以“菌、果、藥”為代表的特色產業時存在數量擴張較快、重復建設的問題。西峽縣大部分農產品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未注冊相應的品牌,特色不明顯,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經濟效益仍存在粗放式發展的現象。比如,西峽縣獼猴桃雖然在產量方面有較強的優勢,但因為沒有享譽全國的品牌,市場占有率仍較低,不利于獼猴桃產業快速發展壯大。
目前,受制于資金和人才,西峽縣特色產業發展普遍存在層次低、產業鏈不完整的情況[6],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產業化水平低,該縣特色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階段,產品效益低,農產品價值挖掘不足,影響了特色產業的開拓發展;第二,產業鏈不完整,目前該縣特色產業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仍以訂單農業為主,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有限;第三,特色產業頂層設計缺乏,地域之間農業種植結構類似,協同規劃缺失,特色產業之間協調發展能力弱,趨同化的發展降低了市場競爭力。產品高端化能力弱,國際競爭力弱。
如今,新媒體無論在用戶數還是在數量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宣傳引導、信息反饋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便捷性和實時性[7]。西峽縣特色產業作為第一產業,在訂單式農業的發展模式下往往對新媒體方面的重視不足,導致相關方面的人才缺失,制約了二者互相融合發展。特色產業要想與新媒體充分融合,必須有相關的專業人才作為支撐,在特產產業各個方面與新媒體進行充分融合,讓西峽縣特色產業搭上電商發展的“快車”。
第一,新媒體形態多樣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體現著重要作用,可以為種植農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推送,不斷適應特色產業發展的變化,助力特色產業向著科技化、信息化方向發展[8]。第二,移動設備的發展,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也為西峽縣特色產業相關技術傳播打下基礎,幫助種植戶及企業及時更新產業體系建設、經營體系建設。比如,農戶可以利用移動設備App等工具,隨時隨地接收農業信息、產品信息。在遇到技術問題時可以及時通過云平臺求助專家進行解決,極大地便利了特色產業與市場、經營主體之間進行聯系,提升了特色產業生產經營效率。
新媒體與特色產業的融合發展改變了傳統的點對點的產品銷售模式,拓展了產品的銷售渠道。第一,隨著西峽縣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傳統的市場銷售模式越來越不適應快速發展的銷售市場,在新媒體融合下,可充分利用“線上銷售”“云直播”等方式,創新實現“農戶→平臺→消費者”的銷售模式,實現種植戶與消費者的直接交流,讓消費者更加直觀地感受產品,增加對產品的直觀感受;第二,新媒體技術為特色產業種植戶提供了產品展示的平臺,讓消費者直觀感受產品的過程,也是對產品的二次宣傳,達到產品買賣雙方共贏的效果;第三,新媒體在傳統特色產業領域全面推廣,改變了消費者傳統的消費行為,可以充分發揮“體驗消費、社區團購、旅游消費”等新的消費模式,從而更加活躍特色產業產品的供給方式和消費渠道,更加完善西峽縣特色產業的經營方式。
在新媒體與特色產業融合下,充分發揮新媒體多樣性和實效性的特點,整合各類資源,推進特色產業經營體系建設[9],具體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有效整合各類產業資源,比如休閑產業、循環產業、有機產業等,帶動產業的有機融合,促進農業產業的提檔升級;第二,有效整合產業科技資源,產業科技是助推特色產業發展和進步的“第一生產力”,新媒體可以借助互聯網、移動設備將先進的生產理念和最新成果及時進行推動,在大數據和數字數技術的支持下,為特色產業的發展搭建共享平臺,在傳播的過程中提升科技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能力,突破交流的地域、時間限制,在整合資源的同時為種植戶提供便捷、專業的生產知識;第三,有效整合不同產業經營主體,新媒體可以為生產經營主體之間交流合作提供實時的平臺,促進不同經營主體之間經驗交流及查漏補缺,共同促進不同產業經營主體創新經營方式,避免重復建設、內部競爭等影響生產,增強地域內部之間的互聯互通與共同抵御風險的能力,推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在西峽縣發展特色產業的過程中,借助新媒體的傳播機制,打造適應時代的產業融通機制,鼓勵各要素跨界、跨產業流動,實現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化。一方面,通過新媒體融合不同產業,為產業提供統一的市場平臺,豐富特色產業經營主體,推動產品不斷提高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新媒體對市場資源的整合作用,及時發現新的市場機遇,拓展特色產業產品的價值,要充分重視電子商務、休閑樂園、鄉村旅游等新興商業,借助新媒體創新經營方式,將生產、旅游、效益結合起來,創新經營模式,增加經濟增長點。因此,要重視新媒體在市場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新媒體及時整合市場需求,創新經營模式,創造多種經營方式,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特色產業鏈、流通渠道、銷售渠道的有機統一。
新媒體豐富了西峽縣特色產業的發展管理模式,通過采取“新媒體+服務”的管理模式,推動三大特色產業在頂層設計、信息化能力、多極化參與、市場化運作、精細化管理、制度化保障方面得到深入的發展,進而提升特色產業的管理效能。第一,新媒體融合產業管理,創新產業管理機制、增強產業間協同能力,改變之前“訂單式”的管理模式。第二,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互動交互功能,為西峽縣特色產業在技術支持、宣傳引導、合作交流方面搭建橋梁紐帶,在種植戶和產業鏈之間建立直接的溝通渠道,便利管理者及時掌握市場銷售的變化,快速適應市場的變化,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依托新媒體平臺增強特色產業之間的聯系,拓展產業產品的競爭力,為實現產業有序建設發展提供服務。第三,借助新媒體便捷方便的特性,打造高效、專業、實時的服務平臺,建設特色產業、產業鏈、種植戶之間的共同服務平臺,完善“全領域、全天候”的服務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體系,促進產業高效、健康發展壯大。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西峽縣特色產業的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實現該縣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新媒體融合下提升特色產業的科技水平。種植戶作為最基本的經營單位,提高種植戶的科技能力,能夠提升整個產業的科技水平。在實踐中要逐步提高種植戶職業教育水平和頻次,建設“新媒體+科技”的職業教育模式[10],要充分體現新媒體在職業培訓方面的教育性、服務型、公共性的特點,不斷提升生產經營主體的學習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促進特色產業生產經營模式創新。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要及時制定固定或者不固定的科技培訓計劃,擴展培訓對象,充分發揮新媒體在特色產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對科技傳播的便利性,采取多種多樣的培訓推廣模式,吸引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投身到科技的應用中;第二,發揮“新媒體+科技”的公共性特點,積極促進社會資本、政府投入資金,發展公共性、普遍性的科技培訓平臺,發展壯大培訓力量,更好地將科技知識推廣到具體的經營單位之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第三,推動新媒體與職業教育平臺互聯互通,提升科技培訓服務的專業水平,不斷引入社會中專業性強、能力強的力量加入特色產業的培訓體系,不斷優化培訓資源,提升資源的配置能力,引導經營單位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促進西峽縣特色產業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西峽縣以“菌、果、藥”為代表的特色產業已初具規模,但依托地域優勢的產業資源尚未充分挖掘、科技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新形勢下,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需要進一步提升科技在特色產業中的推廣水平。新媒體是近年來涌現出的新興產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融合的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等特點,在西峽縣特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加強融合,在市場、服務、科技等方面加強運用,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結合國家提倡的鄉村振興為主題進行建設,利用好政策和技術的雙重資源,依托本地實際,促進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特色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