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堅,張丹琳
(廣西農牧工程學校 545003)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也稱為“藍耳病”,最先發生于1987年的美國,而后逐漸傳入了加拿大、日本、英國、法國、荷蘭、德國、西班牙等地,1993年首次在我國臺灣地區發生,兩年后傳入內陸。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病原為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1991年荷蘭的學者從肺泡巨噬細胞內首次分離得到了該病原,本病被國際動物衛生組織列為B類傳染病,是我國的二類動物疫病。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是單股正鏈RNA病毒,基因組約為15000nt[1],直徑約為50~65nm,是套氏病毒目、目動脈炎病毒科、動脈炎病毒屬的成員之一。根據病毒基因的不同可將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分為歐洲株(也稱Ⅰ型)和北美株(也稱Ⅱ型),兩種基因型的病毒抗原不同,侵入機體后產生的臨床癥狀也有一定的差異,歐洲株還可以分為3個基因亞型,北美株可分為9個基因亞型。目前,在我國流行范圍較廣的基因型為歐洲株,但亞型不單一,呈現多基因亞型并存的情況。本病毒對酸堿的耐受度很低,一般的消毒藥品均能夠使其滅活,但病毒暴露在空氣中時,其感染力能夠維持三周左右。
當病毒侵入生豬體內后,首先侵襲肺泡巨噬細胞,2d后肺部會出現損傷,7d后肺臟的尖葉有明顯的損傷,患病豬表現為對中心病狀、間質性肺炎。病毒在細胞內繼續增殖、分裂,體內巨噬細胞的數量急劇降低,其他病毒、細菌由于沒有了巨噬細胞的威脅,更容易侵入機體,造成混合感染。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部分毒株還能夠出現變異反應,使得機體內免疫細胞的識別能力減弱,病毒就能很容易的避開抗體的作用,加速進行增殖,致使病情更為復雜,病死率大幅度提升。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發生有較為明顯的季節性,在夏季和秋季的發病率會顯著高于春季和冬季,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5月上旬起出現病例,到7~8月時發病率顯著升高,直至11月逐漸降低[2]。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的唯一宿主是豬,具有較為嚴格的宿主轉移性,任何年齡、任何品種、任何性別的生豬均可感染,其中以懷孕母豬和1月齡內的仔豬最為易感,且感染后會表現出典型的臨床癥狀。在規模化生豬飼養場,本病的發生往往與從場外購入仔豬有著密切的關系,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一旦有生豬發病,會在一周內迅速蔓延至整個豬群。
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患病豬和隱性感染豬,其排泄物、分泌物中均有大量的病毒,值得注意的是感染后的康復豬仍能長時間向環境排毒,也是比較重要的傳染源之一,也正是因為這樣,發生過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生豬飼養場容易出現病毒在豬群內反復傳播,不容易根治。本病的傳播方式有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兩種,水平傳播具體包括:呼吸道傳播、精液傳播、機械介體、昆蟲、污染物或氣溶膠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通常沿著主風向散播,呈“跳躍式”傳播,最長傳播距離可達20km;垂直傳播則主要是胎盤傳播,患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妊娠母豬分娩后,即便仔豬沒有采食母乳也能夠從腹水、血液中檢測出該病毒的抗體。
本病除了與季節有關外,還和飼養管理水平密不可分。在飼養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型生豬飼養場、散戶中更容易發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這是由于飼養管理水平較差的養殖場的圈舍通常沒有良好的通風,飼養密度也比較高,這樣會導致生豬長時間處于應激狀態,抵抗力低下,加之沒有進行科學的免疫接種,使得生豬在接觸到病原后不能有效的抵抗。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典型癥狀為體溫升高,呼吸困難,妊娠母豬流產、死胎,種公豬精液質量下降等,但在實際養殖過程中,本病常與鏈球菌病、胸膜炎、喘氣病等多種疾病混合發生,臨床癥狀也會有一定的差異,混合感染后病死率會明顯升高。
1月齡內的仔豬感染本病后通常表現為體溫顯著升高,超過40℃,呈稽留熱,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被毛凌亂,食欲不振或廢絕,眼瞼水腫,眼睛腫脹突出,耳尖和四肢末端皮膚發紺,腹瀉,病程較長會導致仔豬消瘦,嚴重時還會出現共濟失調、后肢麻痹、四肢呈“八字”外展等神經癥狀,仔豬發病后病死率可達100%。
斷奶后的生豬患病后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嗜睡,食欲減退或廢絕,咳嗽,呼吸困難,部分患病生豬會流出少量黏性鼻液,或發生結膜炎,眼睛腫脹,腹瀉。大部分病例呈亞臨床感染,僅表現輕微癥狀。
