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琳
(寧夏銀川市西夏區綠化養護中心,寧夏 銀川 750011)
西夏區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市轄區,地處銀川市的西部,銀川平原西部、賀蘭山東麓,屬中溫帶干旱氣候,森林面積廣闊,林業產業發展較快。但隨著近年來生態經濟發展理念不斷深入,西夏區林業產業也步入關鍵的轉型升級期,林下經濟產業逐漸成為當地新型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而且,通過在大量研究已經證實,加快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能夠促進林業產業結構的優化,還能帶動經濟轉型升級,在增加綜合效益的同時,達到產業可持續化的目標。同時,發展林下經濟,還能促使林農經濟收入不斷提升,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雖然,西夏區林下經濟產業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但依然面臨很多問題。
現如今學術界在定義林下經濟方面仍舊沒有統一的概念,而我國最早對林下經濟定義過程中,主要是指承包人與承包戶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在發展林業經濟過程當中,可以對林下資源如水塘、野生動植物、臨建草地實施開發和生產經營性活動。但隨著林下經濟的不斷發展,林下經濟在含義方面也出現了很多變化。為此,該文當中基于前人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對林下經濟概念做出定義時,主要是指基于生態學與經濟學原理,同時依托森林生態環境和林地資源,在經濟、資源發展規范相關要求下,逐步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加工業以及森林旅游等相關經濟產業 。
2022年是銀川市西夏區鞏固提升年,為了實現農村經濟振興發展,目前最重要的依然是如何增加農民整體收入。西夏區作總面積80余萬畝,為銀川市面積最大的市轄區,下轄2鎮7街,人口數量在45萬左右,其中包括少數民族35個,特別是回族人口約為4.4萬人。林業種植面積廣泛,現在林地種植總面積大約在6791.06公頃,達到12.17%的森林覆蓋率,豐富的林業資源與良好的林下生態環境,對林下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發展林下經濟與當地實際比較符合,不但能夠帶動農民就近就業,提高林農收入,而且還能控制與減少勞動成本的投入,推動經濟整體向好發展。
目前很多地區林地生態環境還非常單一,生態穩定性較差,因此對林下資源合理挖掘,將林下自然氣候優勢有效發揮出來,能夠打造出成本投入小、經濟效益明顯、污染小,能耗低的綜合性林業經濟產業鏈。目前西夏區在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過程中經過不斷實踐,目前已經形成林下種植業(如林藥、林菜、林菌)、林下養殖業(如林漁、林畜、林禽)、旅游業(如采摘、休閑、生態康養)等多種林下經濟產業模式。這些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正是利用了林下潛在的自然優勢與資源優勢,同時也是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功的實踐,在調整和優化林業產業結構的同時,對于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村經濟轉型發揮了巨大作用。
就林下經濟的內涵而講,不僅體現在效益優先上,同時還體現著生態良好與產業互補,運用廣闊的林下空間推動其他產業發展,可以達到以林養農、以短養長的目的,同時還有利于多層次、多途徑經濟系統的形成,在提升土壤營養供給的同時,保證林木健康生長,增加林木整體品質。另外,還能更加充分地利用林下土地資源與氣候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用地綜合效益,對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循環經濟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如今,國家對于生態環境以及林地保護工作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并出臺了很多政策措施。銀川市西夏區林地面積廣闊,綜合各類林地面積在6791.06公頃,為了推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提升生態效益,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成為一種重要途徑。林下經濟不僅能夠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而且還有利于林區的保護和發展,這對鄉村振興意義重大。現如今,西夏區城市道路獲得了很大發展,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而且功能配套、通暢便捷,道路交通的快速發展,為當地各項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運輸基礎。同時,西夏區森林面積廣闊、有著得天獨厚的林蔭優勢,林地資源豐富,這些為發展林下種養業、旅游業,推動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利于農林牧各業更好的共享資源,達到優勢互補,循環相生的良好效果。現如今,西夏區發展林下經濟時間已達七年之久,并在不斷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多種臨經濟發展模式。具體表現為:
鎮北堡鎮德林村廣大農戶在種植棗樹過程當中,將林下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種植油菜、生菜、大白菜、大蔥等各類蔬菜品種,這些極大的增加了農民自身經濟收入。
銀川市西夏區泰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近年來在鎮北堡鎮鎮北堡村大力發展林禽養殖業,現在養殖的紅羽王肉雞以達5000只左右。
近年來,伴隨當地森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西夏區對目前寧夏智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休閑公園、蘭一山莊休閑娛樂場所、銀川市西夏區勝權家庭農場等充分利用,發揮當地森林資源優勢,在推動森林旅游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目前森林旅游每年可接待游客3萬人左右,經濟產值達480余萬元。同時,西夏區充分開發利用古夏山莊農家樂林下經濟資源,餐飲業發展林下餐飲業,每年可接待1.2萬人次的游客,極大地增加了經濟收入。
西夏區在發展林下經濟方面不僅潛力巨大,而且前景也十分廣闊,今后還需要把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放在突出位置,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將林下經濟產業打造成能夠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
將電視、廣播各種媒體手段充分利用,對林下經濟發展的意義、技術與模式,還有成功典型大力宣傳,并運用科普教育、專家講座、收入對比、參觀考察等各種途徑,營造林下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最大程度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發展林下經濟的動力。
