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垚(海口經濟學院華聞文創學院)
強國之強在于產業的高端,產業的高端在于技術的高端,而技術的高端在于人才的高端。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深化高校人才隊伍建設改革,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培養更多一流人才”。
20世紀50年代,美國遺傳學家查德·列萬亭(Richard Lewontin)提出“基因、組織和環境就像三條螺旋交纏在一起,它們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呈現出動態、有機的影響關系”。后人將其運用到社會學領域,并以政府、產業和高校為三個主體,研究創新問題,被稱為三螺旋理論。基于三螺旋理論,結合產業、高校、研究機構(新型智庫)實際,衍生提出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構想,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3+1+2’能力三螺旋‘T’字型人才培養目標”和“產學研三螺旋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即“雙三螺旋”模式,旨在培養懂理論、會實踐、可落地的應用型人才,為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持,以及在高等教育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合作辦學、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國家高等教育創新體系構建等方面做理論探索。
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創新型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是對國家“十四五”規劃的踐行,可有力助推現代化強國人才培養,有力助推“新型智庫”建設,有力助推“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的實現。“‘3+1+2’能力三螺旋‘T’字型人才培養目標”和“產學研三螺旋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能極大促進高等教育產業發展水平、人才培養與儲備等方面的整體提升,進一步促使國內外合作、交流能力鞏固加強,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人才培養及人才滿足社會實際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此外,對一些GDP、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如海南省,通過先進的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的政策體系構建及制度集成創新,依托當地教育利好政策,如建設海南自貿港、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的時代契機,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區、特區,有可能取得教育及其相關產業的長足發展,實現后發優勢,甚至在某些領域可能會引領中國高等教育產業的深入發展,對現有教育資源相對落后的省份在開展產學研合作辦學等方面均具有開創性指導意義。
通過“雙三螺旋”模式協同創新,大批量引進各產業、各類別高凈值人口,集聚核心競爭力合作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國際化人才,實現人口紅利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進而實現教育產業人力資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提升區域就業創業水平,提高GDP,其長、短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均不可限量。同時,由于大量先進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源的注入,借助龍頭企業、學術領軍人物等的輻射影響力,促進傳統研究機構快速向“新型智庫”轉變,構建“人才生態圈”,助力產學研主體從知識消費向知識生產角色轉變,切實賦能和服務地方經濟。
民辦高等教育以其類型多樣、主題多元、充滿生機等特點正在成為教育產業的中堅力量。相對公辦院校,更簡潔的行政體系使它們在對接產業、積極探索打造結構科學、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學科專業和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方面更加靈活,這些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為達到產學研合作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構建了“‘3+1+2’能力三螺旋‘T’字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概念。“T”字的“一橫”指代對人才的跨學科、交叉學科基本素質的培養,體現大學教育“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理念,凸顯大學教育的基礎性、適應性和復合型特點;“一豎”強調應用型大學教育的專業性、技術性和應用型特點,體現人才培養在細分領域的專精尖和可落地、可實操特點。“一橫一豎”的“T”字形人才培養目標完美體現了應用型大學理想化的“一專多能”培養模式,多學科的素質教育可適應多變的、交叉的社會需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務實的、可操作的專業能力的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對適應區域產業發展實際需求至關重要。
圖1即是對“3+1+2”能力三螺旋“T”字形人才培養目標的深入解析,這是一個可以不斷循環往復、再提煉、再提升的融合互補、螺旋互動過程,按照教育邏輯和規律,可先行試點,再示范推廣,進而全面提升,以期最終實現具有實操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發現問題能力、提出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這6種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復合型、應用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

圖1 “3+1+2”能力三螺旋“T”字型人才培養目標示意圖
聚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實際需求,圍繞高等教育靈活辦學、服務地方經濟等理念和現狀,衍生提出“產學研三螺旋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這個模式特別關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體系中產業、高校、研究機構(新型智庫)三個主體之間雙邊和三邊間的相互作用。

圖2 產學研三螺旋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示意圖
產學研三主體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作用。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實際落地于高校,由高校培養完成,而高校的人才培養標準與規格應緊密對接產業發展實際,并具有普適性,能在各行業應用推廣。目前,國內的研究機構及高校下設的研究機構,一般更側重理論實驗與探索,而產教融合會大批引入有實際行業經驗的企業身份專業人員注入。此外,學校還會加大力度持續培養和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這將成為建設新型智庫的基礎和有利條件(《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會促進一部分傳統研究機構向新型智庫快速轉變,加快知識變現速度,促進知識產權市場化、證券化。新型智庫也會指導和促進高校科學研究、素質教育等方面的發展。產業也可以輕松與新型智庫對接,有利于企業發明與創造,有利于智庫成果轉化與應用。產學研三主體圍繞合作人才培養這個中心螺旋互動、融合發展、整體提升,最終實現人力資源的高級化,而人才也會反哺產學研,促進產業升級、高校教學改革及新型智庫建設。此外,“產學研三螺旋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也特別有助于思政進課堂,將國家最新政策精神、產業發展實際與專業課程充分、扎實地有機結合,有助于構建特色“課程思政”生態體系。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希望通過“‘3+1+2’能力三螺旋‘T’字型人才培養目標”和“產學研三螺旋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可進一步基于期望理論構建產學研互動及協同機制、多方聯動建設產學研“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跨學科交叉學科教學內容與評估體系、嘗試探索扁平化教學模式等,切實培養滿足社會實際所需人才。未來研究中,還將嘗試在“產學研三螺旋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加入更多元的主體或協同創新元素,實現互動共贏,為人才的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解決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更高層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