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彭冬林
此前,關于“角膜塑形鏡是否會被納入集采”在業內外引發了廣泛熱議,而在種植牙、正畸等為代表的口腔消費醫療品被納入集采之后,河北、三明等地雖然只是通知進行角膜塑形鏡的信息填報工作,卻幾乎預告了未來的集采動向,引發輿論高度關注。
事實上,一面是高需求量、高準入門檻、高毛利,一面是低市場滲透率,作為直接影響“一老一小”中的“一小”的重要民生產品,角膜塑形鏡被地方試水納入集采似乎有跡可循。
當前,全球近視人群數量巨大,情況不容樂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視力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約有26億人患有近視眼,其中19歲及以下的兒童青少年約有3.12億人患有近視。根據《Global Prevalence of Myopia and High Myopia and Temporal Trends from 2000 through 2050》預測,到2050年全球近視人群將超過47.58億人(近視率約50%),近視人群穩定增長,全球近視情況堪憂。
作為近視人口大國,我國近視現象低齡化趨勢明顯,兒童青少年近視率一直居世界首位。據國家衛生健康委2020年發布的《中國眼健康白皮書》數據,我國近視人口從2016年5.4億人迅速增加至2020年6.6億人,全國人口近視發生率由39.2%升至47.1%,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我國20歲以下近視人數從2015年的1.48億增長至2019年的1.69億,預計2030年將達到1.91億。另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其中,6歲兒童為14.3%,小學生為35.6%,初中生為71.1%,高中生為80.5%,近視低齡化現象嚴重。
實際上,近視人群規模的快速增加、低齡化和重度化已經成為我國近視人群的重要特征和發展趨勢。隨著低齡群體近視發生率的提高,以及消費者近視防控意識的增強,角膜塑形鏡作為延緩近視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受到了廣泛關注。

2018~2025年我國角膜塑形鏡市場規模(單位:萬人,億元,%),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早在2011~2015年,角膜塑形鏡在中國已經有過一段飛速的增長時期: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眼科及視光學分會統計,2015年我國角膜塑形鏡銷量達到64.30萬副,2011~2015年復合增長率約為44.11%。
2018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在《近視防治指南》中,首次將角膜塑形鏡納入單純性近視矯正措施,認定角膜塑形鏡在近視防控的有效性時指出,長期配戴角膜塑形鏡可延緩青少年眼軸長度進展約0.19mm/年(眼軸每增長1mm,近視增長275~300度);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指南》中指出,配戴角膜塑形鏡是“科學診療與矯治”的3種具體措施之一,與框架眼鏡、低濃度阿托品成為未來近視防控的“大需求”;《近視管理白皮書(2019)》指出,角膜塑形鏡可有效減緩近視眼眼軸增長,減緩量約為0.15 mm/年,近視控制效力中等(0.25D~0.50D/年),延緩35%~60%近視進展,角膜塑形鏡在青少年近視進展上的效果獲得專家認可。
在近視防控有效性獲得官方及市場多方驗證之后,角膜塑形鏡的需求量迎來了快速增長,市場規模持續攀升。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角膜塑形鏡市場規模達到106.62億元,2021年市場規模增長至125.32億元。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22-2027年中國隱形眼鏡護理產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預估到2025年,我國8~18歲的角膜塑形鏡用戶數量將達311.14萬,以1500元/副作為廠家或進口總代理商的平均銷售價格(約為終端價的2折),預計到2025年我國角膜塑形鏡市場規模將達到46.67億元。
2022年1月,國家健康委發布《“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提出,到2025年力爭實現兒童青少年眼健康整體水平不斷提升,有效屈光不正矯正覆蓋率不斷提高,高度近視導致的視覺損傷人數逐步減少等目標。為達成規劃目標,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及近視科學矯治重視度將不斷提升。
在需求端不斷增長,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之下,角膜塑形鏡市場猶如被打足了氣的氣球,面向的是無限廣闊的空間。納入集采,就像是為這個即將起飛的氣球牽上了引線。