為了推動林下經濟持續穩步發展,應當嚴格按照 “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講求實效”原則要求,對發展林下經濟的基本思路充分明確,并明確任務目標。制定規劃時有效結合林下經濟和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有關內容,同時結合林業產業化、林業科技推廣、農牧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扶貧開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等關內容,最大程度的挖掘林下經濟發展潛力,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做好林下種植業、養殖業,合理優選種養模式,為林下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就西夏區林下經濟發展而言目前依然屬于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當中,面臨的問題與困難還很多:特別是目前林下經濟發展規模相對較小,并且分布分散,經營管理較為粗放,不能充分利用林下資源,難以找到富有特色而比較響亮的園林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而且林下養殖方面,飼養大戶較少,存欄量不足,缺乏規模效應。林農也沒有較強的經營意識,在林下經營過程中依然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一是,沒有龍頭企業示范帶動,在全區范圍內尚未形成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形勢,致使輻射帶動能力整體較弱。二是,市場信息比較閉塞。廣大種養戶市場信息不靈通,盲目選擇品種進行種養,而且經營過程中時常坐等經銷商上門收購,或采用零售方式經營,難以形成好的經濟收益。三是,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在林業發展過程中在發展其他經濟產業,這些給相關人員帶來很大的技術難度,雖然目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在各地都得到了廣泛開展,然而僅僅依靠培訓很難全面掌握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綜合性知識,科技支撐不足,缺少有效的技術保障,廣大種養戶依然沿襲著傳統重要方式,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需要。四是,資金制約因素大。通過調查發現,廣大農戶雖然大都愿意發展林下經濟,然而自身資金不足,對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形成較大阻礙,另外還有很多種養戶,在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下,林下養殖,林下種植規模化發展受到很大阻礙,導致產業鏈條過短,很難形成較強的林下經濟發展動力。
要將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作為主要發展對象,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帶動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清發展思路,統一思想,強化組織領導,全面落實工作責任,為林下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運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各類媒體手段,并通過各種形式,深入廣泛地加強宣傳,讓人們充分認識到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并擴大林下經濟技術模式和成功典范方面的宣傳。通過現身說法的形式,將發展林下經濟先進經驗和做法傳授給廣大林農,并在算效益賬與對比賬的基礎上,向廣大林農充分展示發展林下經濟的效益和優勢,調動他們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并打破過去傳統單一的發展觀念,幫助廣大林農盡快了解林下經濟發展的有關技術與政策,運用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提升林下經濟發展的宣傳力與影響力。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還可以在本區內組織有關人員進行現場學習,彼此交流經驗,拓寬林下經濟發展思路,增強林下經濟發展動力。并在此基礎上加強龍頭企業培育工作,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將先進的經營模式與管理經驗,還有技術方法傳授給廣大林農,引導林下經濟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延長產業鏈條,產生更大的收益。
對自治區、銀川市的各種項目資金積極爭取,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資金扶持力度,為林下經濟產業穩步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在發展經濟過程中,無論是企業、業主,還是廣大林農都投入了很多資金,而進一步發展林下經濟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所以在此過程當中,提高政策扶持與資金扶持非常有必要。所以應當有效提高財政農資金“放管服”改革,讓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形成利益聯盟,對利益共享機制逐步完善,實現農戶和現代產業的彼此結合,推動規模化與節約化生產。大力扶持企業發展,特別是龍頭企業應當將生產基地、加工儲藏設施建設到優勢區域。并在相關規定要求下鼓勵各地加強涉農資金籌措,建設經濟產業園區,并把項目資金撥付到園區牽頭實施主體。鼓勵保險機構、金融業,擴大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方面的資本和科技投入,將財政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等有關政策引導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構建發展林業產業投資的引導基金,調動社會資本、外商資本以及工商資本,進一步擴大發展林下經濟生產活動成果推廣,還有科研方面的投入,打造多渠道、高效化的投融資體系,推動林下經濟產業獲得更好的發展。
嚴格按照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關要求,發揮林下經濟產業園區優勢,合理運用科學技術,對林下經濟產業生產、經營體系逐步健全和完善。因地制宜做好林下經濟產業布局調整優化工作,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并在生產過程當中按綠色發展要求,及時轉變過去那種簡單粗放的種植觀念。
現代農機農藝技術,帶動加工產業配套發展,促使園林各種功能不斷拓展,發展園藝景觀,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等,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增強林下經濟發展信息服務水平,更重視科學技術方面的學習與應用,這樣才能為林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了實現農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更應當做大做強特色林下經濟產業,但是林下產業經濟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支撐。現在廣大農村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而且發展林下經濟過程當中有缺少綜合性的人才,所以還需進一步強化技術培訓,加強林下經濟人才方面的培養。與當地實際充分結合,構建完善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強人才培訓與培養,留住高素質的人才,將優質的人才系統利用好。并對廣大青年人員加強鼓勵,調動其快速掌握林下經濟發展的新理念與新技術,在實地參觀交流下學習先進的技術方法,并和大型林下經濟發展公司以及各大高校加強聯合,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通過人才培養為發展林下經濟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推動林下經濟獲得持續健康發展。
綜合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目前林下經濟產業還是一新型的特色發展模式,同時林下經濟產品屬于復合林業經濟產業產品,不但能夠促進建立友好和諧環境社會,還能促使資源數量不斷擴充,對開發和創新林下經濟產品也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打造出更具品牌效應的林下產品經濟發展產業鏈,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要求相關職能部門,采取有效措施讓當地的林下經濟模式良性發展下去,既可以持續保障生態環境,又可以有效、科學、合理地將當地森林生態資源利用起來,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