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玉 朱紅革 王伯慶 楊忠宇 鄭 奇 楊天宇 任楊浩 王天海
1.新疆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麻醉與圍術期醫學中心,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2.新疆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肺內二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3.新疆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肝膽外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4.新疆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互聯網下的大數據時代,基于互聯網新的教學模式逐漸走入了初等至高等教育[1-2];21 世紀90 年代出生的學生在進入大學教育前已熟練掌握各種互聯網應用,目前利用互聯網對新生代大學生進行各種教學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3-4]。因此,對于利用互聯網提升學習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能力的現況調查顯得尤為必要。麻醉學本科教育在新疆醫科大學(以下簡稱“我校”)開辦已有10 余年時間,從課程設置到教學實習內容與臨床醫學專業比較有許多特殊性[5-6]。掌握麻醉學學生對學校提供的互聯網硬件、學生互聯網學習的方式、習慣、動機等的客觀條件的情況,評判他們對使用互聯網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主觀的認可度,對優化和提升使用互聯網的學習效果、教學中的改革思路會提供很大的理論支撐。為獲取大學生對利用互聯網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客觀條件及主觀傾向性的實際情況,課題組成員對麻醉學本科階段1~5 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在2021 年9 月23 日開始至27 日結束,納入對象為我校麻醉學系2017~2021 級本科學生。排除因休學或其他原因不在學校無法參加答題的學生31 名,參與答題學生共285 名。
采用問卷星的形式調查,學生通過掃碼答題。調查問卷除姓名、性別等一般信息外,問卷內容分為12 項分類問題和12 項量化問題,分類問題可掌握麻醉學學生對學校提供的互聯網硬件、學生互聯網學習的方式、習慣、動機等的客觀條件的情況;量化問題評價學生們對使用互聯網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接受程度,兩種問卷錯落分散在整體問卷中。問題設計時按以下原則[7]:避免產生歧義;問題明確且易于回答;選項設置考慮到題目的完備性、互斥性、有區分度、間距合理、測量角度統一。同時結合學生答題容忍度和自律性經測試在5 min 內完成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質量控制采用調查前的主觀質量評價和調查后客觀質量評價兩個部分。主觀評價選用本科生教學>10 年老師評價問卷的題目及選項,修改和剔除他們認為不恰當的條目,并通過當年畢業的本科生和在讀研究生評價題目的目的性和準確性,雙方確認后將問卷星二維碼發放給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客觀評價按統計學要求剔除不達標問題,只對符合統計學要求的問題選項進行分析評價。
采用SPSS 26.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量化問題按因子系數>0.5 進行探索性分析,按主成分歸類后進行效度和信度分析,留取滿足效度(KMO 值>0.7)和信度(Alpha>0.6)的主成分并保留該主成分下的題項;保留的題項與年級的相關關系用χ2檢驗中Gamma 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答題班級共有學生316 名,參與答題學生285 名,占總體90.2%,回收問卷285 份,有效問卷285 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2 個分類問題及每個問題的選項的人數和百分比見表1。其中,只有2.1%的學生使用外文數據庫查找專業知識;對于課外知識,有72.6%的學生首選互聯網獲得相關知識;只有1.8%的學生很少關注互聯網學習資源;有62.8%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需要來自老師的安排;67.4%學生認為對學校提供的網絡資源能夠滿足學習需求。

表1 12 個分類問題及選項匯總表
對12 個量化問題進行探索性分析,保留一種主成分余6 個問題。6 個有效問題的總體得分均值為(1.35±0.35)分,與中值1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378,P <0.01)。6 個問題矩陣得分及每個問題賦值得分和效度及信度得分見表2。不同年級與第2、5問題得分呈負相關(r <0,P <0.05)。見表3。

表2 量化問卷6 個有效問題信效度統計分析結果(分)

表3 不同年級有效問題得分相關性分析
培養在校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建立學習型社會有重大意義,尤其是對醫學這樣需要終身不斷學習的專業而言,已在部分學校有了積極的實踐[8]。隨著信息技術的革命,互聯網已經是當代社會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使人們獲得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9]。互聯網的使用可以輔助教學[10]、開拓學生思維,如雨課堂等模式[11-12],甚至開始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13]。同時,互聯網帶來的學習體驗對傳統學習模式產生了很大沖擊,特別是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時,互聯網信息量巨大,會摻雜許多無效信息,學生甄別需要的信息將會花費更多時間;并且互聯網上還會主動推送不良信息,使學生產生好奇心,誘惑學生浪費大量時間金錢,因此荒廢學業[14-15]。對于互聯網能否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國內外有激烈的討論[16-17]。為了解我校麻醉學本科階段學生對學校提供的互聯網硬件設施、使用互聯網學習的方式、習慣和動機,本研究采用網絡問卷星的方式對學生們開展了調查。問卷星是可以發布到微信里的一種小程序,后臺可以將答題數據導入Excel 表格和SPSS 軟件進行分析,其比紙質調查問卷有許多優勢[18]。
結果顯示,雖然學校提供了學生較滿意的網絡資源及硬件,學生目前仍然缺乏使用互聯網獲取國內外專業知識的良好技能,未有效利用互聯網大量的資源。學生目前使用互聯網仍以獲取課外知識興趣點為主,專業知識仍希望在老師的驅動下完成。這些結果與國內相關研究[19-22]類似,提示大部分學生尚未利用互聯網上大量的資源建立自主學習的興趣點而深入學習的良性循環。
同時,由于沒有成熟可靠的調查量化問卷,調查者自擬了12 個量化問題對學生使用互聯網提升自身學習能力的傾向性進行調查分析。調查結束后按統計學要求篩選出6 個有效的問題[23-24],這6 個問題平均得分為1.3 分,提示學生對使用互聯網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總體上有比較積極的心態去實踐。此外,在6 個有效選項中,在與各年級的相關關系中,與其中2 個問題呈相關,根據選項內容,提示年級越高,對互聯網誘惑的抵抗能力越小,并且存在越不能確定自己查找知識的準確性的現象。可能的原因包括課堂教學時教材的滯后性與互聯網的即時性給學生帶來理論變更的沖突[25]。這就需要教師繼續加強互聯網使用的專業性,提升學生使用互聯網的獲得感和便捷性,提升學生的熱情。這些與張攀紅[26]報道的有共性特征。
綜上所述,調查發現學生對使用互聯網提升自身學習能力的認可度是積極偏上的,對學校提供的硬件設施及網絡資源也比較滿意;但仍沒有掌握好的使用方法和充分利用現有的互聯網資源,還需要在課程或相關老師引導下,減少學生受到互聯網的不利干擾,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使用互聯網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