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濤 王振江 李東才
(河北正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石家莊 050800)
地方高校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部署安排,石家莊市屬高校盡銳出戰,派出駐村工作組,全面投入脫貧攻堅戰,地方高校依托自身人才智力優勢為脫貧攻堅戰的勝利貢獻了力量,形成了特色的幫扶模式,這為今后鄉村振興積累了經驗。
2013年以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石家莊市持續開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為主題的“駐村幫扶”活動,從全市機關事業單位抽調干部派駐到貧困村基層一線,平山縣東王坡鄉冷泉村是石家莊市屬高校河北正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口幫扶單位,自2014年以來,該校先后派出3支工作組9名教職工入駐該村,工作組為冷泉村制定發展規劃、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展產業項目、落實幫扶政策。為了解地方高校駐村幫扶的實踐成效,課題組深入到平山縣冷泉村進行實地調查。
冷泉村位于平山縣東王坡鄉西北偏遠深山邊,是重點幫扶脫貧村。該村行政區域面積18000畝,耕地面積475畝。現有132戶339人。2014、2015、2016年確定為脫貧戶為88戶226人,2019年脫貧,現有脫貧戶77戶200人,該村以種植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核桃、花椒等為主,養殖業以發展養豬和養羊為主,村民多以外出務工來增加家庭收入。2014年,冷泉村是典型的“脫貧后進村”,其村莊基礎設施破敗,經濟發展落后,在2014年,冷泉村成為扶貧工作的重點幫扶村。2015年河北正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派第一支工作組入駐冷泉村,2018年3月份,根據省委組織部有關要求,學校派駐第二支工作組接替此前的工作組,2021年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2021年5月份學校派駐第三支工作組入駐該村接替此前工作組。7年多來,三支駐村工作組與冷泉村村民,共同謀劃冷泉村發展出路,共同推進各項事業,共同甄選特色產業,與兩委班子一起帶領村民實現脫貧摘帽,現在正朝著共同富裕邁進。
在地方高校冷泉村“駐村幫扶”實踐中,已經初步形成了精準幫扶的有效工作機制,在三支工作組的接續幫扶中,冷泉村各項事業有了大踏步發展,黨的基層組織更加堅強有力,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有了很大提升。
一是,建立精準幫扶的心理共識。心理共識是通過駐村幫扶實現冷泉村脫貧致富的主觀心理因素,心理共識的建立將為擺脫貧困、實現全面小康和全面振興提供了強大動力支撐。駐村工作組通過定期召開支部黨員大會介紹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并將駐村工作組的年度工作計劃、總結通過公示欄、廣播等進行公示,獲得了群眾大力支持。駐村工作組定期走訪群眾、看望老黨員、與群眾拉家常、聊生活,全心全意為冷泉村探索共同富裕新道路,駐村工作組與群眾建立起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共同愿景和心理共識。
二是,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駐村工作組入駐冷泉村之前,冷泉村的公共基礎設施落后、生產生活環境很差。駐村工作組將公共基礎設施改善作為精準幫扶和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駐村工作組積極與縣財政、交通、電力、衛生等部門進行對接協調,先后完成了4000平方米戶戶通道路硬化,硬化了2000平方米農田路,安裝了75盞太陽能路燈,翻建一座舊橋、加固維修危橋一座,建設了占地160平方米的村民活動中心,維修、硬化了500米的灌溉水渠,投資500萬元治理鐵礦尾砂、在山坡上種植了耐寒耐旱的灌木和洋槐樹,援建了占地23.4米的可沖水式現代化公共衛生間。這些公共基礎設施的建成,讓冷泉村村民看到了幫扶的實惠,激勵村民積極參加到冷泉村各項發展上來,同時大大提高了冷泉村發展能力,提高了村民凝聚力,滿足了村民生產生活需求,駐村工作組通過改善公共基礎設施,為各項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是,堅持發展產業,提升群眾致富能力。發展致富產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冷泉村村民生產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駐村工作組發展特色致富產業,增強群眾發展動力。駐村工作組以花椒特色種植、優質羊養殖、光伏發電等產業為抓手,通過協調學校和政府部門建設了120畝左右的花椒特色種植基地,積極籌劃資金10萬元建立悅泰優質羊養殖基地,帶動村民開展優質羊養殖,利用村委會集體空間建立了22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引導冷泉村村民走合作化、可持續、特色化的農業發展路子,申請成立了寶泉合作社、冷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
四是,堅持扶志與扶智相結合。“擺脫貧困的首要意義并不是物質上的脫貧,而是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地方高校充分依托人才和智力優勢將“扶志”與“扶智”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工作組積極引導冷泉村村民樹立擺脫貧困、自立自強的信心和勇氣。例如,2021年6月1日,冷泉村遭受歷史罕見雹災,工作組及時向學校黨委申請,學校向每名村民發放20斤面粉、20斤大米共計價值3萬多元14000斤的糧食,幫助村民度過難關,給村民生活上力所能及的幫助,將黨的關心和溫暖送到村民中,并且鼓勵他們樹立自救信心,克服困難。與此同時,工作組發揮地方高校的優勢,大力宣傳教育幫扶政策,向學生家長宣傳國家助學政策,打消其顧慮,鼓勵適齡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為符合條件的學生辦理雨露計劃,近年來大多數適齡青少年都能夠接受高等教育,并有多名學生考入省內外重點高校,這為冷泉村未來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和智力支撐。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指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標,五大目標是一個系統工程。鄉村振興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鄉村振興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支持。助力鄉村振興是由地方高校辦學需要和專業布局優勢決定的,也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必然要求。