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瑩 李 明 王 媛 盧 云
江蘇省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科,江蘇淮安 223300
子宮內膜癌為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國內流行病學研究顯示[1],子宮內膜癌發病率僅次于宮頸癌,約占婦科惡性腫瘤發病率的30%,而國內發達城市中,該疾病的發病率逐漸躍至首位,對女性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脅。目前,子宮全切術為臨床治療子宮內膜癌的首選方法,通過手術切除病灶,改善病情狀態的同時,維持生命期限[2]。雖然手術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但術后極易出現并發癥,腸梗阻即為術后高發的并發癥之一,患者常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及腹痛等胃腸道典型癥狀,降低疾病治療效果。為此,明確子宮內膜癌子宮全切術后腸梗阻發生危險因素,對指導臨床實施相應的治療及護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10 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腸梗阻發生的臨床特點,為預防腸梗阻的發生提供臨床依據。
回顧性分析2017 年8 月至2021 年8 月江蘇省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110 例行子宮全切術的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40~68 歲,平均(57.15±4.68)歲;疾病分期:Ⅰ期101 例、Ⅱ期5 例、Ⅲ期4 例。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會審批通過(2022-0015)。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組織學活檢確診為子宮內膜癌;②符合《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2018 癌癥報告:子宮內膜癌診治指南》[3]相關診斷標準;③符合2007 年《晚期癌癥患者合并腸梗阻治療的專家共識》[4]相關診斷;④檢查凝血酶原時間11~15 s。排除標準:①癌癥細胞已出現遠處轉移;②近期進行腸道相關手術治療;③合并其他組織、器官惡性腫瘤,如肺癌、胃癌;④合并急性感染;⑤術前已出現腸梗阻;⑥近3 個月采用激素藥物治療或實施化療。
1.2.1 調查方法 根據本研究內容、循證重要價值資料,經小組分析討論后制訂一般信息調查表,項目內容包括患者年齡、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盆腔手術史、手術方式、手術時間、阿片類應用、既往痛經史、術后血鉀、盆腔感染、盆腔粘連及術后禁食時間等。
1.2.2 診斷方法①BMI:正常值18.5~<24.0kg/m2;體重偏輕:<18.5 kg/m2;超重:24~<28 kg/m2;肥胖:≥28 kg/m2。②血清鉀:正常值3.5~5.5 mmol/L;低血鉀:<3.5 mmol/L;高血鉀:>5.5 mmol/L。③盆腔感染:根據《2015 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關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診治規范解讀》[5]中相關診斷,符合宮頸舉痛、子宮壓痛及附件區壓痛3 種典型癥狀;體溫升高>38.3℃;陰道分泌物可見大量白細胞;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升高。
1.2.3 分組方法 入院后經臨床醫師視診:腹部局部異常膨隆,存在手術瘢痕;聽診:腸管存在異常蠕動,出現氣過水聲;觸診:腹壁變硬,出現腹肌痙攣,腹部壓痛,同時伴有膽囊壓痛;叩診:腹腔內脹氣;經腹部X線、腹部CT 明確,經實驗室血常規檢查、電解質檢查及血氣分析輔助診斷[6]。將確診腸梗阻患者分為發生組,未出現腸梗阻患者分為未發生組。
由研究者利用一般資料問卷對研究內容進行收集。收集資料前對參與調查的責任護士進行統一培訓,培訓本研究目的、意義、調查方法及流程,培訓考核后才能夠參與本研究。調查時由兩名責任護士通過查閱病歷核對信息資料確認無誤后對問卷進行填寫,然后將資料整理供研究應用。
