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衛全 樊佳溶 張高鈺 何 清 廖江銓 黃 力 李 琳▲
1.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中醫科,北京 100053;2.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3.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心內科,北京 100029
高血壓作為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會導致卒中、心肌梗死等危險事件。西醫雖然有許多降壓措施,但高血壓的發病率仍居高不下,治療率、控制率較低,且占用了較大的醫療資源,給社會帶來沉重的醫藥負擔[1]。因此結合中藥來輔助降壓、防治高血壓是未來的熱點方向。桑杞清眩顆粒是中日友好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黃力教授凝聚三十載臨床經驗的中藥復方,主要由桑寄生、枸杞子、杜仲等藥物組成,現已作為院內制劑進行推廣,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對于一些早期高血壓患者,可以減少西藥用量,甚至脫離西藥將血壓降至正常范圍[2-5]。為進一步總結規律,本課題組收集了2018—2019 年黃力教授開處桑杞清眩顆粒的高血壓患者,評價桑杞清眩顆粒適宜的人群。
收集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中西醫結合心內科黃力教授開處桑杞清眩顆粒的150 例高血壓患者。本研究倫理批準單位為中日友好醫院,批準文號:2018-59-K43。
桑杞清眩顆粒由桑寄生、枸杞子、杜仲、決明子、野菊花、丹參、葛根、澤瀉、川芎等組成,藥材均采購于北京同仁堂藥材有限公司,由我院藥學部制劑室研制。
1.3.1 高血壓診斷 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6]中制定的標準。將高血壓定義為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前提下,非同日3 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Hg。收縮壓140~159 mmHg 和/或舒張壓90~99 mmHg 為1 級高血壓,收縮壓160~179 mmHg 和/或舒張壓100~109 mmHg為2 級高血壓。收縮壓≥180 mmHg 和/或舒張壓≥110 mmHg 為3 級高血壓。
1.3.2 證素診斷 本研究采用證素辨證方法,參照朱文鋒《證素辨證學》[7]證候辨證素量表,根據四診信息在診斷中的權重,以加權閾值法確定證素。各證素的診斷確定,以100 作為通用閾值,當各癥狀對某一證素貢獻度之和≥100 時,即可診斷為證素。
1.4.1 納入標準①了解本試驗過程,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符合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6];③臨床觀察資料采集完整;④年齡18~70 歲,男女不限。
1.4.2 排除標準①肝功能異常,谷丙轉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谷草轉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為正常上限2 倍以上(GPT >80 IU/L,GOT>82 IU/L);②腎臟損害,血肌酐>133 mmol/L;③對試驗藥物過敏;④有精神疾患,藥物或其他物品濫用;⑤哺乳期婦女及妊娠或近期準備妊娠的婦女。
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進行證素收集,以受試者問卷調查形式為主[8],病歷調閱為輔,發放調查問卷,回收問卷獲得有效問卷。有效問卷的評價標準為患者填寫了全部問卷信息,信息不全的問卷予以剔除。采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壓分級,記錄患者頭身癥狀、其他癥狀、飲食、睡眠、二便、舌質、苔質、苔色、脈象等四診信息。
根據病例資料、四診信息,由2 位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并有十年以上臨床實踐經驗的中醫師獨立進行證素診斷,判定相同則確定該患者的證素分類,不同則經過討論后或由另一位主任職稱中醫師判定。
①采集人員均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培訓,遵循客觀、規范的原則收集資料、填寫量表,保證信息真實可靠。②測評人員統一規范化培訓,熟悉本研究中所有量表及代表條目的具體含義,減少主觀因素對試驗的影響。③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 建立數據庫,由2 名醫學相關專業的人員同時錄入數據并再次核對數據,若有不同則檢查原始病例資料后再次錄入。確保數據無誤后鎖定數據庫。
問卷共發放150 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22 份,得到122 例高血壓患者的信息。
122 例服用桑杞清眩顆粒的高血壓患者中,男62 例,占50.8%;女60 例,占49.2%。入組患者平均年齡(50.84±9.24)歲。結合發病年齡段的分析,<60 歲78 例(63.93%),≥60 歲44 例(36.07%)。入組患者中,正常體重者(18.5 kg/m2≤BMI<24.0 kg/m2)27 例,占22.13%,超重者(24.0 kg/m2≤BMI<28.0 kg/m2)41 例,占33.61%,肥胖者(BMI≥28.0 kg/m2)54 例,占44.26%,平均BMI(24.93±1.63)kg/m2。高血壓分級:1 級74 例(60.66%)、2 級44 例(36.07%)、3 級4 例(3.28%)。
經統計,共獲得主要癥狀19 條,常見癥狀:頭暈62 例(50.82%)、頭疼43 例(35.25%)、眠差54 例(44.26%)、多夢41 例(33.61%)和便干46 例(37.70%)。見表1。

