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雯,余春林,胡陳明,劉 嵐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動物遺傳育種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66)
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是防范畜禽養殖風險的第一道防線,消毒又是生物安全體系中最重要的控制措施之一[1]。本試驗使用前期篩選出的2種高效消毒劑進行進一步的消毒效果驗證,通過測定雞舍空氣中不同時間內的細菌平均值及最大值的變化趨勢,來確定消毒時間間隔[2],為規模化雞場消毒規程的科學制定提供參考。
1.1 消毒劑 選擇前期消毒效果評價試驗中篩選出來的兩種消毒劑[3]:對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6538 和腸炎沙門氏菌CMCC 50040 殺菌作用最強的月芐三甲氯銨和對大腸桿菌8099 殺菌作用最強的過氧乙酸。消毒劑主要成分及來源見表1。

表1 消毒劑成分及來源
1.2 試劑 氯化鈉,營養瓊脂,麥康凱瓊脂,胰蛋白胨大豆肉湯。
1.3 方法
1.3.1 消毒效果測定 在全封閉式自動化噴霧雞舍(雞舍長40 m,寬10 m,高2.65 m,容積為1 060 m3)采用自然沉降法收集空氣中的細菌。雞舍內選取中央斜線長度的中點(長方形雞舍取四個角兩兩斜對角線相交的中心點)為1個點,中心點分別與四個角連線的中點4 個點,共5 個點為采樣點,采樣點距地面60 cm。每個采樣點放置直徑90 mm 的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1 個,將培養基的平板放在采樣點,移去平皿蓋,采樣后,培養皿放置在37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96 h,記錄培養皿上生長的菌落數[4]。
1.3.2 試驗分組 育雛育成舍分2組,編號為A、B,產蛋雞舍分2 組,編號為C、D,對照組編號為E。A、C 用月芐三甲氯銨消毒劑噴霧消毒,B、D用過氧乙酸消毒劑噴霧消毒,對照組不使用消毒劑。
1.3.3 菌落數測定 每個采樣點的每立方米菌落數(CFU/m3)=1000×5個平板菌落之和/(28.3×1min)[5]。雞舍每立方米菌落數=5個采樣點每立方米菌落數之和/5。
2.1 每立方米雞舍細菌數平均值的變化趨勢 育雛育成舍、產蛋雞舍分別用2種消毒劑噴霧消毒,對照組不消毒,然后采樣培養,計算不同時間點每立方米的細菌數平均值,繪制各組別細菌數平均值變化趨勢圖。A、B 組見圖1,C、D 組見圖2,對照組見圖3。

圖1 A、B組細菌數平均值變化趨勢

圖2 C、D組細菌數平均值變化趨勢

圖3 對照組細菌數平均值變化趨勢
2.2 每立方米雞舍細菌數最大值的變化趨勢 育雛育成舍、產蛋雞舍分別用2種消毒劑噴霧消毒,對照組不消毒,然后采樣培養,計算不同時間每立方米雞舍的細菌數最大值,繪制各組別細菌數最大值變化趨勢圖。A、B 組見圖4,C、D 組見圖5,對照組見圖6。

圖4 A、B組細菌數最大值變化趨勢

圖5 C、D組細菌數最大值變化趨勢

圖6 對照組細菌數最大值變化趨勢
2.3 結果分析 不同種類消毒劑的消毒效果各不相同,對消毒劑消毒效果的評價應綜合分析最低抑菌濃度和最低殺菌濃度,消毒時間間隔應綜合考慮消毒后空氣中的細菌平均值及最大值。本試驗結果表明,雞舍消毒后96 h空氣中的細菌平均值及最大值均在國標值以下;兩種消毒劑的消毒效果差異不顯著;育雛育成雞舍與產蛋雞舍的消毒效果差異也不顯著。
本研究表明,雞舍消毒后96 h 空氣中的細菌數增加,但其平均值及最大值均在國標值以下,因此建議雞舍消毒時間間隔為4 d(96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