患病種公豬主要表現為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嗜睡,打噴嚏,咳嗽,呼吸頻率加快,性欲明顯下降,射精時精子量減少,精液質量降低[3]。部分患病豬表現為四肢、腹下皮膚發紺,甚至全身的皮膚呈藍紫色,癱瘓等癥狀。
母豬患病后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或廢絕,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發情周期延長,甚至發生不發情、假性發情等現象。懷孕母豬發病后體溫通常會升高至40℃以上,采食停止,極易出現流產、早產、死胎、木乃伊胎等,產下仔豬后并不分泌乳汁,仔豬常因饑餓致死。個別母豬出現腹瀉,四肢癱瘓等癥狀,通常病程在1~3周之間,最終可能因衰竭而死亡。
可以通過臨床癥狀進行初步診斷,但由于有部分豬可能處于隱性感染或亞臨床感染狀態,所以本病的確診應當借助實驗室診斷方法,常用的診斷方法包括病原學診斷、血清抗體檢測和分子生物學診斷法。
對患病豬或病死豬進行剖檢,當出現急性間質性肺炎、全身淋巴結發生漿液性、出血性淋巴結炎時,很有可能是由于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感染導致。此時采集淋巴結、肺臟、腦組織等病料,用10%的福爾馬林溶液進行固定,制作石蠟切片,并對切片進行蘇木精伊紅染色,之后通過顯微鏡觀察組織的病理切片,進行診斷。
血清抗體檢測包括血清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過氧化物酶單層試驗以及間接熒光抗體試驗。其中酶聯免疫吸附實驗的特異性、敏感性最高,成本低廉,檢測速度較快,很適合在流行病學調查等需要檢測大量樣品時使用。
在臨床診斷中較為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方法是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無菌條件下采集患病豬的血清、肺臟、脾臟等病料,對其中的病毒進行基因測序,能夠判斷該發病豬的感染毒株類型,還可以跟蹤分析病毒的來源,可較好的區分臨床感染患病豬和疫苗接種豬[4],在實際生產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本病尚無特效藥物可供治療使用,可根據發病豬的臨床癥狀進行對癥治療。體溫居高不下的患病豬可使用30%安乃近注射液,搭配地塞米松進行肌肉注射;對于產后無乳的母豬可使用潔霉素或催產素進行靜脈注射;對于食欲不振的患病豬可補充維生素B12等。當出現繼發感染時,可使用阿莫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
當豬感染了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后會引發機體的抗原特異性、劑量依賴性細胞免疫反應,還可產生全身性體液免疫應答反應[5],基于此,可利用免疫接種的方式幫助易感生豬產生免疫力,抑制疾病的發生與傳播。目前,可以預防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疫苗分為3類,分別為滅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滅活疫苗較為安全,不會出現返毒現象,且對母源抗體的干擾作用不敏感,但由于滅活疫苗在滅活過程中容易造成抗原表位缺失、抗原性減弱等情況,致使免疫保護作用可能會受到影響,需要反復接種。弱毒疫苗的免疫力較為可靠,免疫反應的持續時間也比較長,但弱毒疫苗對于制作工藝的要求較為苛刻,如果減毒不徹底會引起返毒,造成感染。基因工程疫苗是目前最為安全的疫苗,既可以刺激機體產生可靠的免疫力,也可以避免弱毒疫苗的返毒風險,是較為理想的疫苗,但目前大多數基因工程疫苗均處于研發階段,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定會有基因工程疫苗可用于預防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現在,各個生豬飼養場使用的疫苗多為弱毒疫苗,一般母豬群應當進行2次免疫,2次免疫之間間隔21d;哺乳仔豬7日齡后至斷奶前應當進行一次免疫,而后間隔2個月再進行一次免疫;種豬在配種前3周內需要進行一次免疫。
做好免疫接種的基礎上,還應當積極加強飼養管理水平,規模化生豬飼養場應當盡可能的堅持自繁自養,減少從場外購入生豬,如果確需引入生豬,應當對引入豬所在的養殖場進行疫病情況調查,并對該引入生豬進行檢疫,檢疫合格后可進入養殖場,但不能夠直接混群飼養,應當至少隔離飼養一個月以上,隔離期間進行免疫檢測,確保新引入生豬健康無病后方可混群飼養。其次,應當科學配制生豬飼料,確保營養充足、均衡,特別是注重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的添加,以提升機體的免疫力,不得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和冰凍飲水,以防中毒或產生應激反應。最后,應當注重環境管理,特別是對于新生仔豬舍,應當對圈舍溫度和濕度進行嚴格的控制,在溫濕度適宜的前提下做好圈舍通風,及時清除糞便,定期對圈舍和運動場進行消毒,避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對于母豬、仔豬的威脅巨大,各個養殖場應當充分重視該病的預防工作,按照計劃進行免疫接種,力爭降低本病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