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夢知
古時候,人們沒有鐘表,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里的老百姓則根據(jù)鐘鼓樓的鐘聲、鼓聲去安排工作與生活。鼓樓置鼓,鐘樓懸鐘,暮鼓晨鐘。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后,在北京城南北中軸線的北端重建了鐘樓和鼓樓。皇帝專門下了圣旨,要鑄造一口鐘聲悠遠綿長、音質(zhì)洪亮通透的大鐘,以顯示皇權(quán)威嚴、聲震四方。于是,朝廷征集了各地的優(yōu)秀工匠,在鑄鐘廠老領(lǐng)班華嚴師傅的帶領(lǐng)下燒爐鑄鐘。
按理說,北京鑄鐘廠是最好的鑄鐘廠,又有這么多能工巧匠,再加上華師傅經(jīng)驗豐富,鑄口大鐘應(yīng)該輕車熟路,不成問題。但三個月過去了,華師傅帶領(lǐng)工匠們鑄了化、化了鑄,不知道鑄了多少回,卻總也鑄不成,不是音質(zhì)達不到標準,就是聲音傳不到百里。他和眾工匠苦苦思索,也找不岀原因。皇帝聞知此事龍顏大怒,限令一個月內(nèi)必須造出大鐘,否則所有工匠一律問斬。
大家都感覺大難臨頭了。工匠們小心翼翼地又煉了兩爐,還是達不到要求。他們反復(fù)研究,也想不出辦法。大限就要到了,如果明天還煉不出合格的大鐘,他們可就沒命了。有些人不禁心灰意冷,念叨著:“等死吧!等死吧!”華師傅心里也很焦急,可他還是鼓勵大家說:“現(xiàn)在還沒到絕望的時候,如果最后一爐成功了,我們還能好好活著,大家再拼一把!”于是,大家抱著最后一線希望,全神貫注地裝好最后一爐料,點火燒爐。
其實最著急的就是華師傅。這些日子,他每天回到家里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只是唉聲嘆氣。華師傅的家里除了妻子外,還有一個女兒華仙。華仙姑娘自幼跟著父親走南闖北,學(xué)會了不少銅匠活兒,耳濡目染也懂得一些鑄鐘的妙法。看到父親愁眉苦臉的模樣,華仙姑娘的心里早已猜出了幾分。
如果明天依舊鑄造不出合格的大鐘,工匠們就要被問斬了,華師傅覺得不能再瞞著女兒了。聽了父親的話,華仙姑娘心如刀絞。她輾轉(zhuǎn)反側(cè),一夜未眠,反復(fù)思考著為什么大鐘總是鑄不成呢?天將破曉,她突然醒悟:難道鑄鐘就像鑄劍一樣,要有靈性才能音質(zhì)好、傳得遠嗎?想到這里,她心中暗暗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早,華仙姑娘一定要跟著父親去鑄鐘廠。華師傅拗不過她,只好帶著女兒一同出了家門。到了鑄鐘廠一看,真不得了,工部官員已經(jīng)帶著兵丁在爐前列陣,就等著看結(jié)果了。華師傅和工匠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的目光都盯著這決定命運的一爐銅水。沸騰的銅水快要出爐了,華師傅取出一勺銅汁仔細端詳。銅汁和往日一樣,沒有半點不同,他的心一下子涼透了。這時,華仙姑娘擠出人群來到爐前,向父親深深一拜,說:“爹爹,您還記得鑄劍的故事嗎?女兒愿為此鐘注入靈性。爹爹,您多保重!”說完,她縱身一躍,跳進沸騰的銅汁中,頓時化作一股青煙飄散而去。所有人都驚呆了,等反應(yīng)過來后,華師傅悲痛欲絕地向熔爐撲去。工匠們死死地抱住了他,勸他說:“華仙姑娘不就是為了讓咱們活著才毅然舍命的嗎?你若死了,怎對得起女兒呢?”說來也怪,話音剛落,爐子里突然銅水翻滾,發(fā)出了特別的光彩。華師傅強忍著淚水,忍痛發(fā)出了“鑄鐘”的號令,工匠們齊心合力終于鑄成了一口傳世的大鐘。
看吧,這口大鐘雄偉壯觀,線條優(yōu)美,色潤清秀,遍體鑄滿經(jīng)文,透著一股靈氣。用圓木撞擊,聲音清澈洪亮,空靈通透,百里之外也能聽到。這口里里外外都透著靈性的永樂大鐘,終于鑄成了。工部官員驗收合格,華師傅和工匠們得救了。大家知道這是華仙姑娘用生命換來的,都從心底里感激這位舍身取義的好姑娘。
這口巨鐘被懸掛于鐘樓之上,每次敲鐘時,需要推動懸掛在梁上的巨型圓木去撞擊,鐘聲洪亮通達,聲傳百里。每當(dāng)鐘聲響起之時,人們都會想起那個俠肝義膽的好姑娘。為了記住這位好姑娘,人們把她尊稱為“鑄鐘娘娘”,并在鑄鐘廠南面建起了一座“金爐圣母鑄鐘娘娘廟”。隨著時代的變遷,鑄鐘廠和鑄鐘娘娘廟早已無跡可尋了,只有這動人的傳說一輩一輩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