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國強
(湖南省湘西州保靖縣普戎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動物防疫站 416500)
羊傳染性膿皰病會對羊養殖工作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疾病出現后,會對羊的健康生長產生一定的制約,影響其生長速度,造成一定的養殖損失。當前羊養殖業是湖南地區重點發展的產業類型,在促進養殖人員增產增收、助力脫貧致富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針對疾病高發的現狀,養殖人員需要給予關注,做好疾病的治療工作。
當前傳染性膿皰病在湖南地區呈高發趨勢,春秋季節發病率比較高。各個年齡階段、各個品種的羊都有感染疾病的可能,健康的羊通過和患病羊密切接觸即會進行傳播。3~6月齡的羊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更高,一旦養殖場中出現單一患病病例,若是不及時進行防控,可能導致疾病在短時間內大范圍的傳播,感染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其不僅能夠在羊群中進行傳播,還會出現人畜共患病的情況,人在與患病羊接觸后,手、口等部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病變[1]。傳染性膿皰病毒是羊傳染性膿包病主要的致病菌,病毒對于外界環境變化的抵抗力非常強,對于干燥的抵抗力也比較強,其蛻下的干燥口腔痂塊中存在的病毒,在外界環境中可保持侵染力存在數月,低溫冷凍環境下,能夠存活數。其對于乙醚存在一定的抵抗力,對熱比較敏感,對氯仿敏感,60℃環境下30min可較好的消滅病毒。同時應用10%石灰乳和3%氫氧化鈉均對病毒有較好的消滅作用。
由于病毒對于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強,并且低溫干燥環境下適應其生存,所以在較為干燥的季節更容易導致疾病高發。其次,導致疾病高發的原因還有很多種,像養殖密度不科學、通風狀況差、圈舍不衛生等,均可能造成疾病高發。另外,養殖場未做好引種工作,從羊傳染性膿包病高發的疫區引進了羊只,進入養殖場后未做好隔離觀察以及嚴格的檢疫即混群飼養,也非常容易導致攜帶疫病的羊與健康羊接觸,造成疾病高發。自然條件下,羊傳染性膿包病病毒的傳播不受季節影響,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現,除了較為寒冷干燥的季節疾病易出現之外,放牧的環境下更容易導致疾病高發。這也是由于放牧羊相較于舍飼羊,其接觸到外界環境的幾率更大,在放牧時,干硬的牧草可能會劃傷羊的皮膚,導致傷口感染病毒,繼而在羊群中傳播。且臨床上,康復的患病羊依然可能堅持向外排出病毒。
羊在患病后,其口、唇、鼻、舌、乳房等部位的皮膚以及黏膜均可能會有紅斑存在,逐漸變為丘疹,隨著病情進展,其可能演變為水泡或膿皰,最后變為潰瘍并結痂。感染疾病后,口、唇等部位病變比較明顯。
羊在患病后,除了在其唇、口腔內黏膜、上下顎以及鼻鏡等部位的皮膚與黏膜會出現丘疹、水皰外,其還會逐漸變為膿皰、潰瘍或者是結成疣狀厚痂,部分病例牙齒處還會出現桑葚狀的肉芽增生,導致合不攏嘴,嘴角流涎,嚴重影響患病羊的正常進食。若是疾病呈良性,一般半月左右會逐漸恢復。反之,疾病可能更加嚴重,還可能反復發病。
羊的蹄部會出現膿皰、水皰、丘疹,嚴重時會誘發腐蹄病;蹄型病癥大多在綿羊群體中較為多發,在綿羊的蹄叉、蹄冠等部位的皮膚出現水皰,再潰爛成膿瘡和潰瘍,造成綿羊行走困難,長時間臥地不起,拒絕采食。另外,羊在趴臥時,其蹄部還可能靠近乳房部位,也可能會造成病毒感染乳房部位,導致乳房出現丘疹潰瘍。部分山羊患病后也可能出現陰唇腫大情況,但是外陰型的病癥一般比較少見。感染后,母羊陰道部位存在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附著并流出,外陰疼痛腫脹,陰唇附近的皮膚存在潰瘍、腐爛等癥狀。
部分病毒還可能遷移至肺部,造成肺部感染,導致病羊出現全身敗血癥狀,嚴重時會出現死亡的病例,因此一旦發現癥狀后,還需及時采取措施。公羊還會出現陰莖腫脹的癥狀。羊在患病后其精神萎靡不振,皮毛雜亂,站立和活動困難,食欲不佳,身體較為虛弱。
結合疾病的流行病學以及臨床癥狀能夠對疾病進行初步確診,若是想要進一步確診,還可以通過實驗室診斷的方式。可取患病羊病變部位的黏膜或是水皰、痂皮,可以取肺部的淋巴結部位的組織,在實驗室做瓊脂擴散試驗,結合試驗結果即能夠確診。
