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國
(廣西桂林靈川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41299)
在農村地區肉牛養殖中,因養殖戶觀念落后,養殖技術水平較低,養殖環境差,肉牛生長發育受到了較大影響。為切實改變這一現狀,需不斷提升肉牛飼養水平,促進肉牛健康生長,提高養殖戶經濟效益,進而推動農村肉牛養殖業實現持續發展。
雖然現階段動物養殖開始朝著規模化以及集約化方向發展,但是在我國肉牛養殖體系中,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養殖人員以及小型養殖場仍然占據著絕對比重,受到生產水平的制約,在肉牛養殖過程中就會誘發以下問題:首先,缺乏改良技術的支持,農村地區所飼養肉牛多為本地黃牛,其體型較小,產量不高,母牛懷孕周期較長,生產能力相對較低,導致肉牛養殖產能很難得到有效提升,影響著肉牛養殖經濟效益的發揮。其次,肉牛養殖是高投入與高回報并存的產業,雖然目前很多地區的農業部門針對轄區內的肉牛展開了一系列的品種改良工作,但是受到基層養殖人員資金問題的影響,優良肉牛品種的普及效果并不理想,且某些新型肉牛在養殖過程中需要特定的養殖技術支持,基層養殖人員普遍不愿意轉變現有的養殖方式,因此肉牛的飼養效率極低。最后,某些養殖人員存在盲目擴大養殖規模的現象,養殖規模的擴大應當建立在相應的養殖設施基礎之上,而養殖人員僅僅擴大養殖數量,養殖場所以及養殖設備并未擴大和創新,這主要表現在盲目提升養殖密度現象當中,所以在養殖過程中往往會由于不科學的養殖方式而產生疫病等。
在多數農村地區,肉牛飼養過程中均存在著明顯缺乏優質飼料的問題。一方面,養殖戶普遍不具備飼料貯存意識,任由優質野生牧草自生自滅,導致缺乏草料的春季以及冬季肉牛常面臨吃不飽的問題。另一方面,絕大多數養殖戶直接采用秸稈作為肉牛飼料,并未將其加工為發酵飼料或者青貯飼料,肉牛粗飼料品相較差[1]。因優質飼料的缺乏,導致當前農村地區所飼養肉牛品質不穩定,肉牛養殖經濟效益不佳。此外,受到養殖成本影響,基層養殖人員不會購買營養結構豐富的全價飼料進行喂養,肉牛生長過程中只能夠依靠薯塊、秸稈以及青草等等補充必要的營養物質,這不僅會嚴重影響肉牛的生長速率,而且還會降低肉牛的自身免疫能力并誘發多種疾病。
在肉牛飼養中,多數農村地區養殖戶對肉牛疫病防疫工作有所忽視,并不具備專業的疫病防疫知識,導致肉牛健康狀況缺乏保障,肉牛產量提升受到了較大限制。當前,農村地區在肉牛疫病防疫方面存在著較多缺陷,具體表現為:第一,養殖戶消毒意識不足,對牛舍衛生管理有所忽視,導致肉牛養殖環境衛生狀況不佳,存在著較大的健康隱患,養殖人員缺乏健全的衛生管理制度,在養殖過程中肉牛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排泄物,而這些排泄物就是病原體生存和繁衍的理想場所,且某些病原體能夠借助排泄物進行傳播,養殖人員在日常管理中將糞便堆積在肉牛生長周邊,并使得養殖區域內滋生大量的蚊蟲,這更加劇了疫病的傳播速度。其次,在養殖過程中不重視消毒工作,通過科學的消毒能夠有效地殺死各類病原體,但是在養殖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消毒機制,如使用消毒劑種類單一、消毒時間不合理以及消毒液濃度達不到需求等,均會對消毒效果造成影響,此外,養殖人員應當盡量確保消毒的全面性,但是在實際消毒過程中僅僅注重對于養殖區域的消毒,而忽視了食槽、水槽等養殖器具的消毒。
第二,養殖人員應當充分掌握各類肉牛養殖中的疫病發生特征,如臨床表現、防控方式以及患病原因等,但是從目前養殖現狀來看,當前絕大多數肉牛養殖戶未充分了解口蹄疫、結核病等相關疫病的危害性,未針對上述疫病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某些疾病在發病初期與普通感冒極其相似,養殖人員缺乏對于這些疾病的鑒別能力,在患病后存在不科學用藥的行為,當出現病例后沒有分析其是否具有傳染性,同時也并未掌握發病機體,而是盲目地使用抗生素類等藥物進行治療,肉牛健康面臨著極大風險。
