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權云

2021年10月,時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副主席郭軍在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論壇上致辭。
“我今年在對貴州鄉村振興的調研中發現,許多公司主動參與支農、助農、富農的經營活動,包括互聯網公司,在這一過程中公司也成長壯大了起來,甚至成為行業的龍頭?!?十三屆全國政協原副秘書長,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副主席郭軍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盡管新冠疫情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但在更廣袤的鄉村地區,依然有企業找到新的增長點,產生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溢出效應。
從“企業應不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到“企業怎樣承擔社會責任”,中國企業在社會責任認知、驅動邏輯和實踐范式等方面經歷了長期的探索。郭軍親歷了這個過程,早在十幾年前,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他的研究對象。他長期從事勞動關系研究,參與勞動立法和相關標準制定。彼時,他參與《公司法》起草時就提出“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并在《公司法》第五條提出企業必須遵守法律,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當下,如何弘揚企業家精神,共創社會價值,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成為社會各界和廣大企業關注的焦點?!吨袊侣勚芸肪痛藢TL郭軍,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形態和趨勢走向。
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從被動到主動,從自發到自覺,從功利到共益。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過去企業將承擔社會責任作為公關問題、廣告宣傳,甚至是作為負擔和麻煩來看待?,F在,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長遠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正面、促進的作用,不僅事關企業的美譽度、誠信力,更是企業面對變幻莫測的客觀環境和消費市場的利器和底氣,因此積極主動地承擔、履行社會責任。
我今年在對貴州鄉村振興的調研中發現,許多公司主動參與支農、助農、富農的經營活動,包括互聯網公司,在這一過程中公司也成長壯大了起來,甚至成為行業的龍頭。國有企業也不遑多讓,比如新疆鐵建重工以責任、創新為己任生產高端自動采棉機,這不僅給企業自己的發展開創了廣闊的市場前景,也有力地配合了國家的外交、外宣事業。這都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溢出效應。
上述這些特征演進的過程體現了企業對履行社會責任認知的不斷深化。企業對履行社會責任從過去的勉強接受、當做廣告、博取榮譽,到深刻理解其必要與必然,從功利主義或者做些善事的偏狹,到企業了解履責與世界、國家、社會、自然的更宏大長遠的關系。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企業發展的大趨勢,可以說,未來不講社會責任的企業“活不好”“不好活”。
企業是個社會組織,追求效率和利潤最大化是正常的,但是必須有限度、有底線,法律就是劃底線、定規則的。底線之上、規則之內的“度”也就是社會責任,要靠企業自律。
企業作為社會組織,就要面對對內、對外兩個關系。對內,企業不是投資者的私有財產,建立勞動關系不是企業“恩賜”給職工一個飯碗,職工不是企業的附屬品,而是企業建立和運行不可或缺的投資方、參與者。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必須要保護和調動資本和勞動兩個要素的積極性,實現勞資兩利、勞資雙贏,遵守法律規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善待員工,維護員工合法利益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最基本的要求。
對外,企業生存發展還必須接受國家的監管、社會的監督,特別是消費者的評價,這與聲譽、信譽是正相關關系。企業單打獨斗在現代社會是行不通的,企業之間必須協作、合作,形成優質的產業鏈,這涉及信任問題。如果企業經常發生勞資糾紛,產品質量低劣,信用等級不佳,不斷卷入商業賄賂、破壞環境等丑聞,企業不要說發展,恐怕生存都是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不論是國際大牌還是民族品牌,如果損害國家利益、民族尊嚴,違法亂紀、假冒偽劣,或者不思進取、割消費者韭菜,都會被消費者詬病。這可以說是升級版的企業社會責任,也是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力。
上述都是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最基本的要求和衡量標準,做不到這些,即使捐再多的錢企業也無法生存發展。
我們首先要明確,社會責任不是一個天上掉餡餅的事兒,不是美麗的光環,它一定要實實在在去投入資源的,是有成本的,而不是開“空頭支票”。
關鍵是,我們怎么來看待這個成本。如果簡單把成本看做負擔,那當然是越少越好,最極端的是零成本,但沒有投入,何來產出。善待企業員工、產品物美價廉、熱心公益捐贈等社會責任都是需要企業付出的,都是直接的成本開支。如果積極地看,善待員工可以調動起員工積極性、創造性,提高生產質量和效率;善待消費者可以贏得更廣闊的市場;保護環境可以長遠持續發展;公益捐贈可以增加企業的美譽度、影響力。
其實,履行社會責任并不意味著企業就一定增加經營成本,如尊重員工、民主協商,可裁員可降薪時不裁不降,或者少裁少降、降薪不裁,都是社會責任擔當的體現。實事求是地講,我建議我們的企業要量力而行,努力、盡力履行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而不是沽名釣譽或竭澤而漁。
新冠疫情以及各國、各地的封控,極大地影響了經貿的順利開展。雖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是如此,但是絕大多數企業都感受到了寒意。收入降低、消費減少,市場萎縮、生產延緩,困難是明明白白的,壓力是實實在在的,問題是真真切切的。因此,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必然受到影響,甚至停業停產,直接的結果可能就是裁員。這不僅僅是大廠的現象,更多的小企業,特別是餐飲、旅游等服務行業以及個體工商戶,裁員、歇業的現象比比皆是。
坦率地說,企業的生存發展、裁員招工都是常態,只要是依法而行,對此無可厚非。但是,一些企業不但沒有依法裁員或者終止、解除勞動合同,甚至連拖欠的工資、社保費都不予支付,更不用說經濟補償金。不排除一些企業的確無力支付,但是也有許多企業是不想不愿支付,甚至直接拒絕支付。這已經不是社會責任問題了,而是涉及法律責任問題了。企業應當盡最大努力維護員工權益,充分協商解決問題,最佳的選擇是齊心協力共渡難關。確實無力解決問題的也應當依法申請破產保護,對員工有個交代。
另一方面,勞動者雖然早以不再追求終生勞動關系,甚至“炒老板”成為時尚,但對于特定困難時期的就業難應該有所考慮,理性對待,不要輕言辭職,要有危機意識??梢赃x擇另謀高就,也可以選擇與企業共渡難關。建議年輕人根據自己的特長,考慮自己的興趣,力所能及、腳踏實地地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企業和崗位。
消費擴大升級、綠色低碳需求、雙循環發展格局、“一帶一路”合作等大政方針,都意味著巨大的市場與商機,這就是底氣和信心的根基。
事物的發展是辯證的,質量與數量的矛盾統一就是我們看待發展速度的關鍵。高速發展當然好,但是以犧牲質量、環境等重要要素的高速度發展是低水平的、高成本的、短期化不可持續的,更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面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企業怎么辦,答案就在二十大報告里,在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協調、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里。消費擴大升級、綠色低碳需求、雙循環發展格局、一帶一路合作等大政方針,都意味著巨大的市場與商機,這就是底氣和信心的根基。
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國式現代化是建立在不斷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實體經濟、高科技產業基礎上的現代化。這樣的企業必須是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必須是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只有大量的企業承擔、履行社會責任,中國式現代化才能真正早日實現。
有人說企業家就是冒險家,是冒險事業的經營者、組織者。在現代,企業家分為作為企業所有者并從事經營管理工作的人,受雇于所有者從事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職業經理人。從前者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提倡的企業家精神包括愛國、創新、誠信、責任、視野幾個方面。
具體來說,要有愛國的情懷和行動;要有創新的思維和勇氣,居安思危;要有誠信的理智和敬畏,守法合規;要有責任的意識和擔當;要有視野的寬闊和精準,勤勉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