日常養殖過程中,要注意做好疾病的監測工作,及時發現病羊,并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避免疾病大范圍的蔓延。同時對養殖環境進行徹底的消毒,注意其他羊是否有患病的情況。對于患病羊表面的皮膚病病變處可使用水楊酸軟膏軟化痂垢,并除去痂皮,同時痂皮要進行妥善的處理,避免造成二次傳染。之后用淡鹽水進行消毒處理,并涂抹2%龍膽紫或碘甘油,每天1~2次[2]。
針對口腔出的膿皰,可以使用淡鹽水或0.1%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清洗,涂抹冰硼散,每天2次。
對于癥狀比較嚴重的病例,為避免出現繼發感染,可選擇青霉素80×104IU進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續的使用2~3d。
蹄部病變明顯的病例,可選擇5%~10%福爾馬林溶液進行蹄部浸泡,浸泡時間為1min,每天2~3次,并使用3%土霉素軟膏或龍膽紫溶液進行涂抹,必要時可以用紗布進行包扎,促進其恢復。
若是部分羊存在體溫升高的情況,可以選擇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例如可續選擇磺胺類藥物進行肌肉注射。
注射藥物的選擇,還可以選擇肌肉注射1mL病毒靈注射液、2mL地塞米松注射液,連續注射3d,能夠獲得一定治療成效。一般情況下,運用上述方式都能夠促進疾病明顯好轉,待疾病明顯好轉后,還應該強化用藥2d,以鞏固治療效果。
為獲得消炎、防繼發感染的作用,在選擇青霉素等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還可以肌肉注射維生素。對于進食困難以及活動比較困難的虛弱病例,由于部分羊其口部病變明顯,會導致其采食困難或是難以采食,可配合使用葡萄糖、ATP、氨基酸等,進行靜脈注射,促進其盡快恢復健康。患病羊經過治療后,一般會在1~2d恢復正常的采食,機體免疫力也會大大提高,能夠進一步促進患病羊自身身體機能的恢復。同時加強飼養管理,飼喂一些柔軟比較好消化的流質食物,促進其恢復[3]。
羊傳染性膿皰病可以運用中醫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例如可在羊的飼料中摻入黃芪多糖、板藍根、雙黃連等藥物,對于疾病恢復都有積極的作用。其中,黃芪多糖能獲得抗炎抗氧化的作用,板藍根可以清熱解毒、抵御病毒,都能夠促進患病羊身體恢復。同時應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柴胡等藥物,能到獲得較為理想的防治效果。
為有效防范疾病擴散,養殖場需強化羊群檢疫工作,日常做好衛生消毒工作,制定完善的消毒清潔制度,做好養殖環境的消毒清潔工作。針對病死羊,需做好無害化處理措施。圈舍的消毒清潔工作要及時且徹底地進行,對各種羊傳染性膿包病病毒易感的消毒藥物進行科學的應用,及時消滅各種致病菌。同時要保證消毒藥物使用劑量的科學,能夠較好的發揮作用,及時消滅各種致病菌。消毒藥物也可以定期進行更換,以免出現耐藥的情況。在傳染性膿包病高發的季節,可適當增加消毒頻率,更好地防御疫病。另外,還需控制好羊圈舍的溫度和濕度,為羊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降低疫病發生幾率。
其次要做好規范引種工作,避免疾病大范圍擴散。對于剛引進的羊,要及時做好隔離工作,待隔離一段時間確定其無攜帶疫病的可能后,才可以進行混群飼養。養殖場也需要打掃好羊舍,保證羊舍干凈衛生,做好通風。
羊傳染性膿皰病要堅持防大于治的原則,疾病要以預防為主,強化飼養管理,嚴格控制飼料的質量。注意羊的飼料要營養均衡,搭配合理,更好滿足羊生長對于多項營養物質的需求。飼料還應松軟易消化,避免其中含有尖銳的物質,保護羊的口腔,同時要加強患病病例的護理,科學做好放牧工作,保證羊的放牧環境干凈、安全,有營養豐富的牧草[4]。
最后要關注養殖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進一步提高羊傳染性膿皰口腔炎的預防和治療效果。養殖場要重視養殖人員專業素養的提高,同時畜牧部門以及防疫部門也應該深入到各大小規模養殖場中,及時向養殖人員普及專業的防疫知識以及治療技術。幫助養殖人員從根本上意識到羊傳染性膿皰病的危害以及治療技術,在實際養殖工作進行時,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與防控意識,科學應對疾病,降低疾病發生幾率,同時提高治愈效果。
綜上所述,羊養殖工作發展過程中,受傳染性膿皰病的影響比較大。當前養殖人員需要給予該疾病以關注,結合疾病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對策,做好疾病的治療,降低疾病可能對養殖工作造成的不利影響,保證羊能夠健康生長,促進養殖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