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武鳳珠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起,侵華日軍在南京及其周邊地區開展了為期6周的燒殺搶掠,30萬名中華同胞不幸罹難。1985年8月15日,在日本無條件投降40周年紀念日當天,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成開放。2015年9月3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郵政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印上郵票,公開發行。
同期登上郵票票面的,還有“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等位于全國各地的12所抗戰紀念場館。以抗戰紀念場館、重要抗戰場景等為主題的抗戰勝利紀念郵票,用豐富的票面設計展現出中國人民愛國、堅忍、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抗戰精神。方寸之間的銘刻,警醒著國人勿忘國恥、珍愛和平。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單枚郵票
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幾乎每一名參觀者都會被紀念館門前高11.5米的青銅雕塑《家破人亡》觸動。雕塑主體是一位悲痛至極的母親,她雙手無力地托起死去的嬰孩,仰天呼號。底座上鐫刻的字跡簡約卻沉重:“被殺害,兒子永不再生;被活埋,丈夫永不再生……”充滿力道的線條、滿懷悲愴的語句,帶給人久久不能平息的震撼。
郵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將這座雕塑印在票面上,悲憤的母親象征著被踐踏的祖國。雕塑《家破人亡》,是《國家公祭紀念碑——南京大屠殺組雕》的第一篇章。南京大屠殺組雕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他介紹,組雕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有真實的人物原型,都記錄著真實的歷史事件。細看雕塑作品,會發現雕塑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幾乎都保留著刀砍、棒擊、棍敲等痕跡,吳為山以這樣細致的處理,記錄南京大屠殺令人刻骨銘心的苦難、控訴日軍慘絕人寰的殘暴行徑。
凝重的黑、白、灰色調,構成郵票畫面主基調。細筆勾勒的真實歷史場景作票面背景,為《家破人亡》雕塑及其背靠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烘托出凝重悲壯的氛圍。前實后虛的畫面設計,帶來強烈的情感沖擊力。
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而發行的1套13枚郵票,全部采用虛實結合的設計手法。登上票面的東北烈士紀念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八路軍總部舊址紀念館、百團大戰紀念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新四軍紀念館等,皆是經國務院認定的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及遺址。紀念場館與歷史事件、戰役場面的虛實相映,既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又為畫面增添了肅穆莊嚴的氣氛。
方寸票面承載厚重的抗戰歷史,彰顯出寧死不屈、血戰到底的抗戰精神。中國郵政以“國家名片”上的銘刻向世界莊重宣告:日軍侵華帶來的血淚劫難,中華民族將永記在心。
提及抗戰精神,多數人或許會聯想到毛澤東主席等黨的領導人在延安的情景、朱德總司令等軍隊將領指揮作戰的場面。這些抗戰經典場景,都被中國郵政印制在郵票票面上。
為紀念抗戰勝利20周年而發行的1套4枚郵票,第一枚“毛主席在著作”便呈現出毛澤東主席在延安窯洞中寫作的畫面,《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影響中國革命進程的重要著作都在這里誕生。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共同謀劃反攻日軍,為紀念抗戰勝利15周年而發行的1套4枚郵票,第四枚“領袖策劃反攻”使用的便是一幅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伏案研究戰略的真實照片。
領袖在內地謀劃抗戰,華僑在海外支援抗戰。為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而發行的郵票,第六枚“華僑捐獻”描繪出愛國華僑慷慨解囊,捐贈飛機支援抗戰的景象。在抗日戰爭中,海外華僑與國內同胞榮辱與共、同仇敵愾,團結一致聚攏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捐財出力,各盡所能。僅在抗戰最初5年間,海外華僑就向祖國匯款和義捐50多億元,還捐贈了大量藥品、衣物、糧食,以及汽車、飛機、坦克、彈藥等軍用物資,為國內抗戰提供了有力支援。
越過國境線,中國遠征軍對日作戰取得的成績同樣值得銘記。1942年,應駐緬英軍請求,約10萬名中國遠征軍戰士由云南邊境進入緬甸,成功解救出被日軍圍困的約7000名英軍,揚威異域。抗戰勝利50周年紀念郵票第五枚“芒友會師”,呈現出兩支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境內勝利會師的莊嚴場面。芒友會師,殲滅了駐緬日軍主力,打通了中緬、中印公路,保障了國際援華物資道路通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抗戰精神,不止在中國的國土上生發滋長,而是遍布在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每一寸土地、根植于擁有愛國情懷的每一名華人華僑心中。軍隊將領與遠征戰士、國內同胞與海外僑胞,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的謀劃與出征、捐贈與堅守中,蘊涵著愛國的情懷、民族的氣節、英雄的氣概與必勝的信念。抗戰精神由此而匯聚凝結,抗戰勝利由此而勢不可擋。
抗戰勝利,是正義對邪惡的勝利。郵票畫面,記錄南京大屠殺的殘暴,揭露日本侵略戰爭的丑惡,彰顯抗戰精神振奮人心的力量,更是要警示人們,守衛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牢記仇恨從來不應成為最終目的,共創和平才有更長遠的意義。1978年8月12日,中國和日本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0月23日,條約正式生效。為銘記這一重要時刻,中國郵政于1978年10月22日發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紀念郵票一套2枚,用明麗和諧的畫面設計,傳達出中日人民世代友好的共同愿望。
“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郵票第一枚“共同愿望”將中國現代作家、社會活動家郭沫若的親筆題字置于正中央。書法遒勁有力,字跡端莊大方。題字兩側,雄偉壯麗的中國萬里長城和白雪覆蓋的日本富士山左右對稱、互為映襯,象征兩國友好關系世代相傳。郵票底部,設計師用熱烈似火的紅梅和嬌艷奪目的櫻花象征中日兩國,托舉起主題文字“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
世代友好,是中日兩國面向未來的期待。郵票第二枚“中日人民世代友好”以一對中國和日本小女孩為中心圖案,小女孩彼此互贈中國大熊貓玩具和日本黑天鵝玩具,以禮物傳遞友誼,親切而得體。
生長于和平年代的青年,或許不再時常憶起屈辱悲壯的抗戰歲月。然而往事并不如煙,支撐全民抗戰勝利、為民族崛起積蓄力量的抗戰精神,必須永遠傳承賡續。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等節點時刻,更當追憶抗戰歷史、宣揚抗戰精神,向全民族敲響警鐘:和平從不理所應當,唯有自強方能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