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雨婷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fā)生85周年,12月13日是第九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銘記抗戰(zhàn)歷史不是要延續(xù)仇恨,而是為了弘揚革命精神,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向往與堅守,讓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讓世界各國人民永享和平安寧。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者悍然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中國東北全境。1935年,日軍繼侵占我國東北后發(fā)動華北事變,從政治上和軍事上控制了華北地區(qū)。1937年,日軍炮轟盧溝橋,制造蓄謀已久的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深重災難,中華民族陷入亡國滅種的危機。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區(qū)及郊外開啟長達6個星期之久的燒殺淫掠,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南京大屠殺是日本法西斯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駭人聽聞的三大慘案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充分暴露出日本軍國主義的慘無人道與野蠻兇殘。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一角 (資料圖)
當年,日本侵略軍占領南京后,南京城內外大火連天,1/3的房屋建筑被日軍縱火燒毀,城內及農村地區(qū)的幾乎所有商店都被洗劫一空。日本軍國主義者采取“全部徹底消滅”的政策,不接受投降,用機槍成批射殺已經失去戰(zhàn)斗力的傷兵和戰(zhàn)俘。與此同時,還以零星屠殺的方式四處逞兇,頻繁殺戮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日軍在路上見到中國人就殺,南京城內大街小巷遍布平民的尸體。據一位名為鈴木二郎的日本隨軍記者講述,他曾在南京勵志社門前被日軍誤認為是中國人而險些喪命。
其實,當時南京市民即使躲在家里閉門不出也難逃被殺害的厄運。侵華日軍經常以清除中國軍人為名,在全城逐街逐巷、挨家挨戶地進行瘋狂搜捕,年輕力壯的人一旦被發(fā)現手上有繭或前額有帽痕就會被帶走,市民如果稍有不滿、不配合或反抗便會當場送命。此外,日本侵略軍對廣大婦女實施了最野蠻的強暴,很多婦女被蹂躪后又慘遭殺害。據不完全統計,遭日軍集體屠殺并焚尸滅跡、拋尸河湖及活埋等的傷兵、戰(zhàn)俘和無辜百姓達19萬人,被零星屠殺經當時的慈善機構收埋尸骨的人數達15萬余人,遇害人數占當時南京總人口的34%以上。
南京大屠殺慘案的發(fā)生激發(fā)了中國人民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獨立的決心與寧死不屈、奮戰(zhàn)到底的斗志。1937年12月17日,日軍第13師團第65聯隊將2000多名饑寒交迫的戰(zhàn)俘和無辜百姓押到江邊,準備用機槍射殺。這2000多名中國軍民在絕望之際奮起抗爭,伴隨著響徹天際的憤怒吶喊,他們僅憑血肉之軀一擁而上,赤手空拳沖向日軍進行殊死搏斗。這次暴動取得巨大勝利,2000多名中國軍民絕大部分成功逃脫,1名日本軍官和6名士兵被活活打死。1938年2月23日,《大公報》也刊載了中國戰(zhàn)俘猛烈反抗日軍的壯舉。數十位中國軍人奮勇抵抗,或搶奪武器,或拼死肉搏,咬死殺死日軍數十人。
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堅毅頑強地英勇抗戰(zhàn),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為了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武裝反抗日本侵略的主張,積極聯合民眾廣泛開展愛國救亡運動,推動形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以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以及海外華僑等為重要助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使得中華民族蘊藏的磅礴力量如火山一般噴涌而出。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zhàn),中國人民終于迎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
在長期鏖戰(zhàn)的壯闊進程中,中國人民秉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和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以錚錚鐵骨戰(zhàn)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憑借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和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淬煉出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抗戰(zhàn)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無懼任何艱難曲折,一路披荊斬棘向前的重要精神動力。
尊重歷史、牢記歷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優(yōu)秀的重要表征。如今,距離南京大屠殺慘案發(fā)生已經過去85年,距離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已經過去77年。盡管二戰(zhàn)結束后,日本主要戰(zhàn)犯在軍事法庭上已經受到應有的審判和懲罰,但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段悲慘的過往。銘記歷史的目的在于啟發(fā)當代、開創(chuàng)未來,是為了警醒中華兒女要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增強奮發(fā)有為的自強精神,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不讓歷史悲劇再度重演,珍惜來之不易的勝利,捍衛(wèi)彌足珍貴的和平。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對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是國之殤,是民之難,中華民族曾經遭受過的沉痛恥辱不能忘記,不容忘記。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設立,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zhàn)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今年,我們迎來第九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面向未來,我們要善于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智慧和前進力量,傳承弘揚偉大抗戰(zhàn)精神。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并不斷豐富發(fā)展抗戰(zhàn)精神,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發(fā)奮圖強、艱苦創(chuàng)業(yè),實現了中國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要持續(xù)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緊密圍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助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不畏未來發(fā)展道路上的艱難險阻,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站在新的歷史時期,回顧過去的苦難輝煌,我們還要矢志不渝地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反法西斯力量相互支持、并肩作戰(zhàn),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正義。南京大屠殺慘案發(fā)生以后,美國人馬吉、德國人拉貝、丹麥人辛德貝格等國際友人不顧自身安危,奮力保護我國難民,他們大義凜然的行動和人道主義精神,深化了中西方和平勢力命運與共的深厚友誼。當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交織,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們應該秉承抗戰(zhàn)時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理念,堅持親仁善鄰、講信修睦、美美與共的原則,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維度努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與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攜手共創(chuàng)開放包容、繁榮友好、持久和平的和諧世界,為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接續(xù)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