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西寧野生動物園 810008)
要想在新時期促進我國畜牧養殖業在社會中的穩定發展,需要對牛羊細菌疾病進行防治,做好日常的養殖工作。綜合性的疾病防治工作,不僅可以保證養殖牛羊健康狀況,還能夠讓畜牧養殖產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牛羊細菌性疾病治療的具體措施。
目前,在對牛羊養殖中比較常見的細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母畜傳播的,如果整體的養殖環境不佳也會誘發這種疾病。如果不對其進行有效治療,就會導致大批的牛羊死亡,長時間下去會給養殖人員帶來比較嚴重的經濟損失。
這種情況是牛羊細菌性疾病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并且此病會對牛羊的運動神經造成麻痹,吞咽困難,嚴重情況下一些牛羊會死亡。
在對這類疾病的特點進行分析時,發現其屬于急性發病,發病比較突然,病程短,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疾病防控和治療的難度。這種疾病主要表現為羊猝狙和羊腸毒血癥等。通過情況下牛羊會表現為無癥狀的突然死亡,發病比較慢的時候會出現運動失調,體溫也會升高,進而導致牛羊的器官衰竭和死亡[1]。
這種疾病一般會發生在幼年牛羊中,并且牛羊在發病的時候還會出現發燒和腸炎等癥狀,整體的傳染性比較強。由于新生牛犢和羊羔的抵抗力比較弱,這就需要養殖人員要加強對此疾病的重視力度,避免對牛羊的健康發育提供條件。
此病的傳染性強,發展也非常快,屬于肺炎型和敗血癥型的表現形式,主要表現為咳嗽和舌頭等情況。
當前,治療牛羊細菌性疾病的主要方式為抗生素治療,其不僅可以對抗肉毒梭菌中毒癥和沙門氏菌病等比較常見的疾病進行治療,還能減少其他疾病的發生。同時,養殖人員以及防疫部門還要在多個角度出發加強對牛羊細菌性疾病的有效防范。主要在以下內容出發:
要想實現對此疾病的預防,養殖人員需要對加強對喂養飼料的管理,不可以喂養腐敗草料,一定要注意飼料的清潔性。在此過程中,要積極加強對飼養環境的優化,對其進行綜合性管理,注意周邊環境的清潔度,定期進行清掃和消毒等工作。如果牛羊養殖已發病,飼養人員需要隨時密切注意畜群的實際情況,及時對發病牛羊進行全面隔離,避免疾病的傳染和蔓延[2]。
當此疾病的癥狀處于早期時,飼養人員需要應用多價抗毒素,對牛羊進行靜脈注射治療,要對每次注射的量進行控制,主要為3~5mL。如果牛羊出現了疾病惡化情況,要對其進行更加科學的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治療,強化整體的防治效果。
在對羊梭菌性的傳染病進行分析時,發現其具有發病急和癥狀表現不明顯等多種特點,如果部分羊群感染了這種疾病,養殖人員一定要及時采取措施對其進行防治,減少病羊的死亡數量,及時對病羊進行隔離,避免其擴散。在對此疾病進行治療時,要加強對強心劑和抗生素等藥物的科學應用,保證整體治療的有效性。首先要將青霉素劑量控制在80~160萬IU,每天1~2次。
在對此疾病進行治療時,發現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并且整體的控制難度系數也非常大。在具體的管理中,如果牛羊表現出了相關癥狀,要對其進行及時隔離,適當給予抗生素等藥物的有效治療,減少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在此過程中,養殖人員要充分認識到飼養的重要性,加強飼料管理的力度,做好羊群預防接種等工作,在此基礎上減少其他疾病的發生。
此外,在應用SMZ藥物時,每次用藥5~6g,連用3~4次,并且還需要給病羊口服大約10%的石灰乳,加強對每次服用劑量的控制,大約在50~100mL,連用1~2次。在對患病牛羊進行藥物治療時,管理人員需要采取措施加強對飼養環節的綜合性管理,一定要嚴格管控飼料的量和清潔程度,進而實現對此疾病的有效預防。
除了要對上述的牛羊疾病進行防治,還需要加強對沙門氏菌病的抗生素治療,不僅要隨時清潔牛羊的生活環境和飲用水的安全性,還要保證牛羊飲食的健康性,強化工作人員對養殖地區衛生情況的重視程度。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定期開展消毒等工作,主要是為了避免細菌和病毒的滋生,不斷降低此疾病的暴發概率,實現對懷孕母畜和羊羔、牛犢的有效保護。同時,還要強化幼畜的抗病能力,相關的養殖人員和防疫部門中的技術人員,要在每年疾病的高發期,定期對牛羊進行疫苗注射,加強藥物防治的力度。如果有牛羊患上此疾病,可以應用新霉素或者是土霉素對其治療,每天服用3次。總之,不同種類的牛羊細菌疾病治療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要想強化整體的防治效果,需要加強對抗生素的應用和選擇[3]。
