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網桐廬縣供電公司 紀 前 程 鋮
桐廬縣是浙江省“建設美麗鄉村3.0,實現高質量共同富裕”首批試點縣。國網桐廬縣供電公司作為服務地方發展的電力先行官,深入貫徹“鄉村振興·電力先行”決策部署,以“助力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為方向,通過改造升級農村電網、優化鄉村用電服務、推動鄉村智慧用能,著力繪就新時代美麗鄉村“電助共富”的精彩畫卷。
突出電網發展規劃協同化。聚焦中低壓配電網存在問題,堅持電網規劃與鄉鎮規劃、特色村鎮規劃相結合,實現網格化規劃全覆蓋。逐年滾動修編規劃項目庫,實施網架負面清單銷號管控,做到“建設美好鄉村,電力規劃先行”。
推行山區線路設計差異化。聚力提升電網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編制《配電網差異化設計方案》,雷害嚴重的架空線路逐基安裝間隙型避雷器,樹線矛盾突出的區域合理規劃線路通道,建設適宜地形地勢的鐵塔大跨檔線路,重點推進“大分支、小環網”建設,推動網架由簡單環網向高可靠性接線方式轉變。
強化工程建設標準化。推行建設改造標準化、安全質量管理標準化、配電設備設計標準化、物料應用標準化,累計建成8個省級精品臺區、5個省級鄉村電網樣板工程、2個“鄉村振興·電力先行”省級示范區。
推行配電自動化實用化。推行“主線電壓時間+分支線電流時間+合閘速斷”饋線自動化和“光纖三遙+自愈”架空自動化模式,故障隔離時長縮減至分秒級。在光纜敷設困難的山區,推進“5G+量子”加密應用,實現故障點快速定位和精準隔離,配電自動化有效覆蓋率達99.64%。
打造低壓全息智能臺區。以桐廬江南鎮為試點,通過加裝智能融合終端、備自投改造等方式,實現營配采集融合和數據共享、臺區低壓故障精準研判和自動隔離,有效提升臺區低壓自動化水平,推動智能可靠供電向“最后一公里”延伸。
打造偏遠山區智能微網。在華聯村2號公變等3個偏遠山區小電量臺區(日均電量<10 kWh),通過光伏和儲能的適度冗余配置,建設并、離網型簡易微電網,實現用戶短期離網持續供電保障,解決偏遠山區在惡劣天氣期間電網故障無法及時修復問題,同時有效節約中壓電網建設投資成本。
深化智能巡檢技術應用。開展全設備智能巡檢,實施遠程精細化、高頻自動化巡檢作業,山區線路智能巡檢覆蓋率100%。累計采購中、小型無人機20架,全部分配到各個供電所,公司30人考取UTC無人機飛行執照,實現供電所無人機全覆蓋。
做強不停電作業能力保障。全省率先取消全域中壓計劃停電,公司5家供電所有32人具備帶電作業資質,實現不停電作業范圍全域全覆蓋、保供電技術手段應用全覆蓋。推行農村電網不停電綜合檢修,合理安排“小分段、保供電”檢修方式,提升設備健康水平。
建立“零三五十”搶修體系。即零時差在搶修群內響應,3 min內通知相關單位故障信息,5 min內確定故障停電范圍及大致影響區域,10 min內搶修人員出發前往現場。推行高低壓故障“一張工單、一支隊伍、一次修復”,故障平均搶修時間縮短至35 min。
深化業擴“陽光”服務。深化“陽光業擴”公共數據融通共享,全場景實現證照“免提交”、刷臉“零證辦”、信息“免審核”;簡化業擴報裝審批流程,推出全省最優的800 m掘路免審批政策;深化應用辦電e助手,辦電中間環節不見面、竣工驗收當天能用電;低壓接入容量標準提高到200 kVA,加快推進低壓業擴簡單工程查勘接電一體化模式。
