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香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微課作為信息時代下衍生出的新型教學模式,相比于傳統課堂教學具有明顯優勢。微課短小精悍、生動形象、重點突出,能有效吸引學生課堂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知識探究興趣。與此同時,微課打破時空、地域局限,利用便捷的網絡輸送微課視頻,使學生的學習更加靈活、簡便,充分彰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作用,讓學生在新型的微課教學模式下成為知識的探索者與鉆研者,給予學生更深刻的學習印象。
新課改強調,學校要主動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遵循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特點與原則給學生設計開發課程,有助于推進教學向“微時代”發展。微課作為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開放性和社會性的教學工具,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與廣闊的發展前景。微課基于強大的信息技術具有資源豐富、形象生動、光影交互的教學優勢,相比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微課條理清晰、充實飽滿的教學內容更有利于教師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重要的知識內容。視聽結合、妙趣橫生的微課教學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達到引人入勝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微課教學模式下真正體驗到知識學習,探索研究的樂趣所在,點燃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本文將具體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微課的實施策略,加快構建信息化、現代化、多樣化的初中歷史課堂,為初中歷史課堂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與意義
構建主義教學理論和行為心理學都明確表明人通過直觀、動態的表象去理解抽象知識,靜止的事物相比于機械記憶更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初中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形象生動、直觀鮮明的圖像教學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感官,讓學生自主、能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充分點燃學生知識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知識學習潛能。
初中歷史課程中學生需要記住的知識點繁多,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微課教學給學生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地講解知識能讓學生快速掌握課程重點,優化學生學習體驗,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網絡上海量優質的學習資源有效彌補課程資源的不足,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妙趣橫生、異彩紛呈的歷史課堂讓學生獲得煥然一新的學習體驗,真實、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增添學生更多的學習樂趣。微課教學打破時空、地域局限,利用便捷的網絡,教師在微課上給學生開展課前復習,新課導入,知識理解,練習鞏固,拓展延伸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歷史學習的主人,給予學生歷史學習多樣選擇,讓學生的歷史學習更加靈活、更加便捷。與此同時,微課教學有助于促進教師業務成長與教學能力的提升,在微課制作研究過程中,教師重新梳理課程內容,合理篩選整合教學視頻,強化教師現代化教育教學水平,確保教師與時俱進,始終位于教學前沿。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微課的實施策略
(一)打破時空、地域局限,開辟靈便學習模式
在信息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較為單一,大部分情況只能在學校從教師的講解中獲得知識。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領人們步入微時代的世界,在微時代下,學生知識學習的途徑更加靈活、更加簡便、更加多樣。微課作為信息技術背景下衍生的新型輔助教學工具,打破教學的時空、地域局限,教師借助便捷的網絡將微課內容傳播給學生,供學生課前復習、課后鞏固,充分彰顯學生知識學習主體地位作用,讓學生在微課的協助下實現自主能動的知識學習。
例如,在學生學習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這單元知識后,教師將本單元所學習到的重點知識以知識框架的形式整理成微課視頻,教師在課后將視頻發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及時鞏固,真正將知識內化吸收。在微課中教師給學生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課中的重點內容。并在其中穿插課件播放在中國人民共和國在成立時先輩面對外敵的強烈打擊下不屈不撓、英勇抗敵的片段;進行抗美援朝時志愿軍挺進鴨綠江前雄赳赳氣昂昂宣誓的片段;進行土地改革中農民伯伯分到土地后臉上難以掩飾的笑容的片段。通過視頻的展現讓學生更加體會到如今盛世的來之不易,使其對教材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意義及目的進行更深層次的記憶與理解。而后,教師讓學生在課后利用微課視頻及時鞏固復習所學知識,給學生開辟更加靈活、便捷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能力。
(二)整合優質學習資源,開闊學生知識視野
“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模式的明顯優勢在于學生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教師在網絡中搜集、篩選、整理課程相關的內容,將其制作到微課中,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時了解更多教材內未涉及到的知識點,有助于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微課教學模式下將知識學得更加全面、更加透徹,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帶給學生知識學習的紅利,加快構建高效初中歷史課堂進程。
