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濤 王玉瑩
黨的十九大依據現實背景,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科學論斷,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之后,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進一步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詳細指導。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豐富,科學解讀其內涵,有利于提升我國特色小鎮發展質量,促使特色小鎮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正向支持。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边@里準確指明了未來應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城鄉融合、城鄉一體架構推進提供了前進的方向。
第一,要準確把握鄉村振興戰略、城市化戰略及其兩者間的聯系。協調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與農村發展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通過城市化戰略的引領,建設發展美麗、和諧的新時代鄉村。實現城鄉人口的交互流動和優化配置,拓寬鄉鎮發展前景,重視鄉鎮在組織、制度、體制的構建與創新。力求轉化城市、鄉村之間的發展矛盾,消除其邊界感,形成互促共進的發展機制。
第二,要準確把握我國鄉村形態及其變化趨勢。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大部分鄉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按常住人口、生產水平及建設程度等因素劃分,可將我國現存鄉村大致劃分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和搬遷撤并類四類村莊,要根據不同村莊的實際情況,分類治理、規劃。
國外對于特色小鎮的關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20世紀70年代后,第一次提出的定義為以環境為核心的區塊性地域開始演變為風格迥異、具有可識別度的特色文化小鎮。
而我國特色小鎮的發展始于浙江省。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探索階段,特色小鎮概念2014年被李強首次提出,浙江省部分區域開始探索新的發展道路;第二階段為成型階段,2015年劉鶴深入調研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后認為,特色小鎮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符合經濟規律[2];第三階段為全面推廣階段,我國在此階段出臺了許多針對特色小鎮發展的引導政策,隨后各地方政策密集出臺,積極引導各地特色小鎮發展,全國各地特色小鎮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袁家村作為陜西省內鄉村旅游特色小鎮發展的先驅和代表,其發展模式和方法值得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為有條件發展特色小鎮產業的地區提供良好示范與發展思路,帶動其他有條件發展特色小鎮的村落實現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當地經濟效益,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實現提供現實條件。
研究、分析袁家村旅游特色小鎮的發展歷程,將其融入我國特色小鎮發展的大背景下,可分為三個階段。
1.探索階段。袁家村旅游特色小鎮的探索于2007年開始。當時村內企業前景不好,相繼關閉,農民的收入來源由原來的農業兼工業轉為完全依靠農業,受自然環境條件影響大,一旦遭遇天災,則會給居民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影響。故村民紛紛選擇外出務工,造成袁家村勞動力缺失,袁家村處于發展失序狀態。在此困難之際,村黨支部書記郭占武帶領村民打造了康莊老街,購買了許多老舊屋舍和老舊物品,以此為亮點吸引顧客。隨著經營管理和經濟效益越來越好,袁家村進一步調整發展方向、提高發展水平,相繼在康莊老街周圍新建一系列包括關中客棧、酒吧、購物街、美食街等商業場所和街道,并支持和鼓勵村民打造各具特色的農家樂,成為關中地區第一家集旅游觀光、文化、消費等于一體的村落,走上了旅游發展道路。
2.發展階段。袁家村對旅游業進行了補充和升級,提高村民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同時,他們采取免租金和其他激勵措施,將大膽的創新者和外國商人吸引到他們村莊,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投資。旅游接待能力、旅游業態體系、市場意識、鄉村建設和發展環境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品牌影響力得到了增強[3]。2014~2016年,袁家村進入規模擴張、質量提高的快速發展階段。袁家村再次為吸引社會各界資本入駐,當地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條件,促進外部要素順利進入當地并進行重組。完善其他服務配套設施,擴大區域空間。此階段,袁家村的產品制作分為若干個小作坊并部分實行股份合作社,大家自愿參股,利潤合理分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村民之間惡性競爭及人際矛盾等問題。
3.定型階段。袁家村在之前發展的基礎上,對其創意、文化、休閑、度假等旅游產品進一步進行了加工和創新,大幅擴大了產業鏈的規模,進一步增加了產業鏈的價值,打造了新的品牌效應,提升了產品價值,實現了深度的集聚效應。同時還深化了旅游體驗,并通過“一村帶十村”的共同富裕發展戰略制定,旨在形成地區間的產業融合和鄉村共同發展的美好愿景。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旅游特色小鎮和社區。當地政府不斷提高其公共服務和民生事務的供給水平,促進了當地醫療、健康、生態、消防等設施建設水平,加快了村落生產生活的品質化轉型;傳統農民實現了向現代經營者、管理者、領導者、服務者等身份的轉變。這標志著袁家村走上了旅游城鎮化發展之路。
本文結合其他村鎮與袁家村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當前部分村鎮在旅游特色小鎮建設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地方特色不鮮明。部分小鎮在效仿袁家村做法時邯鄲學步,沒有抓住當地特色產業和特色文化,結果同質化嚴重,消融特色。例如,西安市東黃小鎮是模仿袁家村打造集旅游、休閑、飲食于一體的特色小鎮,只短短1年時間就倒閉了[4]。東黃小鎮這一案例,證實了適用于某個地域的特色小鎮設計并不具有普遍性,想走完全模仿而不挖掘本地的特色產品或特色文化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二,產業結構不合理。部分小鎮農業產品大而不優,數量多但是精品少;小企業多,大企業少;旅游景點多,集聚景點與配套設施少;產業種類多,產業規模和質量少,當地產業自身競爭能力不夠強勁,主要依靠政府的補貼和扶持,缺少內在活力。
第三,理解認知不到位。旅游特色小鎮作為一種綠色、創新的發展模式,是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可以有效推動鄉鎮發展,帶動鄉鎮居民收入[5]。而部分地區在小鎮建設的實際過程中浮于表面,沒有在實際經營中將“特色”落到實處,使游客無法滿足出游預期,長此以往,對其潛在游客群體影響巨大,會導致此特色小鎮口碑越來越差,游客越來越少,最終使其失去存在價值。同時,發展結構單一。根據中央文件的要求,特色小鎮是“產、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型發展平臺[4]。很多的特色小鎮建設,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思想認識不到位,總是“偏科”嚴重。例如,只強調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只注重文化宣傳推廣;只打造景點開發等。
基于當前許多小鎮效仿袁家村卻沒有有效實現轉型發展的現狀,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立足地方特色,激發市場意識。首先,發展旅游特色小鎮應以充分挖掘、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為目的,將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色等融入小鎮規劃建設,塑造發展特色與活力,將“特色”放在首位,避免出現同質化現象。其次,特色小鎮發展應順應市場需求,時刻關注目標人群的需求、消費偏好等,盡可能實現需求與供給的平衡性。最后,特色小鎮的發展需借助當地政府的力量,通過政府提供的發展平臺,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參與、依靠市場運作的原則,實現特色產品產銷順利。
第二,把握市場需求,優化產業布局。一是做好建設規劃,要從設施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分布、地理位置選擇等諸多方面進行考慮,且需要把產業與當地的文化、產品特色進行結合,避免出現同質化現象。二是特色小鎮的發展要緊扣市場趨勢,深入調查研究,不斷挖掘特色資源優勢,增強特色小鎮內生發展動力,從而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推動城鎮一體化發展。
第三,全面統籌,協調發展。將補齊相應的物質設施短板與特色產業的構建相結合,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特色小鎮發展問題,使各方面協同發展,共同助力于特色小鎮發展。比如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方面,可以提升小鎮在人口與經濟方面的承載能力;加強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可以促進小城鎮與城市及外界互聯互通,營造環境優美、舒適安逸、密度適中的生產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