2018~2025年我國角膜塑形鏡滲透率變化情況及預測,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日益增長的近視防控需求,為角膜塑形鏡市場的發展注入了催化劑,而角膜塑形鏡產品本身在技術上趨于成熟,為其近視防控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自1997年角膜塑形鏡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以受眾范圍與行業規范情況為依據,其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分大致為早期探索(1997~2000年)、逐漸規范(2001~2017年)、不斷發展(2018年至今)3個階段。尤其是2018年至今,伴隨鏡片材料、設計和制造工藝不斷改進,嚴格護理條件和使用衛生,配戴者漸趨理性的選擇和配合,在相關政策認定、規范性調整下,角膜塑形鏡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然而,盡管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角膜塑形鏡在我國仍尚處于市場導入階段,參與競爭的企業較少,產品審批嚴格,行業門檻較高。這是因為,我國角膜塑形鏡屬于第III類醫療器械產品,具有較高風險,需要采取特別措施嚴格控制管理以保證其安全、有效,產品獲批上市的難度較大。根據國家藥監局披露的信息,截至目前,我國已獲批上市的15款角膜塑形鏡,其中5款為國產品牌,涉及歐普康視、愛博醫療兩家上市公司,以及天津視達佳、浙江天瞳、北京博視頓視光3家非上市公司。
相比較而言,無論是鏡片材料、透氧系數以及濕潤角,國產的角膜塑形鏡均不亞于進口品牌,且還有本土化優勢:首先是價格優勢。在產品性能類似的情況下,國產品牌因成本較低等因素,售價明顯低于進口品牌。其次是貨期優勢。國產品牌的研發和生產環節都在國內開展,在產品交貨期和型號規格完整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第三是售后服務優勢。角膜塑形鏡材料易碎,且驗配難度較高,可能需多次調試驗配以提高準確度,相較之下國產廠家售后服務能力更好。
隨著技術的相對成熟,加上規模經濟和機械化生產,與動輒上萬的零售價相比,角膜塑形鏡的成本價正在不斷下壓。數據顯示,2021年財年,歐普康視實現營業收入12.95億元,其中核心業務角膜塑形鏡營收6.7億,同比增長28.45%,銷量63.45萬片(包括普通角膜塑形鏡在內),同比增長35.52%,銷售均價1083.05元/片;2021年財年,愛博醫療實現角膜塑形鏡(含試戴片)銷量為24.76萬片,同比增長110.64%,實現1.07億元銷售收入,平均單價為432.15元/片。出廠價格的不斷下壓,對于推廣角膜塑形鏡,進一步推動近視防控工作,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有著重要作用。
國盛證券曾發布研報顯示,角膜塑形鏡的出廠價一般僅為終端價格的10%~20%,而“無論國產還是進口,出廠價基本在600~1200元之間”一度成為各大媒體報道角膜塑形鏡高毛利的關鍵佐證。
事實上,角膜塑形鏡的高毛利,從歐普康視、愛博醫療披露的財報中,可窺見一二。根據歐普康視2022年半年度報告,公司上半年硬性角膜接觸鏡的營業收入為3.45億元,營業成本為3699.56萬元,毛利率89.3%;愛博醫療在2021年報中也披露,其角膜塑形鏡毛利率達到83.95%。
據頭豹研究院2022年1月發布的研究報告,近年來中國硬性角膜接觸鏡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2016年的43.3億增長至2020年的88.8億,年復合增長率為19.6%。
盡管角膜塑形鏡復合增長率逐年增高,其市場滲透率依舊很低。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8~11歲的青少年近視患者選擇角膜塑形鏡治療方式的比例僅有0.12%,2015年增加到了0.51%。鑒于2011~2015年選擇角膜塑形鏡治療方式的比例增長率遠超過20%,2015年后保守按照滲透率增長率為20%/年計算,2021年中國內地角膜塑形鏡市場滲透率僅為1.68%左右,角膜塑形鏡行業仍處于普及階段。
另據Contact Lens and Anterior Eye和夢戴維官網披露各地區角膜塑形鏡滲透率估算,2020年國內角膜塑形鏡滲透率(1.26%)低于中國香港的9.70%、中國臺灣的5.40%以及美國的3.50%。對標兒童青少年課業負擔相似的港臺地區5%~10%滲透率水平,機構預測2025年角膜塑形鏡在國內8~18歲青少年近視人群中的滲透率可到3.48%,2025年角膜塑形鏡終端市場規模達431.4億元,對應2021~2025年年復合增長率為20.54%。
需要強調的是,2022年6月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組織研究起草了《角膜塑形鏡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規范》和《角膜塑形鏡技術操作規范》。部分行業人士指出,政策降低角膜塑形鏡驗配的條件之后,或將有利于提升角膜塑形鏡的滲透率。
后疫情時代,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大幅上升,近視控制的需求出現快速增長態勢。經過多年的宣傳和科普,國民眼健康理念逐步形成,其對于角膜塑形鏡也有了一定的認知和付費意愿。在不久的將來,降低角膜塑形鏡終端價格,增加普及率,完善近視防控解決方案,助力“一小”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然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