拓寬驛站特色服務。以“縮短服務半徑便民、品牌效益兼顧發展”為原則,著力打造莪山畬鄉與新合老區2座A級紅船光明驛站,實施“黨員+網格化”管理,推出專屬化和組團式兩種服務,定制屬地化鄉村服務“二十四節氣”表,實現“最多跑1次”。與政府合力打造21座B級驛站,場地資源共享、便民陣地共建,實現“辦電不出村”。發揮電力驛站惠農助農作用,協同村民電商直播推廣銷售名優農產品。
延伸用戶表后服務。打造城區“小蜜蜂”電力志愿服務和農村“電力山哈”服務品牌,推動政府組建管理村電工隊伍,通過“網格經理+村電工”“退休電管員+村電工”等模式開展技能培養,提升表后安全用電規范性和服務水平,服務響應時限同比縮短60%。
促進農村生活電氣化。將新時代鄉村“電氣化”與縣域18處美麗示范村有機融合,建成彰塢村等7個新時代電氣化村。著力推進鄉村綠色無憂出行、推動公建充電樁共享充電,構建15 min充電圈。
推動農業生產智慧化。促成專項財政補助政策,推廣農田電排灌、大棚電保溫、電動噴淋等農業電氣化設備,建成隴西農業智能大棚等項目,幫助農戶實現光、水、肥料、農藥等精細化控制,提升農業生產智慧化水平。
推動鄉村產業綠色化。牽頭制定全省全電民宿建設標準,建成全省首個全電民宿——白云村厚院部落,打造蘆茨青龍塢精品全電民宿帶。在茶葉產區推進全電清洗、炒制等“柴改電”,助力打響雪水云綠等知名品牌。
拓展政企合作模式,以“地方政府主導、供電公司助推、工商客戶參與”為原則,定制節能服務、設備代維、設備租賃、能效服務等綜合能源業務套餐,建立形成融資服務、能效分享、運營移交等全鏈條生態商業模式,全國率先實現“電力貸”金融產品縣域全覆蓋。
推動構建產業聯盟。推進綠色產業聯盟建設,充分發揮平臺型企業優勢,與企業、商戶、農戶開展廣泛合作。推廣民宿低碳入住計劃,用大數據、云計算指導民宿民居經營策略,有效降低民宿能耗。
共同打造共富樣板。協同政府制定全國首個《民族鄉村共同富裕指標體系》,將電力驛站、戶均容量、供電可靠性等納入評價體系。實施“電助山哈畬鄉奔富十大工程”,為民族鄉村共同富裕提供可借鑒的“桐廬樣本”。結合政府主導快遞產業回歸,參與由圓通速遞和地方政府主導的“黃金峽谷”黨建聯盟,制定《電助鳳聯 共富快遞》共富電單,構建電助共富新模式。
先行先試勇擔先鋒。承接省公司數智化供電所建設試點,積極配合杭州公司鄉鎮供電所轉型提升建設,成功承辦省公司營銷、紀檢雙現場會。
全面提升力促轉型。錨定全域供電所數智化轉型全覆蓋目標,全力打造“數智型‘六好’供電所+電力驛站”新時代鄉村振興供電服務新模式,推動內部管理、對外服務“雙提升”,實現運檢、營銷專業管理“雙領先”,供電所對標水平始終保持市公司前列。
優化供電所數字產品。持續完善“一平臺、一終端”功能,配合省公司測試i國網“掌上數供”微應用功能,并在全域推廣應用,實現傳輸渠道由內網向公網遷移。
強化核心業務能力建設。聚焦新老四樣,打造配電專業尖刀班,按照“固定主題+員工點餐”,開展“技能資格通行證”打卡通關培訓,開展員工“青年賽馬班”,實現“核心業務自己干、常規業務管得住”。
優化薪酬激勵機制。推行“兩全三維三驅動”員工激勵體系,實施工資總額“包干制”+員工績效“積分制”管理。
電力看振興。應用“鄉村振興電力指數”,依托鄉村行業及居民用電、清潔能源發電、設備運行信息等數據,多維度評估鄉村在居民用電強度、村民流動情況、醫療、通訊、文教配套等15個方面的振興發展面貌,助力鄉村地區補短板、強產業、促發展、惠民生。
電力惠民生。針對獨居老人生活健康和安全管理,構建“大數據+社區關愛”模式,實時預警人身安全風險,協同社區及志愿者及時上門提供關愛服務。
電力助雙碳。結合縣政府“碳效綜合評價”方案,按照企業、行業、區域進行碳效指數計算排名,形成綠、藍、黃、橙、紅“五色圖普”,助力政府驅動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