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娜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藍青學校 315100
在概念教學中,通過設計合理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概念發現、類比、抽象的過程,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抽象素養的生成[1].筆者以分 式概念教學 設計為例,探尋培養學生數學抽象素養的有效路徑,以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義的條件、根據實際問題列出分式.講清分式的概念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思維的學習分式,從而得到研究分式的基本路徑,不斷培養學生類比推理的核心素養.在整式的四則運算中,由于整式的除法的結果不一定是整式,由此得到分式的概念.類比整數與分數統稱有理數,獲得整式與分式統稱有理式的結論,能培養學生數學抽象的意識,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1.掌握分式的概念,明白分式有意義的條件;
2.能根據現實生活中的數量關系列出分式;
3.由分數的研究內容及路徑獲得分式研究的內容及路徑.
第一個教學目標完成的標志:能判別一個代數式是分式還是整式,理清分式與分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理清分式與整式的相互聯系;在分式有意義的情況下,能確定參數的取值范圍.
第二個教學目標完成的標志:能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數量關系,從而列出分式.
第三個教學目標完成的標志:回顧分數的研究思路,獲得研究分式的基本流程是定義—性質—運算.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的數學知識可以為本課學習的儲備.如:整式及其運算,分數及其運算等.如果只是理解分式的概念并不難,難的是理解分式與分數的聯系和區別、分式與整式的聯系和區別.所以設計合理的數學活動,經過類比分數、類比整式,獲得分式研究思路,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方法,也有利于提高學生數學抽象素養.
首先,讓學生回顧分數的實質是整數相除的商,當兩個整數不能整除時,結果用分數表示.其次,讓學生回顧整式的除法運算,當兩個整式相除,當相除的結果不是整式時,怎么辦呢?于是有了分式.在研究分數時,先確定研究對象,再探索性質,最后研究運算法則,類比分數確定分式的研究也是這樣.根據數系的擴充過程,從整數、分數到有理數,類比代數式的擴充從整式、分式到有理式.最后,讓學生厘清兩者的區別與聯系,即整式與分式、分數與分式.
1.從分數到分式,類比發現
問題1:任意取兩個整數,計算它們的和、差、積、商.其結果都是整數嗎?
生:兩個整數的和、差、積一定是整數,但是商不一定是整數.如3與-4的和為-1,差為7,積為-12,但是商為-
追問:當兩個整數相除的結果不是整數時,結果用分數表示,你能說一下-的意義嗎?
設計意圖通過兩個整數的四則運算,發現分數的本質屬性,為后面研究分式提供范例.同時,看到數系拓展的發生過程,即從分數到分式是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
問題2:如果用s(單位:km)表示路程,用v(單位:km/h)表示速度,如何表示行駛時間呢?
追問:任意兩個整式的和、差、積、商一定是整式嗎?
追問:類比分數,如何表示x÷(x2-1)的商呢?
師生活動:類比兩個整數相除,結果不是整數時,可用分數表示,那么兩個整式相除,結果不是整式時,也可以用分數的形式表示,即x÷(x2-1)=
設計意圖用類比整數相除的方法,引導學生研究整式相除的運算,發現需要引入新的式子表示兩個整式不能整除的結果,從而引入分式.
問題3:(1)有兩塊田,第一塊x公頃,年產棉花m千克;第二塊田y公頃,年產棉花n千克;這兩塊田平均每公頃的棉花年產量是______.
(2)一輛汽車以80千米/時的速度行駛,從A城到B城需t小時,如果該車的速度增加v千米/時,那么從A城到B城需要______小時.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兩個分式,分別是,同時指出這是一類新代數式,本章主要研究這一類代數式的性質、運算及應用.
設計意圖引入兩個生活事例,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用分式這種代數式表示的事例,并指出本章的研究主題及其主要內容.
2.類比發現,抽象分式概念
問題4:回顧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分數的有關知識,類比分數的研究思路,說說此類新的代數式應該如何研究?
師生活動:立足教師引導,師生一起回憶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分數的通分約分及運算,從而總結研究分數的基本思路是先學定義、再學性質、最后學運算.以此為路徑,師生共同提出研究分式也應該按先定義、再性質、最后運算的思路.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回憶分數是為了獲取數學活動經驗,從而生成研究分式的基本路徑.同時,也確立了這一課的學習內容,即分式的定義、分式的性質以及分式的運算.
問題5:請比較這類新代數式與分數、整式的異同,說明這類新代數式的特征.
追問:類比整數與分數統稱為有理數,那么整式與分式可以統稱為什么呢?
生:有理式.
問題6:之前學過的整式與這里學習的分式有何區別與聯系呢?分數與分式呢?
問題7:下列式子中的字母為何值時,分式有意義?

3.回顧反思,小結提升
(1)分式是如何定義的?要使分式有意義,必須滿足什么條件?(2)說說你眼中的整式與分式.(3)我們是如何發現分式,認識分式的呢?(4)對于分式,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應該研究分式的什么內容呢?
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是組織活動的目的之一[2].在整數的四則運算中,整數的加、減、乘三種運算的結果都是整數,而除法運算的結果并不是整數,于是引入了分數的概念.分數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即均分物品與度量的需要.借助現實情境,把現實情境一般化處理后,獲得了整式的四則運算,學生發現在整式的運算中,整式的加、減、乘三則運算的結果都是整式,而相除的結果不一定是整式,必須引入一類新類型的代數式,于是分式自然生成,分式是從數到式的抽象,是代數運算發展的必然結果.
新的代數式——分式被發現后,為了能合理地進行分式運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師生共同回顧研究分數的歷程,學生忽然發現,原來分式的研究路徑與分數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即首先給研究對象下定義,接著探索研究對象的基本性質,然后制定研究對象的計算準則,最后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現實中解決問題.這也從整體的視角建構了學生研究的思路,對于學生系統化學習數學知識、豐富學習經驗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整式的四則運算中發現了分數的本質,即分數是兩個整數相除的表現形式.通過類比的方法獲得了分式的本質屬性,即兩個整式相除所得的商,且讓學生在現實事例中發現分式的存在.學生給分式下定義時,認為兩個整式的商就是分式,筆者通過舉例的形式,讓學生發現分式的分母中必須有字母這一關鍵條件.在符號化的過程中,筆者讓學生把分式與分數比較,把分式與整式比較,從而發現將分數一般化得到分式,分式是兩個整式相除的表現形式.最后,通過兩個例題,進一步鞏固了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分母不能為0、分式的值為0的條件等知識.讓學生經歷數學概念抽象的過程,使學生積累了數學概念形成的活動經驗,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抽象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