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紹華
(四川省蒼溪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蒼溪 628400)
用于生豬養殖場的消毒劑種類很多,根據消毒劑化學成分和化學性質可分為酚類、醇類、酸類、堿類、鹵素類、氧化劑類、染料劑類、重金屬鹽類、表面活性劑類、揮發性烷化劑類、生物消毒劑類和光觸媒消毒劑類共12大類。
常用的酚類消毒劑有苯酚、來蘇爾、復合酚、一克度等;常用的醇類消毒劑有酒精(乙醇)、異丙醇和苯氧乙醇等;常用的酸類消毒劑有鹽酸、乳酸、食醋等;常用的堿類消毒劑有氫氧化鈉(燒堿)、氫氧化鉀及生石灰、草木灰等;常用的鹵素類消毒劑有次氯酸鈉、次氯酸鈣、二氧化氯(又是氧化劑)、二氯異氰尿酸鈉、三氯異氰尿酸、氯胺T、二氯海因等含氯消毒劑,碘酊、碘伏等含碘消毒劑,溴氯-5 等含溴消毒劑,碘溴海因、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二氯海因等海因類消毒劑;常用的氧化劑類消毒劑有過氧化氫(雙氧水)、過氧乙酸(過醋酸)、二氧化氯、環氧乙烷、高錳酸鉀等強氧化劑;常用的染料類消毒劑有雷佛奴爾、龍膽紫(紫藥水)等;常用的重金屬鹽類消毒劑有升汞、硫柳汞、硝酸銀等;常用的表面活性劑類消毒劑有肥皂、合成洗滌劑等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苯扎溴銨(新潔爾滅)、度米芬(消毒靈)等季銨鹽類消毒劑,醋酸氯己定、葡萄糖酸氯己定(洗必泰)、聚六亞甲基雙胍等胍類消毒劑(后兩者屬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常用的揮發性烷化劑類消毒劑有甲醛、戊二醛等醛類消毒劑和環氧乙烷等;常用的生物類消毒劑包括天然動植源抗菌劑(如從艾葉、蒼術、白芷、丁香等植物中提取的黃酮、酚、萜、生物堿、精油等抑菌成分)、生物酶(如溶菌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噬菌體、抗菌肽等;光觸媒類消毒劑的主要代表是二氧化鈦。
消毒劑林林總總,品種甚多,每種消毒劑有各自的特點和使用方式,豬場可根據以下因素選擇、使用消毒劑。
生豬養殖場中主要消毒對象是生豬(活體)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場地和物品,包括圈舍、周邊環境,墊料、飼料、用具(生產用具、醫療器具、人員的生活用具等),衣物、鞋靴,進出車輛等。
選擇消毒劑前應確定消毒對象是豬,還是器具或環境等。消毒對象不同,使用的消毒劑也不同,如有些消毒劑雖有很強的殺滅能力,但腐蝕性極強,不能用于帶豬消毒。因此,針對不同消毒對象要采用不同的消毒劑或消毒方式(或噴霧,或浸泡,或擦拭,或熏蒸等)。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和不同階段病原微生物對消毒劑的敏感性和抵抗力不同,消毒之前要明確病原是細菌,還是病毒,或是真菌,亦或是感染性蛋白因子。細菌是革蘭氏陽性菌,還是革蘭氏陰性菌,亦或是分枝桿菌,是細菌芽孢,還是細菌繁殖體,病毒的大小如何,有無囊膜,親水性如何等,都必須明確,以便對癥施藥。
大部分消毒劑對細菌有殺滅能力,但有的對細菌芽孢、病毒的消毒能力很弱。根據近年研究,病原微生物對消毒劑抵抗力從強到弱的排序為:朊病毒(瘋牛病病原體、羊癢病病原體)——細菌芽孢(炭疽桿菌、梭狀芽孢桿菌、枯草桿菌等芽孢)——分枝桿菌(結核桿菌)——革蘭氏陰性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真菌(衣原體、念珠菌、曲霉菌等)——無囊膜病毒(口蹄疫病毒、圓環病毒、細小病毒、腦心肌炎病毒、豬腸病毒等親水病毒)或小型病毒(口蹄疫病毒、豬水皰病病毒等)——革蘭氏陽性菌繁殖體(金色葡萄球菌等)——囊膜病毒(親脂病毒等)或中型病毒(豬瘟病毒等)。