表1 癥狀分布[例(%)]
經統計,主要舌象為淡紅舌92 例(75.41%);主要苔質為薄苔87 例(71.31%);主要苔色白苔52 例(42.62%);主要脈象弦脈83 例(68.03%)、細脈67 例(54.92%)。見表2。

表2 舌脈分布[例(%)]
經統計,共獲得主要證素10 種,共計出現157 次,實性證素主要為陽亢證99 例(81.15%),虛性證素主要為陰虛證21(17.21%)。聚類分析顯示,所呈現的證素組合規律分為3 種:①陽亢;②陰虛;③血瘀、氣虛、氣滯、痰、濕、熱。見表3、圖1。

表3 中醫證素分布[例(%)]

圖1 中醫證素聚類分析圖
中醫古籍中并未記載“高血壓”一病,根據其癥狀表現,可歸屬于“眩暈”“頭痛”范疇。《黃帝內經》曰:“諸風掉昡,皆屬于肝。”“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9]指出眩暈病位主要在肝,血瘀是關鍵病機,與情志密切相關。后世朱丹溪、張景岳提出“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痰飲、虛證亦是引起眩暈的病因[10]。現代中醫家普遍認為高血壓源于情志失調、飲食勞倦及年老體衰,病位在心、肝、脾、腎,分為肝火上炎、痰濕內阻、瘀血內阻、陰虛陽亢、腎精不足、氣血兩虛、沖任失調證7 種證型[11]。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患者男女比例大致一致,男性略多于女性,與既往大規模流行病學統計資料一致[12-14]。超重、肥胖占77.87%,可見肥胖作為高血壓的危險因素,與高血壓的患病率呈正相關。患者多為1 級高血壓(60.66%),人群以中青年為主,這與方顯明等[15]橫斷面研究中得出的結論有所不同。本課題組認為,桑杞清眩顆粒設計的初衷是用于偏年輕化的輕中度高血壓人群,病情較輕,病位尚淺。
結合癥狀、舌脈、證素深入分析發現,納入患者的癥狀以頭部癥狀(頭暈和頭痛等)為主,同時眠差、夢多和便干較高頻率出現。符合當今社會時代背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中青年人群生活壓力增大,易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日久化火,肝風內動,則表現為頭暈頭痛、失眠多夢[16-17]。現代研究也證實,焦慮、抑郁、精神緊張會導致交感神經活性水平的增高,進而導致血壓升高[13]。同時現代人飲食結構改變,過食肥甘厚味耗傷脾胃,痰濁內生,上擾清竅也會引起眩暈頭痛[18]。另外肝腎陰陽失調也會促進血瘀的形成,陰虛則血滯,氣滯則血停,瘀血內阻,痹阻頭目,也會引發加重上述癥狀[19]。故脈象以弦、細脈為主,弦為肝脈,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則出現弦脈;脈為血之府,細則氣少,提示高血壓本虛標實之病機。患者舌象以淡紅舌、薄苔多見,提示為內傷病初期,尚未傷及臟腑氣血,胃氣未虧[20]。納入患者實性和虛性證素共計出現157 次,高于本研究病例數,提示高血壓患者往往非單一證素,而是實性證素混雜或虛實證素混雜的復合證素。
針對上述病機,黃力教授結合多年臨證經驗,總結出以“補肝益腎、平肝潛陽、活血化瘀”為治法的桑杞清眩方。方以桑寄生為君,枸杞子、杜仲為臣,三者共奏滋補肝腎之功;決明子、野菊花平肝中虛火、清利頭目兼有通便之效;澤瀉利腎中濕濁,補而不滯;佐以川芎、丹參活血化瘀,除煩安神,同時丹參入心經,使得心腎交通,水火既濟,以除失眠多夢之憂[21];葛根為引經藥,領諸藥直達頭目頸項[22-23]。諸藥合用,滋補肝腎而不助邪,化痰除瘀而不傷正,取得平穩降壓,改善頭暈、失眠、便秘諸癥的良好療效。
總之,桑杞清眩顆粒對于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型輕中度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可以顯著改善血壓,對頭暈、失眠、便秘等癥狀也有很好的療效,值得廣泛推廣。臨床中接診此類患者,須注重從肝腎論治,以滋腎平肝、活血祛濁為大法,可在桑杞清眩方的基礎上進行靈活化裁。本研究應用證素辨證法,克服了以往高血壓中醫辯證中標準不統一、概念不準確、證候不規范等弊端,結果更符合臨床真實的高血壓病證素分布規律[24-25]。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是納入人群樣本不多,結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隨機性;二是收集的病歷資料有限,加之難以實施盲法,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