在肉牛養殖過程中,遺傳因素、飼料及營養、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環境條件等個因素的貢獻率分別為:40%、20%、20%、15%、5%,由此可見,要想提高肉牛生產水平,選擇適宜的品種是一項基礎條件。在購買肉牛品種時,養殖戶需對養殖條件充分考慮,科學選擇肉牛品種,可優先選擇雜交品種,積極引入外地肉牛品種。同時,需仔細觀察肉牛外貌特征,選擇體型高大、毛發松軟、皮膚彈性良好的架子牛,為肉牛后期生長以及育肥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2]。
應選擇地勢高燥、通風良好、水源充足、排水便利的區域建設肉牛養殖場,以保障牛場具備一個良好的衛生條件,同時在養殖場內設置運動場,尤其需強化妊娠母牛運動,確保其每日運動1~2h,在運動場周邊設置圍欄,以防運動過程中肉牛發生損傷。
在肉牛養殖中,需建立一個完善的疫病防疫體系并嚴格落實。需對欄舍加強消毒,在肉牛進入欄舍前,需對其進行系統性的消毒,對肉牛的生存環境及時改善;定期對牛舍以及相關飼喂用具全面消毒,每日刷拭2次牛體,以促進肉牛血液循環,幫助其健康生長;在引進肉牛前,需對其開展嚴格的檢疫監管,深入調查相關疫病,以防因引入病牛而導致牛群出現疫病隱患;需對肉牛生長發育狀況高度關注,定期落實各項疫病預防措施,始終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這一基本的防疫原則[3]。
在肉牛養殖過程中需要完整的消毒機制支撐,首先,養殖人員要科學選擇消毒劑,尤其是在疫病頻發時期,應當依據病原體針對性地選擇消毒劑,且在消毒過程中注重濃度配比以及消毒時間等,在消毒過程中要確保全面性,對于進出養殖場的養殖人員、飼養器具以及運輸車輛等均要進行徹底消毒,養殖區域每周至少消毒一次,傳染性疫病頻發時期應當每天消毒一次,且在引種后、動物隔離后均要對相關場所和設施進行全面消毒,此外,確保消毒劑的多元性,長時間使用一種消毒劑會使得病原體產生抗藥性,所以養殖人員要定期更換消毒劑種類,并合理控制消毒劑濃度,確保消毒工作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2.4.1 犢牛
待犢牛出生后,需及時為其補充初乳,以提高牛只機體抵抗力。待犢牛出生7日后,及時為其補充水分,通常選擇清潔的涼白開,犢牛每日飲水次數需達到3次,同時需適量投喂青干草以及精料,以提升犢牛消化功能,幫助其早日斷奶。需對犢牛強化管理,及時擦拭其機體表面牛乳,對其臍帶消毒。
2.4.2 妊娠母牛
在母牛妊娠階段,每日需保持1~2h運動,需擦拭一次身體;需為母牛科學喂養精料,在其妊娠前3個月需保證高質量精飼料,每日補充量約1kg。在妊娠中期,胎兒體格逐漸增大,此時需適量增加蛋白質,主要喂食精飼料。待母牛生產前3個月,需保障其儲備體質,以保證其生產后具備充足的奶水,同時需按摩其乳房,保證生產后母牛及時產奶,此外,在冬季還要做好相關保暖措施,方式冷空氣刺激,可以通過鋪設稻草或者安裝保溫燈的方式保證室內溫度,且在保溫的同時還要做好通風工作,確保能夠為妊娠母牛提供足量的新鮮空氣[4]。
2.4.3 育肥牛
育肥牛包括持續性育肥以及架子牛育肥,持續性育肥所需投入成本較多,一般選擇12~14月齡牛只持續育肥以獲取良好經濟效益。選擇1.5~2.5歲齡牛只進行架子牛育肥,育肥3~6個月即可出欄。在育肥前,需做好健胃及驅蟲工作。
要想解決農村地區肉牛飼料結構存在的缺陷,需對肉牛加強飼料開發,以保障不同季節均可平衡供應牧草。具體而言,需落實以下三方面工作:
應用秸稈青貯飼料處理技術以滿足肉牛需求;第二,應用發酵技術,以提升糟渣類飼料以及餅粕類飼料的飼用品質;第三,在不同季節交替種植不同牧草,在牧草豐盛的春季以及夏季,將多余牧草青貯或曬制干草,以確保肉牛牧草四季均衡供應[5]。
綜上所述,當前農村肉牛飼養存在著較多問題,為切實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豐富肉牛品種、選擇適宜的養殖場地、強化肉牛疫病防疫、科學飼養管理、加強飼料開發,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升農村肉牛飼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