豬場要根據本場病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消毒劑,如堿類消毒劑對病毒有較好的消殺作用,而對細菌芽孢則沒有殺傷力,戊二醛、甲醛、環氧乙烷、氯制劑和碘伏等能很好地殺滅細菌芽孢;苯酚類制劑、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季銨類等消毒劑對囊膜病毒和革蘭氏陽性菌有很好的消殺效果,但對無囊膜病毒的消殺效果差。無囊膜病毒需用堿類、過氧化物類、醛類、氯制劑或碘伏等高效消毒劑殺滅;龍膽紫對葡萄球菌的消殺效果特別強;生長繁殖期的細菌、螺旋體、霉形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對消毒劑耐受力較差,一般常用消毒劑都能收到較好殺滅效果。

不同的消毒劑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學特性,選擇、使用消毒劑還要考慮消毒劑的化學穩定性、水溶性、滲透性(穿透力)、刺激性、腐蝕性、表面張力、環境適應性(包括耐藥性)和環保性等。如含氯消毒劑雖具有廣譜、高效、低毒的優點,但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對金屬有腐蝕性,對織物有漂白作用,消殺效果受有機物的影響較大,且不穩定;環氧乙烷具有穿透力強、殘留低、損害小的特點,廣泛用于皮革、塑料、醫療器械及精密儀器、貴重物品、書籍、檔案材料的消毒,屬高效消毒劑,能殺滅病原微生物,但它卻是一種致癌物質,且易燃易爆,不易長途運輸,因此有較強的局限性。
生產中宜選用抗菌譜廣、殺菌力強、作用迅速、消毒持續時間長、受環境影響小、刺激性弱、腐蝕性小、對人畜安全、廉價易得的消毒劑。一般圈舍、糞池、污染場地、水源、屠宰場及運輸工具、器械等消毒可用季銨鹽類消毒劑、酚類消毒劑、醛類消毒劑、鹵素類消毒劑,如石灰、復合亞氯酸鈉、溴氯海因、三氯異氰尿酸、二氯異氰尿酸鈉等,皮膚或組織消毒可用苯扎溴銨、度米芬、乙醇、碘酊、氯己定、氯胺T、聚維酮碘、過氧化氫、高錳酸鉀等。
消毒劑作用的強弱,不僅取決于自身的化學性質,也受病原微生物數量、環境溫濕度、酸堿度等的影響。為充分發揮消毒效力,應根據下列情況選用消毒劑。
4.1 病原數量 對嚴重污染物品或高危區域,應加大消毒劑用量,延長消毒時間,并適當增加消毒頻次。
4.2 消毒劑濃度 消毒劑的濃度影響消毒效果,大多數消毒劑的消毒效果與其濃度成正比,但有些消毒劑隨著濃度的增大,消毒效果反而下降(如75%的乙醇比95%的乙醇消毒效果要好)。
每一種消毒劑都有最低有效濃度,若濃度過高則可產生腐蝕性、刺激性或毒性,而且會增加消毒成本。
消毒要選擇對人畜安全并對設備無腐蝕的殺菌濃度,要按照產品使用說明進行消毒,切勿隨意加大濃度。此外,大部分消毒劑干燥后會失去消毒作用,所以這些消毒劑需溶解在溶液中使用才能有效發揮作用。
4.3 溫度 環境溫度是影響消毒效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消毒劑的消毒效果與環境溫度成正比,消毒速度隨溫度升高而加快,并且溫度越高,消毒效力越強。
溫度對消毒劑的穩定性和作用時間有一定的影響,升溫不可超過限度,以免造成消毒劑有效成分蒸發或分解,如酒精、碘制劑、氯制劑及揮發性烷化消毒劑具有較強揮發性,提高溫度會減弱消毒效果。消毒溫度最好控制在16~20 ℃,冬季氣溫較低時,可將室溫提高2~3 ℃,以增強消毒效果,同時避免豬發生應激反應。