最后,養殖人員一定要保護好懷孕的牛羊,讓其可以抵抗病毒。如果疾病處于發展階段,要科學應用多價抗毒素對其進行注射治療。但是,當牛羊患病情況比較嚴重時,需要科學應用其他的抗生素,避免對養殖效果的影響。
隨著我國牛羊養殖規模不斷地增大,人們加強了對相關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視。當發現牛羊出現細菌性疾病后,不僅需要加強對治療措施的有效應用,還需要對牛羊日常的飼喂流程進行優化,做好基本的飼養管理工作。一般情況下,母畜在懷孕期間非常容易出現身體不適等狀況,并且孕期母畜的身體比較虛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這會導致牛羊幼崽自身的抵抗能力比較低下。因此,當牛羊幼崽出生后,要對其進行精心管理,預防其他細菌性疾病的發生[4]。如在對導致肉毒梭菌病發生的因素進行分析時,發現主要是因為飼養人員對飼養工作不夠重視,導致牛羊飼料出現腐敗以及變質情況。如果不及時清除腐敗和變質的飼料,就會造成細菌的滋生,并且在此過程中還伴隨著一些寄生蟲的繁殖。因此,當牛羊吃下腐敗以及變質的飼料,就會感染上病菌,出現細菌性疾病,并且其還會感染上其他比較嚴重的疾病。
如果牛羊的癥狀比較輕,可以通過正常藥物對其進行治療,但是當其病癥加重的時候,會引起牛羊體內出現其他并發癥,嚴重情況下牛羊會出現大規模的死亡。這就需要強化飼養人員的綜合素質,認識到牛羊飼料管理的重要性。在具體的牛羊飼養中,除了要做好藥物治療工作,還需要配合飼料營養物質管理,適當補充其他藥物。在對牛羊進行飼喂時,還要重視對飼料的科學配比,避免牛羊出現營養物質攝入不平衡等問題。此外,做好飼料管理工作,不僅可以強化牛羊自身的抵抗力,還能夠避免牛羊細菌性疾病的發生。
現如今,在對牛羊進行養殖時,不僅需要對細菌性疾病進行有效防治,還要為牛羊的健康生長提供條件。當牛羊發病的時候要及時對其進行治療。這就需要養殖人員首先要加大對環境衛生工作的管理力度。由于牛羊在發展中的任何階段都會患上細菌性疾病,這種疾病的傳染力非常強,所以如果不及時控制此疾病的蔓延,就會對牛羊的健康成長帶來影響。
其次,還要在感染細菌性疾病的源頭上對此疾病進行有效防治。養殖人員不僅要對養殖場進行定期清洗和消毒,避免牛羊排泄物出現堆積情況,為牛羊的發展提供更加舒適的環境。特別是隨著現代技術在牛羊細菌性疾病防治中的有效應用,不僅可以提高牛羊養殖效果,還能夠對周圍的環境進行優化。在此過程中,飼養人員需要采取措施為牛羊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加舒適的環境,加強對養殖過程的監督和控制[5]。
新時期,動物檢疫工作已經成為我國畜牧養殖業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更是其中的重點內容。在對牛羊進行飼養時,養殖人員要積極主動配合動物檢疫等工作,采取措施定期對牛羊進行檢疫,主要是為了排查牛羊的患病情況。在此過程中,相關的養殖人員還需要定期對牛羊的生長情況進行記錄和管理。但是,現階段大部分養殖戶在對牛羊進行養殖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牛羊細菌性疾病的防治意識并不強。這就需要相關的政府部門,要在牛羊養殖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鼓勵養殖戶參與到檢疫工作中,并且還需要定期組織開展有關養殖和牛羊細菌性疾病防治知識的講座,創新宣傳方式,豐富其中的內容。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大對疾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強化養殖戶的防治意識。
如果自身條件比較好的養殖戶可以引入信息技術和相關設備,實現對牛羊的智能化以及科學化管理。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解決人手不足等問題,還能夠在降低工作量的同時,減少養殖成本,實現大規模的養殖。在此管理方式下,可以及時發現和預防牛羊細菌性疾病,進而不斷提高牛羊養殖的整體效果[6]。
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的牛羊養殖業雖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其還是處于畜牧業轉型和升級的階段,牛羊細菌性疾病是其中比較常見的疾病。如果不對其進行有效治療,就會給養殖戶帶來比較大的經濟損失,更會影響畜產品的質量。這就需要科學使用抗生素對患病牛羊進行治療,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工作,積極落實動物防疫制度,從而保證牛羊養殖的安全性,為我國牛羊養殖業在社會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