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秋云
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碩放實驗小學 214142
當前,數學復習課教學現狀不容樂觀,“頻繁考試”和“試題評講”仍然是復習課教學的主旋律。近期,筆者為了深入了解復習課教學的現狀,對一些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調研。一聽到復習課,教師是這樣感嘆的:“復習課絕對是最難上的課,學生如同牽線木偶一般毫無生機,教師根本沒有辦法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這樣狀態下,最終不會的學生還是不會,復習課上不上用處不大。”而一聽到復習課,學生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復習課上不是考試就是講題,這種重復做題、反復學習的方式并沒有很好的效果。不會的題目我還是不會。”可見,當下的機械重復和題海戰術的復習課教學讓教師和學生都苦不堪言,無法達到高效復習的效果,更不要談數學素養的培養。
作為一名從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師,筆者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改變這樣 “高耗低效”的教學模式。
新時代的教學目標需要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筆者經過多年來對小學數學復習課的追蹤、實踐和調研,覺得新課程理念下的復習課要從數學能力的培養入手。小學復習課盡管課型眾多,但本質上并無區別,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復習課教學中,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復習的興趣,使其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投入復習之中,通過有效復習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
那么,就小學數學復習課而言,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建設?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筆者認為興趣是有效學習的必要條件,所以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首先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而要想學生主動參與就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因此,復習課中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生動活潑、好奇心強、好勝心強等身心特征出發,采用有利于激趣引思的教學手段,如競賽、游戲等,讓復習課教學可以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進行,從而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猜想、勇敢表現,讓學生在復習中領略它與新授課不同的風采,充分感受復習課的魅力,從而樂在其中,自然生成探究意識。
案例1平面圖形知識的復習
問題情境:森林里住著3 只可愛的小松鼠,有一天,它們約好去樹林里摘松果,3 只小松鼠以相同的速度從家里出發了,分別沿著各種路線向著樹林跑去。那么你們覺得誰能先到達終點呢?為什么?(PPT 演示3 只小松鼠行走的路線)
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自然而然將學生引入知識的應用中去,讓學生利用已有生活經驗去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感受數學知識的真實感,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在體驗成功樂趣的同時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延續下去,提高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復習課必須要注重興趣、重視參與,特別是在對核心概念的復習上更需要做到深鉆教材、了解學情,只有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才能發展高層次的數學思維,也才能讓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理解能力更上一個臺階,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助力。
當前有些教師對學生實際水平的預估不足,常常以學優生的標準來苛求所有學生,盲目加大復習難度,使得一些中等生和學困生產生畏難心理。事實上,教學起點和教學目標是通向學習生長的橋梁,它不僅指向復習活動的方向和預期結果,更是復習課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在教學前,教師需全面分析教學內容和學生:該教學內容中的雙基、重難點在何處?所有學生對于這個教學內容的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如何?在新授課中有哪些典型錯誤?出現這些錯誤的根源在哪里?……通過這樣多方面的思考,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準確定位復習起點,設計適切復習目標,則可以深化學生對復習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提升復習效率,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案例2長方體、正方體相關知識的復習
筆者在上復習課前經過深鉆教材和了解學情等,制定了以下復習目標:
(1)以生活中與“長方體的棱長、表面積與體積”相關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在體驗中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
(2)進行相關知識的梳理,并完成對這類問題策略的總結歸納。
(3)增強學生解決問題時的勇氣,為學生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
正是因為筆者對教學內容和學情做了很好的研究,將復習課開展的關鍵定于教學目標的確定,充分關注到了適切復習起點的探尋,才使得復習課教學的展開有了深度和廣度。這樣一節目標明確的復習課,不僅讓學生多角度進行探索,推進了復習課的成功,還達到了促進學力生長的立意。
思想是方法的靈魂,方法需要在思想的指引下形成,思想源于哪里?源于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自然滲透。復習課堂中,很多時候教師會將知識或解法講得透徹明了,而當問題發生稍許變化之后,部分學生仍然一籌莫展。事實上,這都是因為缺乏總結,沒有關注到數學思想方法,自然就少了提煉和深化,從而無法直達遷移能力,那又何來數學素養?因此,復習課教學中,教師除了對知識技能進行鞏固,還需要自然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梳理思考方法背后的數學思想,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形成,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以達到培養數學素養的目的。
案例3長方形周長的復習
問題情境:先將3 個邊長是2 厘米的正方形拼在一起,再計算拼成圖形的周長。
每個學生在思考與探究后,都有了自己的認識,形成了以下多種多樣的拼法:
方法1:如圖1 拼成一行,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可以想象為正方形周長的3倍,再減去4 條邊長,進而得出2×4×3-2×4=16(厘米);

圖1
方法2:如圖2 拼成“L”形,該圖形的周長與方法1 相同,也是16 厘米,因為這樣拼搭后重疊的也是4 條邊,并將凹進去的兩條邊外移剛好構成一個如圖3 所示的大正方形,這樣一來大正方形的周長即為該圖形的周長;

圖2

圖3
方法3:如圖4 拼成“品”形,由于依然是重疊了4 條邊,所以周長仍為16厘米。
追問:那么若將圖4 中的“品”形圖上面右移,變成圖5,該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呢?

圖4

圖5
這樣的開放性問題滿足了學生自我實現的高層次追求,通過一道習題使得每個學生都能自主自發地參與思考,充分發揮空間想象能力去拼、去畫,讓他們在不同方法的展示、交流和碰撞中,深化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同時自然滲透數形結合、轉化和平移等多種數學思想方法,使得多角度的思考變成“集成電路”印于學生的腦海之中,實現拓展思維的目的,同時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策略優化思想。
筆者在教學一線工作多年,經歷了教學改革,仍然感受到的是學生的題越做越多,教師的課越上越多。而在這樣大容量的課堂之下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卻沒有增加,甚至減少了。創新性的教學設計越來越少,這樣的教學必定是沒有深度的。面對現狀,需要我們教師勤于思考、致力實踐,竭盡所能地探索教學規律,重新認識學生學習的意義,讓數學復習課充滿活力、靈性和魅力,讓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自然生長,以此追回教學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