4.4 濕度 濕度也對消毒效果有影響,過氧乙酸、甲醛、二氯異氰尿酸鈉等消毒劑須在相應的環境濕度下才能起到消毒作用。如甲醛消毒時相對濕度以大于60%為宜,用過氧乙酸消毒時,要求相對濕度不低于40%,以60%~80%為宜。
用干粉消毒劑消毒地面時,需要有較高的相對濕度,消毒劑潮解后才能發揮作用,而進行紫外線消毒時,相對濕度增高反而不利于消毒效力的發揮。納米級干燥消毒劑是通過吸附環境中的細菌、病毒、寄生蟲卵、氨氣、水分等達到減少病原和改善養殖環境的目的,消毒效果受濕度影響較明顯。
濕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消毒效果,沖洗完畜舍后,需待地面無明顯積水但適當潮濕時再進行熏蒸消毒,以確保消毒效果。對豬場排(糞)尿溝、排水溝進行消毒時,要考慮濕度對消毒效果的影響。
4.5 pH值 pH值的變化對消毒效果影響很大,pH值不僅能改變消毒劑的溶解度、解離度和分子結構,也能改變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環境,影響其生長和繁殖。
一般病原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適宜pH值在6~8,過高或過低的pH 值都有利于殺滅病原微生物,如酚類、次氯酸鹽、含碘消毒劑在酸性環境中殺菌效果較強,而在堿性環境中殺菌效果就差,季胺類消毒劑殺菌作用隨著pH 值升高而明顯加強。
環境偏堿性時,細菌帶負電荷多,陽離子型消毒劑的消殺作用較強,如戊二醛、新潔爾滅和陽離子表面活性消毒劑及火堿、生石灰等堿性消毒劑在堿性環境中殺菌效果較強。對陰離子型消毒劑來說,酸性條件下消毒效果更好些。新型消毒劑常含有緩沖劑等成分,可以減少pH 值對消毒效果的影響。
4.6 有機物 養殖環境中的常見有機物主要是尿液、糞便、血液、膿液等及飼料殘渣和泥土。環境中的有機物過多時,其可附著在微生物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層,致使消毒劑難以與病原微生物接觸,以致影響消毒效力,甚至有些有機物能與消毒劑發生反應,從而影響消毒效果。
不同消毒劑受有機物影響有所不同,總體上,酸性或堿性消毒劑都會被蛋白質消耗消毒效力,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等易被脂肪、磷脂類有機物溶解吸收,季銨鹽類、乙醇、次氯酸鹽、氧化物類等消毒效果受到有機物影響較大,環氧乙烷、甲烷、煤酚皂、戊二醛類及碘伏類等消毒效果受有機物的影響較小。
為確保消毒效果,消毒前應對消毒對象進行清掃、沖洗、晾干,并適當加大消毒劑劑量或延長消毒時間。
4.7 稀釋液 稀釋液對消毒效果也有一定影響。水的硬度、水內微生物含量等會影響消毒效力。季銨鹽類、氯己定或碘伏類消毒劑在硬水中能與鈣、鎂離子結合,形成不溶性鹽類,從而影響殺菌能力,因此,最好選用蒸餾水稀釋消毒劑。消毒前要參照說明稀釋配制消毒劑,盡量選擇能耐受不同水質的消毒劑。
為提高消毒效果,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消毒劑配伍使用,合理配伍可提高消毒效果。用75%乙醇作為溶劑配制季銨鹽類消毒劑,其消毒效果優于用水溶劑配制。戊二醛和環氧乙烷的配合使用具有協同效應,可提高消毒效果。但消毒劑之間也存在拮抗作用,不可隨意配伍,否則可能影響消毒效果,甚至產生有害氣體。原則上酸類消毒劑不宜與堿類消毒劑配伍,酚類消毒劑一般不宜與堿類、鹵素類、氧化物類消毒劑等配伍,表面活性劑類消毒劑不能與鹵素類、氧化物類消毒劑配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