例如,教師在教學《文藝復興運動》這一課內容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教師在微課中以油畫的形式導入新課,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課中形象、直觀、生動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敢于挑戰神權的思想。在微課視頻中,教師先給學生設計一個“猜猜他是誰”的活動,教師給學生四個關鍵詞,他是一位意大利詩人,恩格斯說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他被譽為“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代表作品是《神曲》,課前探究活動調動學生學習思維,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猜出這個人是但丁。教師讓學生繼續觀看微課中播放的《神曲》人物畫像,畫像中有一群貪食者,有權高位重的教皇,有淡定的初戀女子。教師給學生講述但丁對于《神曲》中人物的命運安排,讓學生思考其中滲透但丁的哪些主張。通過給學生演示達芬奇所畫的《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美術作品,以達芬奇的藝術成就引出之后所有學習的人物——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有效整合網絡中豐富優質的學習資源,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三)創設生動教學情境,點燃學生探究興趣
微課教學模式具有通俗易懂、形象具體的教學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利用聲音、影像等,給學生營造真實、生動、形象的體驗式學習情境,讓學生以直觀、動態的表象學習代替以往死記硬背式的機械記憶,帶給學生全新的歷史學習體驗。微課教學創設的生動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學習時仿佛置身其中,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建立豐富的感性認識,有效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學習印象。
例如,在學習《秦末農民大起義》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利用微課給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在微課中伴隨課件給學生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宮、修驪山陵墓、筑長城的有關片段,以形象、直觀、生動的影視片段吸引學生融入本節歷史課程當中,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般的學習感受。在學生觀看完相關的教學視頻后,教師讓學生思考能否從以上的教學片段中得出秦末農民爆發大起義的原因。學生在視頻中了解到秦國當時修建大型工程需要用到的勞動力眾多,工程建筑所需要的勞動力只能是壯年男子,剩下的老幼和婦女不能完成繁重的農耕活動,與此同時,秦國修建大型的建筑需要用到的錢很多,這些錢都是從人民身上搜刮來的,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導致秦國百姓民不聊生,在秦始皇的暴政之下,陳勝、吳廣發動起義。教師在微課中給學生播放相關的教學視頻,打造聲形并茂、光影交互的歷史課堂能讓學生獲得直觀、形象的認識,相比于文字教學,微課所提供的影像教學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學習印象,開啟學生的智慧思維。
(四)突破課程重點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研究表明,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只有在十幾分鐘的時間內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傳統課堂教學時間為45分鐘,很多學生在長時間的學習模式下容易出現分心走神的現象,這導致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大大降低,難以取得理想化的課堂教學成效。微課具有言簡意賅、重點突出的教學優勢,教師在微課中,通過合理篩選、有效整合將重點知識納入其中,讓學生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里高效地學習知識,突破課程重點內容。
例如,在教學《新文化運動》這一課內容時,教師給學生明確規定的教學目標是掌握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認識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了解“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在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觀看微課視頻,回顧近代化探索的四個進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這四個階段經歷了由技術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演變過程。教師在微課中給學生列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有三點:第一點是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第二點是提倡民主與科學;第三點是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教師在三個主要內容中加入代表人物及其重要思想,讓學生在具體的人和事下真正掌握新文化運動的內涵。當時教師還在微課中加入新文化運動的意義與局限性,讓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這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微課最后,教師給學生設計鞏固練習題目,讓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對胡適主張的文學革命發表自己的想法。教師利用微課給學生重點講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在回顧以往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回答探究問題,鞏固新知,大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總之,微課順應現代教育理念,順應教育改革趨勢,符合新課改強調教育向現代化、信息化靠攏的要求。微課作為信息技術背景下衍生的新型輔助教學工具,具有目標明確、形象生動、短小精悍、靈活便捷的優勢,打破課堂沉悶的學習氛圍,突破時空、地域局限,彌補課程資源不足,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相比于傳統的教學,微課更滿足“微時代”下靈活、趣味、自主的教育要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專業素養,給學生開展教學,能讓學生在交互傳輸、動靜結合、聲形并茂的微課的協助下對知識進行深度思考,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完善學生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