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建中
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多項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對企業經營活動中的環境足跡、碳足跡的監管越來越細化、嚴格。很多企業也在積極落實相應的環保措施,努力降低生產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然而,受技術手段、認知水平、思維模式局限性的制約,現行的環保措施,常出現在已產生負面影響的經營活動末端,比如安裝廢氣排放處理裝置、污水處理裝置,發起清理垃圾行動等,這些措施是必要的,也是被動的,一方面在努力抵消或消除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一方面又在不斷地制造出威脅自然環境的新產出物,并在抵消和消除的過程中,棄置和浪費了大量可用資源,增加了碳排放。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運行模式。
產品70%以上的生命周期成本和環境足跡是由設計源頭的一些關鍵性選擇造成的,這些選擇隨后就傳導到整個系統,影響采購、生產和消費一直到最終的丟棄;45%的溫室氣體與因設計而框定的制造有關;在時尚和包裝行業,產品和服務中80%以上的材料最終都是運往垃圾填埋場或焚化爐的;此外,還有大量材料從系統泄漏到自然環境中,這就導致我們要:1.在終端被動地打補丁,矯正和消除前端帶來的環境影響和碳足跡;2.投入成本獲取的有限資源在短時間內使用后,就從經濟活動中消失,在錯失產品和材料流通的同時,也錯失了使它們流通所消耗的創造力、勞動力和精力;3.設計決策往往還導致投資周期較長,使我們在未來數年內被鎖定在某個不可持續的模型中。
這一傳統模式的根源,源自商業思維上習慣的“獲取——制造——廢棄”或“生產——使用——丟棄”的線性模式,也由此產生了持有僥幸心理、注重短期利益、偏好機會主義、社會責任缺失等一系列行為。要想徹底改變這一現象,必須從生產經營活動乃至消費行為的源頭——設計抓起。
設計決定了生產方式、經營方式、行為方式與商業模式。在設計階段就充分考量并規劃不同材料應當如何組合以及它們如何更容易地被回收、拆卸、分類、翻新、修理和重用,而不是丟棄,更不是把解決污染問題、能耗問題、降碳問題、回收問題推到下一個環節被動地解決,或不得不作為廢品被丟棄。設計的選擇在于用可持續商業的理念思考在產品生命周期中以及周期結束后“將會發生什么”,并從經濟、環境、社會三重效益考量。
要想真正建立起系統性的可持續商業模式,必須將“從源頭創新解決方案”前置到可持續價值鏈前端,這需要可持續設計的方法學。首先,按照價值前置原則:我們需要采用一種根本上不同的方法來設計產品、服務和系統在“上游”尋找辦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在后端解決已經出現的問題,以此考量設計在長期內是如何與周圍環境進行交互的。其次,掌握“4R”設計原則:作為循環經濟的關鍵,設計在涵蓋了功能設計的同時也包括了對廢物和污染的設計,是從“生產、使用、丟棄”的線性模式到“生產、使用、回收、循環、再利用”的閉環模式。“4R”設計原則包括:減量化原則(Reduce),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或消費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再使用原則(Reuse),要求制造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復使用;再循環原則(Recycle),要求在一開始的制作上便采取了一些可以循環使用的材質;能源回收(Recovery)要求對前三個R無法進一步回收利用的物質進行回收利用,最終目標是實現循環綠色經濟,即只用少量的自然資源就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總而言之,解決環境友好型產品與流程的最終抓手,在于在起始端就引入可持續循環設計。

富士施樂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開始探索和開拓綠色逆向物流的工作,把解決全球環境問題與企業的核心業務緊密連接在一起。如進行電子垃圾回收利用:將一臺壽終正寢的打印機,進行拆解,被分解下來的零部件分門別類送至不同工廠,進入下一個分解回收流程。經過分類拆解的材料可循環利用率達90%。如果再考慮到熱能等利用環節,其“再資源化率”可達98.6%。富士施樂利用廢舊復印機和多功能設備的零件制造新產品,按照翻新和重用要求對產品進行設計,建立了一條循環利用生產線,將新產品的生產與舊零件的重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專門開發了選擇、修理和檢測技術,并建立了一套質量控制系統。重用零件的質量與新零件相同,并且含有重用零件的產品外觀、功能和質量100%采用新零件的制造品相同,因此在進入市場之后,獲得了成功。隨后,日本所有生產場所實現了零填埋,循環利用業務持續盈利,取得了經濟與環境的多重效益和協調發展。
如今,越來越多的產品設計師將環保概念引入到產品設計中,推出了一個又一個極具創意的環保設計產品,讓生活和世界變得更綠色。可口可樂中國攜手BOLON眼鏡,探索創新環保材質“彩虹眼鏡”項目的可行性。耐克在2019財年《影響力報告》中指出,76%的耐克鞋類和服裝已使用可回收材料,超10億個塑料瓶被轉化為可再生材料的鞋類和服裝。這是一條完整且閉合的回收再利用產業鏈,始自將喝完的飲料塑料瓶投入回收站的那一刻。據了解,塑料制品前端的可回收性設計影響回收價值的80%~90%,而回收的工藝決定了回收利潤的10%~20%。可回收性設計是解決塑料污染的技術基礎,包括可回收性設計指南的編制、實驗室的建立、認證程序的發布、標識系統的建立等一整套體系,讓消費者能夠在消費感受到更深層次的環境保護意識,并有機會在消費行為上發生改變。

企業家們需要更新認知,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思維能力,在看待商業活動與環境足跡時,引入循環設計使可持續商業形成價值創造的閉環:讓循環經濟以“回收、循環、再利用”的新模式替代“生產、使用、丟棄”的傳統模式,在當今背景下既能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又能挖掘新經濟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