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一璞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深刻揭示與闡發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個明確”的豐富思想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近日由外文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理論為框架,立足“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刻揭示與闡發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個明確”的豐富思想內涵,彰顯出鮮明的政治性、人民性、科學性、實踐性、開放性、民族性的理論品格。

深圳,航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與前三卷一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始終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處處蘊含著系統思維、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哲學智慧,既是方法論,又是實踐論,彰顯出強大的思想力量。我們在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時,應將第一到第四卷看作一個整體來學習,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更加堅定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更加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解決中國發展的實際問題。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分為21個專題,109篇文章,涵蓋了習近平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間的重要著作,集中展現了在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的復雜局面、在面對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風險挑戰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兩個大局,在領導黨和國家應變局、開新局的偉大實踐中,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進行的新的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提出的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一步科學回答了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深入闡發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
當今中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取得了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偉大成就,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同時,當今中國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宏大的獨特的實踐與理論創新,所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繁重,矛盾風險挑戰之繁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巨大,前所未有,亟待回答紛繁復雜的理論與實踐難題。中國正在進行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對中國歷史文化母版的直接延用,而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模板的簡單套用,而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是對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簡單復制,更不是對國外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直接翻版,而是在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問題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總結適合中國國情的獨特經驗,“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用平實清新的語言,論述宏大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直面黨和國家事業中的重大風險挑戰,關切回應群眾民生訴求。這些都是“中國之問”的核心內涵。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時代與實踐發展無止境,思想與理論創新亦無窮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立足回答中國之問,不能教條地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中尋找現成答案,一定要保持歷史清醒,把握歷史主動,必須在實踐創新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矢志不渝聚力解決中國實際問題。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一文所指出的那樣:“從國際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國際環境日趨錯綜復雜。一方面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義、排外主義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2017年年初,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首次向世界發問:“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強調“這是整個世界都在思考的問題”,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當今世界在和平、發展、信任、治理、文明等各方面都存在“赤字”風險與挑戰,構成了一系列全球性挑戰和世界性難題。如何回答這些“世界之問”,人類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的《加強政黨合作,共謀人民幸福》一文中,習近平指出,“今天,人類社會再次面臨何去何從的歷史當口,是敵視對立還是相互尊重?是封閉脫鉤還是開放合作?是零和博弈還是互利共贏?選擇就在我們手中,責任就在我們肩上”。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為人類謀進步的政黨,始終堅持胸懷天下,在科學回答世界之問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不渝致力于人類進步事業。
回答世界之問,把握歷史規律,認清世界大勢,在紛擾中保持戰略定力,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面對世界之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及時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重大問題,主張世界各國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蜿蜒平整的甘肅省東鄉縣布楞溝村村通村硬化路與折紅二級公路連接了起來,通向外面的世界
隨著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展,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需要和新要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給黨的理論創新、治國理政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和實踐課題。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品格,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對黨的奮斗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面對人民之問,前提是認真聆聽人民心聲,回應現實需要。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進行了以“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為重要遵循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了“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的小康社會,推進實現“一個也不能掉隊”的共同富裕,開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刮骨療毒、刀刃向內”自我革命。我們黨在有效回應、解答人民之問,以科學的理論說服人的過程中,掌握了群眾,使之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作出有關時代與思想體系的科學論斷,強調“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重大時代課題。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理論,偉大實踐孕育偉大理論,偉大理論呼應偉大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時代之問,就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類之問、時代之問不斷繼續,理論應答也要不斷繼續。我們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就是要在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淺出的闡述中體悟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偉力,在習近平總書記清新平實的文風中感受馬克思主義的行動偉力,在習近平總書記嚴密科學的論證中吸取邏輯偉力,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新時代、把握新時代、引領新時代,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書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