采用SPSS 27.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子宮內膜癌子宮全切術后腸梗阻的危險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10 例患者中,9 例發生腸梗阻,發生率為8.18%,其中5 例麻痹性腸梗阻,2 例炎性腸梗阻和2 例機械性腸梗阻。
兩組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BMI、盆腔手術史、既往痛經史、盆腔粘連、阿片類應用、手術方式、術后血鉀、盆腔感染、手術時間、術后禁食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子宮內膜癌子宮全切術后腸梗阻的單因素分析[例(%)]
以腸梗阻為因變量,將各項指標為自變量,相關賦值信息見表2。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盆腔粘連、阿片類應用及術后血鉀為子宮內膜癌子宮全切術后腸梗阻發生的危險因素(P <0.05)。見表3。

表2 指標賦值表

表3 子宮內膜癌子宮全切術后腸梗阻多因素分析
子宮內膜癌子宮全切術后腸梗阻臨床表現3 種類型,包括炎性腸梗阻、機械性腸梗阻及麻痹性腸梗阻。炎性腸梗阻指術后腸功能得到恢復,但在少量排氣、排便后,進食即會出現腹脹、腹痛及腸鳴音減弱的癥狀,并出現典型的腹痛、腹脹。麻痹性腸梗阻指因機體電解質紊亂及感染導致的腸道蠕動功能障礙,腸內容物無法順利通過正常腸腔,導致腸梗阻的發生,主要表現為腹脹,并伴有嘔吐,出現腹膜炎等臨床體征,X 線檢查顯示腸道擴張積氣;而機械性腸梗阻主要診斷評估梗阻類型是否為絞窄性或單純性[6-7]。
①盆腔粘連:盆腔粘連主要因盆腔內炎癥反應導致盆腔纖維樣及條狀樣的異常結構改變,顯著增加手術治療的難度,且在術中盆腔粘連需要清除大量粘連組織,加重手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機械性刺激胃腸道相應功能,引發腸麻痹的同時,增加成梗阻的發生率。②阿片類藥物應用:臨床常使用阿片類藥物實施鎮痛治療,其不僅發揮鎮痛作用,而且能減緩腸道蠕動,加上手術對機體的刺激,阿片類藥物受體在刺激下激活釋放內源性阿片類物質,加上術中鎮痛藥物的應用,會顯著抑制腸系膜神經叢,使乙酰膽堿釋放減少,使腸肌層的張力增加,減緩腸蠕動,引發腸麻痹發生的同時,增加腸梗阻的發生率[8]。③血鉀水平:當機體處于低鉀水平時,表示機體正處于水電解質紊亂的狀態,隨著血鉀水平逐漸降低,胃腸道功能障礙,平滑肌出現麻痹的狀態,胃腸功能出現紊亂,隨著血鉀水平的降低,腸梗阻的發生率增加。
①術前預防護理:術前3 d 指導患者正確飲食,囑其禁止攝入甜點、肉類或牛奶等易產氣食物。飲食應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攝入種類可包括面糊、粥等,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完善術前腸道準備,術前1 d進行清潔灌腸或利用導瀉藥物對腸腔進行清理,直至灌腸液或排出物無糞渣,色清為宜[9-10]。②營養指導:對于全麻術后患者,術后立即遵醫囑實施禁食和胃腸減壓,待腸鳴音逐漸恢復,準確評估肛門排氣后,逐漸進食[11-12]。利用營養風險篩查量表評估患者營養風險程度,保證機體充分營養攝入[13]。飲食攝入應以循序漸進為原則,自流食開始攝入逐漸過渡至普食,每日少量多餐,術后禁止攝入產氣食物,如豆漿、碳酸飲料及牛奶等[14-16]。③制訂鎮痛方案:術后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根據疼痛情況進行相應的鎮痛護理及藥物治療[17-18]。輕度疼痛患者可利用音樂、視頻及聊天等方式分散其對疼痛注意力;中度疼痛患者可遵醫囑利用局部麻藥浸潤的方式實施鎮痛;重度疼痛患者可選取阿片受體激動劑,預防腸麻痹發生[19-20]。④咀嚼口香糖:口香糖為一種假食,每日定時進行口香糖的咀嚼,每次2 片,每日4 次,每次咀嚼時間保持10~15 min[21-22]。咀嚼中可刺激口腔黏膜,引發神經體液反射,刺激口咽的機械感受,興奮迷走神經,促進胃內胃動素、胃蛋白酶及胃泌素的分泌,加快胃腸蠕動[23-25]。
綜上所述,盆腔粘連、阿片類應用、術后血鉀等均易增加子宮內膜癌子宮全切術后腸梗阻的發生,對疾病康復造成影響。手術前后應針對危險因素加強對患者的預防性護理,減少危險因素發生的同時,降低腸梗阻的發生率。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選取的研究對象均為回顧性研究,術后腸梗阻復發未進行長期隨訪;研究樣本較少,存在局限性,還需進一步增加樣本量,為研究支持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