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成
(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農墾小學,甘肅 金昌)
當前,國家深入推行“雙減”政策,旨在大力減輕學生課后過重的作業壓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教材解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主要以課外作業為主,課外化作業傾向較嚴重,不利于及時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設計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為此,本文簡要說明了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了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設計的重要性,由此提出有效的課堂作業設計策略。
近年來,在“雙減”的教育背景下,愈發重視作業設計的兩種量——數量和質量,一定程度上在小學作業設計方面取得不錯的成效,但也出現了“課后化”的作業傾向。作業設計環節作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卻由于課堂時間不足、教師作業設置類型等因素,逐漸淪為課外作業,很難發揮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設計的真正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作業設計方面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設計出多樣性、針對性的作業,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練習,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使其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鞏固環節。
當前,基于“雙減”政策的有力推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常規的作業設計原則,減少了作業設計布置量,學生的作業負擔得到有效緩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在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設計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在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設計中,作業課外傾向嚴重,這是當前課堂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一方面,教師對課堂作業設計環節重視度不夠高。由于小學語文教師受到新課改中的教育理念影響,對課堂教學內容、形式等方面有了較大的創新,通過創設相關情境進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教學有效性。但由于教師對課堂時間把握不夠充分,導致課堂作業這一環節時間大大減少,由于時間有限,許多教師往往忽略課堂作業練習環節,將課堂作業設計布置成課后作業。另一方面,部分語文教師缺乏有效的教學設計環節,對于教材的解讀以及創設相關練習的能力有待提高,使教師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正確地設計高效的課堂作業。
在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設計中,教師設計的作業內容及類型相對單調,不利于發揮課堂作業環節的真正效果。首先,在作業內容設計方面,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以常規的作業設計內容為主要設計依據,通常是對課本中生詞以及課文背誦部分進行機械的抄寫為主。部分教師缺乏一定作業內容設計上的創新,很少根據課本內容進行作業內容拓展練習。其次,教師的語文作業形式單一,主要以書本的課后練習為主,類型以及形式相對固定,很難使學生對語文作業感興趣。因此,由于教師在課堂作業設計中對作業內容以及類型缺乏創新性的設計,從而容易影響學生對知識進行有效的練習、鞏固,不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揮。
由于每個學生的發展具有差異性,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情況、學習能力、個性等各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對課堂作業進行分層設計,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提高,并且適合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然而許多語文教師為了方便,不考慮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往往會設計統一的課堂作業,并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由于一個班級學生在學習興趣、能力和成績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統一的作業只適合少數學生,久而久之會導致學有余力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更進一步的提高,也會使學習困難的學生很難在有效時間內完成作業。因此,這樣的作業形式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難真正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的鞏固練習。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對作業設計創新升級,尤其是需要將課后作業轉向課堂作業。這對小學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及時對學生語文知識掌握情況進行鞏固練習,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通過教師正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在恰當的時機以及教學環節下,適當地布置隨堂練習,使學生能夠及時將所學的知識進行運用,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還能夠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
在以往常規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環節主要以課堂導入加教學過程為主,再利用最后的課堂時間布置課后作業,教師的課堂教學環節以及形式相對固定且枯燥。在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學生長期處于學習的狀態,由于小學生注意力時間有限,學生很難在45分鐘內集中注意力聽講。因此,必要的課堂作業設計這一環節能夠有效地緩解高壓式的教學,使學生轉移注意力,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有效地培養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教師不斷地設計課堂作業實踐,能夠有效地促進作業與課堂的融合。
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堂作業時,應當結合“雙減”政策的具體要求以及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科學的設計。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立足語文教學中的基本三維目標,在設計課堂作業時,需要考慮作業類型是否符合教學目標。另外,所設計的課堂作業要能夠充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時思考如何設計能夠提高學生語言感知表達以及思維拓展練習能力的作業。
比如,以小學三年級上冊中的《去年的樹》為例,教師在設計這一課的課堂作業時,可以結合文章的三維目標,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標進行課堂練習設計:聯系課文展開想象,嘗試帶入鳥兒的內心世界,寫一寫鳥兒心里在想些什么,并以“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心想……”“唱完了歌,鳥兒又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心想……”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題目,發揮想象力進行續寫。通過教師根據三維目標對文章的詳細講解,學生能夠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利用有限的時間進行課堂鞏固練習,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在“雙減”背景以及新教學理念影響下,小學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同樣,在設計語文課堂作業時,也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分層設計課堂作業。課堂作業設計的根本目的是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檢測和鞏固練習,學生能夠在課堂作業練習環節,不斷掌握相關語文學習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由于作業是由學生自主完成,因此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角度設計適合學生且學生感興趣的作業。另外,教師也要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層作業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多元化作業需求,比如,教師可以設置一星、二星和三星級的作業層次,確保學優生能夠得到拓展練習,中等生能夠對基礎知識有進一步的提高練習,學困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
比如,以《刷子李》為例,教師在設計本課的作業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富有趣味性的階梯式作業練習,如一級作業:找出文中的四字成語,如“平平整整”“天衣無縫”等;二級作業:能夠利用四字成語對人物進行造句;三級作業:體會課文是如何對刷子李的特點進行描寫的,并模仿課文,對你最喜歡的人的特點進行描寫。通過分層練習,每個學生都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堂作業,按時按量地完成,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有所收獲。
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課堂作業時,需要正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抓住課堂作業設計的時機,將課堂作業與教學過程相契合。一般來說,課堂作業時間需要設置在10~15分鐘,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好課堂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利用適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課堂練習鞏固。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課堂作業時,不能過于生硬,應當將其與教學相融合,使兩者能夠有機結合。比如,教師可以選擇在課堂開始、過程中以及末尾三個階段設計適當的課堂作業。例如,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設計基礎的作業練習,如對文章的生詞進行組詞或造句練習,加深學生對生詞的印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根據文中的某一點隨機創設作業練習。在課堂末尾環節,教師可以設計拓展性作業,對學生的語文知識進行鞏固練習。
綜上所述,讓作業設計更多地在課堂內完成,使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及時得到鞏固練習,鍛煉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已經成為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環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設計能力以及將課本與作業設計相結合的水平,正確把握語文課堂教學節奏,使課堂作業能夠與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從而不斷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提升教學質量,真正落實“雙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