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洪曼 朱 婷 朱 慧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外科,上海 200092
意外傷害作為一種客觀事件,是指身體受到外來、突發等非本意、非疾病傷害[1]。兒童因生長發育不完全,缺失危險因素識別能力與認知能力,是意外傷害的高發群體[2]。WHO 報告[3]顯示,全球每年約有100 萬14 歲以下兒童死于意外傷害,占兒童總死亡人數的50%左右。在我國,約26.1%的兒童死于意外傷害,且仍舊以每年8%~11%的速度增長,是威脅兒童健康與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4]。為有效減少和規避兒童意外傷害事件的發生,本研究分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意外傷害患兒,明確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的特點、原因及主要危險因素,以便臨床制訂有效規避路徑,加以預防。
選擇2018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我院兒科收治的158 例患兒,其中男89 例,女69 例。納入標準:①年齡3~14 歲;②一般資料完整。排除未接受問卷調查者。診斷根據《國際疾病分類(ICD-10)及其編碼實踐》[5]符合意外傷害判定條件:①經醫學機構診斷為某種損傷;②通過家長、老師及有關人員實施緊急處理;③因傷情無法正常上學,需休息半日以上。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會批準(XH-2459)。
Excel 中完整記錄意外傷害兒童的年齡、性別、戶籍、看護人文化程度、家庭和睦程度、家庭月收入、安全教育、與同齡人相處能力及意外傷害類型、發生地點、救治結果。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意外傷害發生的危險因素。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8 例患兒中有100 例為意外傷害兒童。兒童意外傷害類型發生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摔碰傷、交通傷、中毒、異物、燒燙傷、咬傷、墜落傷、溺水及其他。見表1。

表1 兒童意外傷害類型
兒童意外傷害發生地點多為家中,其次為幼兒園、居住小區、學校、馬路及其他。見表2。

表2 兒童意外傷害發生地點
100 例遭受意外傷害的兒童,通過救治,8 例死亡,92 例痊愈出院,未見致殘。死亡人數最多的意外傷害類型為車禍傷4 例,其次為高墜傷2 例、農藥中毒1 例、溺水1 例。
不同年齡、性別、家庭和睦程度、看護人文化程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的單因素分析[例(%)]
以是否發生意外傷害為因變量,表3 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的變量為自變量,各變量性質及賦值情況見表4。結果顯示,年齡、家庭和睦程度、看護人文化程度為兒童意外傷害的保護因素(OR <1,P <0.05)。見表5。

表4 logistic 回歸模型所選變量與賦值情況

表5 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摔碰傷在兒童意外傷害中的發生率最高,家中為兒童發生意外傷害的主要地點,兒童年齡、家庭和睦程度、看護人文化程度是影響兒童發生意外傷害的影響因素。為此,要想有效減少兒童意外傷害的發生,就要制訂出有效的規避路徑。
本研究中,摔碰傷、交通傷、中毒是兒童發生意外傷害占比較高的幾種類型,多數與兒童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保護意識有關,再加上兒童性格活潑好動、運動器官發育尚不成熟,缺乏有關運動損傷防范知識及防范技能[6-7],導致上述意外傷害事件的發生。因此,需加強對兒童及其監護人的健康教育[8],加大體育知識、交通知識、食品衛生知識的普及力度,強化家長對幼兒的監護職責,以此來減少意外傷害的發生。家中、幼兒園及居住小區作為兒童意外發生的主要地點,主要是因為兒童大多時間均在家中、幼兒園及居住小區內活動,且活動量較大,若家長安全意識薄弱,忙于工作,對兒童意外傷害概念缺乏正確的認識;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不完善,疏于安全監管;小區內安全設施不完善,均會導致兒童在日常活動中缺乏有效監護[9],提高意外傷害的發生率。針對這種情況,需在門診或社區加強兒童意外傷害的宣傳,增強家長的意外傷害防范意識,要求家長在日常生活定期檢查家中是否存在水、電、藥物及刀具等安全隱患[10],并且要及時關閉門窗,高層住戶要加裝防護網,限制寵物活動范圍,特別要重視嬰幼兒的看護[11],從多個層面預防意外傷害。另外,由于交通傷是兒童意外傷害發生后致死率最高的一種意外傷害類型,要高度重視兒童及家長的交通安全知識教育,為兒童購買安全座椅,嚴格遵守交通法規,以此來減少意外傷害的發生,降低意外傷害損傷程度[12-13]。
同時,針對影響兒童意外傷害的主要危險因素,需制訂如下規避路徑。(1)≤6 歲兒童在日常活動中因存在身體重心不穩、動作不協調、自制力較差、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等問題[14-15],導致該階段兒童意外傷害的發生率較高。為避免兒童意外傷害的發生,家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除了要對兒童進行安全教育,也應為兒童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家庭成長環境[16]。(2)交通事故是造成兒童意外傷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不遵守交通規則、無人看管與引導是引發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17-18]。因此,要針對存在高危因素兒童及監護人實施安全教育,監護人應自覺為兒童購買專用的安全座椅與安全帶,以便車禍發生時對兒童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19]。(3)在日常生活中,應將農藥等毒物放置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禁止兒童獨自到水邊、陽臺或窗戶附近玩耍,以此有效減少致死性意外傷害的發生[20]。(4)為減少家庭和睦程度、看護人文化程度對兒童意外傷害的影響,需要營造和睦的家庭環境,給予兒童更多的關愛與重視,防止形成叛逆性格[21],減少因兒童個體危險因素引起的意外傷害;包括看護人在內的家庭成員在現有文化層次基礎上,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增強意外傷害防范意識,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22],遠離意外傷害發生的危險因素。例如,引導兒童較早形成意外傷害防范意識,定期排查家中存在的危險隱患,教導兒童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禁止兒童到樓頂、窗邊及水邊等危險區域玩耍,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禁止將不明物體放入口中。(5)加強兒童公共設施、學校體育設施及器材從設計到建造、使用等各個環節的監督,保證兒童安全[23]。(6)完善交通法規,嚴格約束兒童騎自行車年齡[24]。(7)發揮媒體在兒童安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兒童正確理解電視、電影和圖書中的“英雄人物”的冒險行為。(8)完善急救、急診系統等現有的醫療保健條件[25],減少意外傷害的嚴重性。
本研究仍舊存在一定不足,如沒有針對家長是否擔心孩子發生意外傷害、家長對室內家具、電源是否進行保護性處理等因素及社會其他因素與兒童意外傷害的相關性展開探討。因此,在后續研究中,可加強此方面的研究,為兒童安全成長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年齡、家庭和睦程度、看護人文化程度是臨床救治意外傷害兒童需重點關注的危險因素,為降低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率,需通過加強科普宣教,提高公共衛生管理水平等措施,增強大眾的兒童意外傷害防范意識,并借助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力量,針對兒童意外傷害的發生特點,制訂有效的規避路徑,做到早期預防,重點防范,將意外傷害對兒童造成的威脅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