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飛,周莉媛,邱明雙,裴超信,陳弟詩,李 麗,邵 靚
(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口蹄疫是臨床上引發偶蹄動物感染的一種急性水皰疾病,發病急,且可快速遠距離傳播,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國際貿易[1-2]。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口蹄疫列為A類動物傳染病,我國也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首位。我國對該病采取以強制免疫為主的綜合防控策略,根據國家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要求,四川省對所有豬實施O型口蹄疫免疫。為掌握全省近年來豬O 型口蹄疫免疫效果及變化趨勢,筆者對近5 年來春秋兩季豬O型口蹄疫的免疫抗體進行檢測,并對檢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1.1 樣品采集 分別于2017~2021 年4~5 月、10~11月每年春秋兩季集中免疫結束后,在四川省21個地級市采集豬血清,采樣場點兼顧規模化養殖場、散養戶和屠宰場。自2019 年下半年起,因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未對散養戶采樣。共采集了674個場點的豬血清11 526份。
1.2 檢測試劑 口蹄疫O 型病毒單抗競爭ELISA 抗體檢測試劑盒,購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
1.3 方法及結果判定 采用固相競爭ELISA 方法進行血清抗體檢測,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和判定結果,血清陽性個體即為O 型口蹄疫抗體合格個體,場點個體合格率達70%為抗體合格群體。
2.1 2017~2021 年豬O 型口蹄疫抗體檢測結果 2017~2021年共對全省674個場點的11 526份豬血清進行了O 型口蹄疫抗體檢測,結果顯示:O 型口蹄疫抗體群體平均合格率為84.87%,其中2017年最高(89.44%),2021年最低(76.25%);O型口蹄疫抗體個體平均合格率為87.29%,其中2017 年最高(90.76%),2020 年最低(79.37%),均達到農業農村部規定的不低于70%的標準(見表1)。

表1 2017~2021年豬O型口蹄疫抗體檢測結果
2.2 不同場點豬O 型口蹄疫抗體檢測結果 近5 年共監測規模化養殖場群體樣本307 個、散養戶群體樣本165 個、屠宰場群體樣本202 個,群體平均合格率分別為88.27%、86.67%、78.22%(見表2)。
近5 年共監測規模化養殖場個體樣本5 675份、散養戶個體樣本2 836 份、屠宰場個體樣本3 015 份,個體平均合格率分別為91.12%、84.20%、82.99%(見表3)。
3.1 總體情況 近5 年來四川省豬O 型口蹄疫免疫抗體水平均超過農業農村部規定的不低于70%的標準,說明全省豬O 型口蹄疫強制免疫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2 不同年份分析 2017 年群體合格率與個體合格率均最高,以后逐年略有降低,2020 年和2021 年的個體合格率與群體合格率均低于前三年。結合表2、表3分析,2020~2021年免疫抗體不合格的屠宰場與規模場均較往年增多,甚至個別群體合格率為零,從而導致整體合格率偏低。可能受非洲豬瘟的影響,個別場(戶)注重對非洲豬瘟的防控而忽視了對其他疫病的防控;養殖場按自身免疫程序免疫,與春秋防集中采樣時間間隔較大,采樣豬未經免疫或采血時非最佳采樣時間,這些都是拉低抗體合格率的可能原因。

表2 不同場點群體檢測結果

表3 不同場點個體檢測結果
3.3 不同場點分析 四川省O 型口蹄疫免疫抗體合格率存在差異,總體情況為規模場最高,散養戶次之,屠宰場最低,這與已報道的一致[3-5]。可能與規模場具有良好的飼養管理水平,且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嚴格按照場內的免疫程序規范免疫有關。散養戶防疫意識較弱,調查中甚至發現有個別散養戶拒絕免疫的情況;同時各地村級防疫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免疫操作不規范,疫苗保存不當,補欄或新生仔豬未得到及時免疫,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散養戶的免疫合格率低于規模場。屠宰場生豬來源廣泛,不同來源和不同批次生豬的抗體水平差異較大,導致整體合格率偏低。
4.1 查漏補缺 免疫抗體水平較低的養殖場(戶)應積極查找和分析原因,并及時做好補免和跟蹤監測,確保免疫密度與免疫質量跟上。
4.2 做好宣傳 多形式、多措施對養殖場(戶)進行疫病防控宣傳,普及防疫知識,增強防疫意識。組織防疫員走村入戶,在免疫同時開展疫病防控技術指導服務等。
4.3 加強培訓 定期或不定期對鄉鎮獸醫和防疫員進行業務素質、思想素質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確保免疫操作得當。
4.4 規范疫苗的保存、使用 進一步完善鄉鎮冷鏈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疫苗計劃、供應、監督管理制度,保障疫苗質量良好。
4.5 構建防疫體系 在做好疫苗免疫的同時,應加強監測與排查,提高散養戶、屠宰場的生物安全水平,做好消毒滅源,消除疫情傳播流行風險,構建科學的動物防疫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