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碑a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是打開鄉村振興大門的“敲門磚”和“金鑰匙”。沒有產業興旺,鄉村振興就是“空中樓閣”;沒有產業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就是一紙空談。因此,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把產業振興放在首要位置。
做好鄉村振興,必須做到因地施策、科學規劃、重點打造、統籌發展。
每個縣規劃打造幾個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產業帶。立足村鎮所處的產業帶,準確定位,科學施策。必須在全縣一盤棋的基礎上,依照“一鎮一特”“一村一品”進行規劃,發展產業。
分區打造、劃片經營是鄉村振興的可選之策。分區打造的前提是因地制宜,立足實際,“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旅則旅”。農田較多的片區,宜發展現代農業和特色種植業及農產品加工業,建設“農業體驗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生產生活博物館” “趣味農莊”等;自然環境好、有山有水的片區宜發展康養產業和文旅產業。
當前,產業低小散狀態已不能適應鄉村產業發展的需要。產業集約化經營、規?;N植養殖勢在必行。規模經營的前提是土地集中。必須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選準產業、規模經營,向土地、資源、科技、信息、加工、人才、創意、流通等要效益,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高質量農業,壯大鄉村產業,促進鄉村產業步入快車道。
鄉村振興,既靠產業支撐,又需要人才推動。必須充分發揮組織作用,在選才、引才、聚才、留才、育才上下功夫,補足人才短板。
“村子富不富,群眾看干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编l村發展的潛力和后勁在于“領頭雁”和“當家人”,必須選好配強,實施“頭雁工程”。把村支部書記連續任職20年以上作為“頭雁工程”的基本目標,建立健全監督和愛護、保護、幫助、教育、提升“頭雁工程”的制度保障。
根據鄉村資源特點,公開招聘鄉村規劃師,全方位參與鄉村振興項目規劃和實施,陪伴見證鄉村振興全過程;打通市民下鄉渠道,不斷釋放“新鄉賢”潛能;與高校農業、農技、農機專家團隊加強聯系,提供試驗田,將其研究成果落地生根;引進高層次人才、“三支一扶”人才下鄉支農,就業創業,以“人才回歸”“人才創業”“人才帶動”為基點,引才聚才,為鄉村振興“補氣”“造血”。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直接參與者和成果享用者。建立農民講堂,不定期組織農民學政策、學法規、教知識、教文化,促其開闊視野、轉變觀念、激活熱情;開創農技課堂,實施現場教學,傳技術、傳方法、傳工藝,將他們培育成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職業農民”,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龍頭企業“離農業最近、聯農民最緊”,是引領鄉村產業興旺的生力軍。
龍頭企業是按照規?;?、集約化、組織化方式引導農民、幫扶農民、提升農民的骨干力量。必須選準項目、科學論證,在發展理念、產業鏈發展、利益融合上做好大文章,抓住農產品加工業這個農村產業發展的“牛鼻子”,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補齊農村產業鏈的短板弱項,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科技創新是龍頭企業生存的靈魂和持續發展的動力。要推動政策落地,以機制創新激活市場、要素和主體,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增強示范帶動能力。
多方面盤活資源資產,通過政策資金扶持、信貸資金支持、社會資金參與、項目資金引進、市場化運作等方式引資注資,提升、改造、培育龍頭企業,促進特色產業的深度加工和開發,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西方國家,農業占本國GDP的比重為1%~2%,但其農業產業鏈條長,與二三產業的融合度高,使占比很低的農業卻能帶動比重占到10%左右的產業;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要圍繞“農”字做文章,延長產業鏈條,促進三產融合。
農產品上行的源頭在于農產品的品種、數量和質量。因此,要保證農產品的供應鏈,打造一站式農業供應鏈服務平臺;深入整合種子、肥料、農藥、金融、電商、供應鏈等農業各領域資源;建設高標準農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將農業電商平臺、供應鏈服務、供應鏈金融深度融合,創新農業服務體系發展模式。
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圍繞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拓展農產品加工鏈條,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產品轉化增值;要把大宗農產品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作為重點,招商引資,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以發展現代農業、特色種植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為主體,開發農業新業態,建設“農業體驗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生產生活博物館” “趣味農莊”等,打造休閑農莊服務鏈。利用農業農村資源,打造鄉村體驗游、鄉村休閑游、鄉村農業文化游等農業新業態。
隨著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發展日漸呈現同質化。必須引起重視,提前謀劃。
各村鎮應結合自己的地理區位、基礎設施、資源資產、古跡遺存、風土人情、文化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傳說和工藝傳承等特點深挖細掘,做到不遺漏、不放過;全方位開闊視野,立足本地,放眼全縣、全市、全省乃至全國謀發展;實地考察鄉村振興的典型成功案例,結合本村鎮實際,創新發展思路,實現錯位發展,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找準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向,為鄉村產業發展把航定向。
要從一產看到三產,結合觀光農業、趣味農業、采摘農業和體驗農業進行種植、管理。趣味農業可以加入迷宮圖案等創新項目吸引游客;體驗農業可以開辟體驗場地,提供農具,采取網上認領、私人訂制等方式委托種植或不定期到田間勞動。從供求兩端著眼,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提升品牌意識,做大做強產業品牌,是產業振興的不竭動力。綠色生態是農業的主打色,立足“一村一品”“多村一業”的發展模式,延長農林牧漁產業鏈條,打造特色品牌。通過招商引資,將工廠建在田園,對過剩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如把水果制成果脯、罐頭、飲品,注冊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做大做優做強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總之,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必須率先推進。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招賢攬才,科學規劃,走出一條獨特的鄉村產業振興之路,讓鄉村成為寄托鄉愁和重拾記憶的原鄉,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