在發揮地方高校助力鄉村振興上,一方面,地方高校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履行育人使命;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承擔社會責任和政治責任,為全面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第一、產業興旺對地方高校提出新要求。如果沒有產業興旺,鄉村振興就無從談起。實現產業興旺離不開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尤其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應用技術人才,人才培養為地方高效服務這就需要發揮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優勢,培養一批符合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的、對“三農”有情懷、懂科技的人才隊伍。第二、鄉村治理對地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鄉村振興有效落實的基礎,提升鄉村治理效果要發揮基層黨員干部作用,也需要發揮群眾的積極性,普通群眾由于知識文化水平有限,對新知識新技術心有余而力不足,地方高校人才優勢要通過教育培訓等手段培養一支優秀“三農”工作隊伍,尤其是有針對性地對普通群眾進行培訓教育,提升他們的思想。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為鄉村治理提供理論引導和人才支持。第三、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對地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要實現鄉村文明迫切需要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基層干部隊伍發揮其道德引領作用,地方高校要發揮文化和人才優勢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撐。第四、生活富裕對地方高校的新要求。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地方高校要充分發揮人才、科學技術和信息等方面的作用,將教育內容與農民需求、產業特色和資源稟賦相對接,做到多元并舉,從而推動鄉村振興,生活富裕。第五、生態宜居對地方高校的新要求。鄉村振興迫切需要一批具有綠色發展理念、掌握綠色生產技能的綠色農業帶頭人。要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學科優勢,培養造就一批鄉村生態農業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戰略,地方高校助力鄉村振興是高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時代賦予地方高校的政治使命,與其他機關單位相比,地方高校在人才資源和智力功能方面具備比較優勢,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科學研究等作用助力鄉村振興。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前沿陣地,承擔著服務群眾和政策落地的職責。地方高校要始終抓住黨建幫扶、強化基層黨組織這一抓手。首先,黨建幫扶是地方高校的優勢。在脫貧攻堅中,地方高校開展黨建幫扶已經積累了許多成功的寶貴經驗,“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基層黨建工作。河北正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發揮自身黨建特色。一是引入學校黨建資源,邀請學校基層各系(部、院)黨支部書記、思政課教師到幫扶村開展“書記講黨課”活動,定期組織幫扶村黨員學習黨的理論、時事政策以及鄉村振興有關重大舉措。二是開展聯合黨支部共建,開展學校和幫扶村黨支部共建,共同開展黨員教育,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有效提高了村黨支部的組織力、發展力和戰斗力。三是學校黨員走進幫扶村開展黨課互講、志愿服務等,與幫扶村黨員一同參觀西柏坡紀念館、塔元莊村史館、北莊村等。
現代農業已經突破傳統第一產業的分類局限,而是包含一、二、三產的復合性產業,地方高校從供給側改革出發推動農業全面升級。地方高校要堅持產業幫扶的中心作用,一要發揮教科研優勢,充分依托自身科研成果,利用學校科研優勢,破解幫扶村產業難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咨詢服務和業務培訓等工作。二是要幫助脫貧村謀劃產業營銷策略,發揮學校具有電商知識背景的師生人力資源優勢,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開設直播賬號,開展直播帶貨活動,既可以促進學校自身專業建設,又能幫助群眾解決銷售問題、增加銷售收入。三是幫助農村發展特色產業,比如,可以依托酒店管理專業,憑借毗鄰風景區優勢,發展具有鄉村特色的康養民居、民宿產業。
地方高校要依托高素質的人才資源優勢和發揮服務鄉村振興的智力幫扶。一是要加大對鄉村振興的理論政策研究。地方高校要圍繞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事關農業農村發展的重點內容進行研究,探索“三農”工作的客觀規律,為地方鄉村振興中長期發展規劃、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加大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課題研究。盡管脫貧攻堅已經取得勝利,但脫貧不穩定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大力開展防返貧有待進一步研究,地方高校要依托學科優勢對脫貧村監測數據庫進行分析,準確把握了解脫貧村、脫貧戶的情況,及時采取幫扶措施,堅守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三是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成效。地方高校要依托優勢學科團隊力量,開展鄉村治理研究,為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提供智力方案。
地方高校在保持現有駐村幫扶政策舉措的基礎上,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開創新發展格局,創新鄉村振興的駐村幫扶實踐模式。一是地方高校要發揮用好自身資源平臺優勢,整合政府、企業、學界等領域資源和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智力支持。二是要聚焦“五大振興”要求,創新產業發展路徑,努力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激發幫扶產業鏈內生動力。三是完善建立地方高校鄉村振興工作機制,設立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加強與政府、企業之間的合作與聯系,形成聯動機制,將鄉村振興專題化,從專人對接、經費保障、互動交流等維度出發,構建鄉村振興內部閉環服務工作機制。四是地方高校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驗,對農村干部和群眾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村農村干部素質和能力,強化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