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偉
(作者系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河南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發展研究、申報審核與培訓指導工作)
推進農產品質量提升,培育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促進區域優勢農業產業發展,強化農產品產銷對接,及時指導生產、引導消費,滿足公眾對安全優質營養健康農產品需求是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登錄工作的初衷。本文立足于名特優新農產品內涵的分析,找準發展路徑,促進農業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2013 年,原農業部正式啟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工作;2018年,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印發《關于繼續探索開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登錄工作的通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登錄規范》和《首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機構名單》。河南深入挖掘符合條件的產品,優化材料申報審核、年度確認、跟蹤管理相關工作,通過近年來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河南共有405個產品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總數位居全國前列,產品種類豐富、產量穩定、品質優良。其中,種植業數量占比最大,數量達353個。按照產品品種劃分,糧食類27個,雜糧類11個,蔬菜類111個,果品類108個,食用菌類28個,油料類12個,中藥材類20個,茶葉類15個,畜類15個,禽類9個,鮮禽蛋類13個,蜂產品類1個,淡水魚類4個,初加工品類13個,其他類18個。
“名”是指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名氣,是就產品的地域性和知名度而言的。名特優新農產品,首先是要被認知、被認可的產品,具有一定的公眾影響力。“名”有兩個內涵:一是自古有名,即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從古到今知名度一直很高;二是現階段仍然有名,近年來,各地大力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形成了本區域內有影響力的、具有一定種植規模的農產品,公眾認可度較高,很有知名度。深入理解“名”的這兩個內涵,重點從產品的歷史淵源入手,注重歷史文化,著眼現代農業生產技術。
“特”是指地域特色農產品,是就產品的唯一性和排他性而言的。“特”的內涵主要從空間分布、區域影響和特異性三個方面把握:一是把握好產品的空間特性,深入挖掘具有鮮明空間地域特色的農產品;二是把握好產品的區域特性,按照區域劃分重點發掘;三是把握好產品的特異性,把已經形成當地種植名片的農產品挖掘出來。
“優”是針對產品的質量而言的。“優”在名特優新中占核心地位,是消費者購買產品時關注度最高的特征。作為“名、特、新”農產品,首先應該是質量上乘的農產品,既要安全優質,又要營養健康,否則,“名、特、新”就缺少了實際品質的支撐,也失去了培育發展的必要性。“優”有兩方面內涵:一是指質量安全,二是指品質優良。所以,“優”的內涵要從關注安全和優質入手。
“新”是指產品新穎,包含生產中新技術、新科技、新工藝的運用。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一場技術革命,一大批新技術、新科技、新工藝應用于農業生產后,誕生了眾多新品種的農作物,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農業生產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等應運而生,對提高產量和提升品質起到了巨大作用。培育名特優新農產品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新品種、新技術、新方式挖掘出來,向公眾進行廣泛宣傳推介,使其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
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登錄工作重點在于挖掘符合條件的產品,既要不斷擦亮區域農產品“名片”,更要持續打通產銷對接的“最后一公里”,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同時,要時刻把產品質量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嚴把投入品關,嚴控產業鏈條上每個環節,杜絕包裝運輸的二次污染,要定期和不定期抽樣檢測,強化跟蹤管理,確保名特優新農產品的安全優質營養健康的屬性。
有的農產品古代曾是貢品,且有歷史記載,文化底蘊深厚,群眾口口相傳,具有濃厚的家鄉味道,是名副其實的“名”農產品。仰韶貢米生產歷史距今1101年,溫縣鐵棍山藥生產歷史距今3000余年,要把這類產品挖掘出來,做到歷史傳承。有些農產品在當地有悠久的種植歷史,被群眾廣泛認可,且已形成種植習慣。由于受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和品種改良的變化而帶來品質上的改變,導致產品外觀和內在品質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在區域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這類具有時間特性和品質特異的農產品要認真總結和挖掘,在收錄名特優新農產品時應錄盡錄。
有些農產品之所以能成為當地特產,在地域空間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與該地域的土壤、氣候、水文等環境條件密切相關。該產品只有在此地域能夠生產出來,移出該地域后不利于生長,且品質差異較大,則不成為該產品,這種農產品在“特”上名實相符。在挖掘名特優新農產品時,這類產品要作為重點,能挖盡挖。
近年來,各地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積極發展特色高效農業,極大地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種植和栽培習慣,產品已成為當地特產,把已經形成當地種植“名片”的農產品挖出來。對具有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產業化、方式綠色化和產品品牌化全程控制體系完善的生產經營主體生產的產品挖掘出來,優先收錄。隨著人們對“吃的健康”追求越來越高,在高品質、有營養的農產品供應明顯不足的現實下,對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產品病蟲害綠色防控科學、生產農藝措施先進的營養健康農產品,要認真總結,應錄盡錄,以滿足公眾消費日益升高的需求。
近年來,各地著眼現代農業發展,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當地形成一批特色高效農業,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形成現代版、區域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農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對這類農產品,要認真篩選出來。
一是正確理解。發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的目的是培育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促進區域優勢農業產業發展,實時了解地域特色農產品信息,及時指導生產和引導消費,為公眾提供更多安全優質營養健康的農產品。二是宣傳發動。對內向上多匯報溝通,爭取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向下多給予指導與服務,提高思想認識,推動工作落實;對外向生產經營主體宣傳指導,提高申報積極性。三是狠抓隊伍建設。從思想認識、業務技能、實踐操作三方面著手,不斷提高素質本領,激發干事動力,提升業務能力,夯實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的干部隊伍建設。
一是指導服務。耐心接受各級工作機構業務咨詢,做到精準答疑,針對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跟進,主動業務指導,加強工作對接,確保工作穩定高效。二是規范申報材料。對標對表《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登錄規范》要求,嚴格產品篩選,規范材料審核,確保材料的規范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三是摸清實情。深入一線,廣泛開展摸底統計,摸清轄區內符合要求的產品和生產經營企業實況,登記造冊,逐步培育發展。四是嚴格跟蹤管理。根據職責劃分,到生產企業開展實地巡查、現場核查、檢查督導、指導服務和跟蹤評價,扎實做好產品年度確認工作。
一是搭建銷售平臺。積極組織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參加各類展會、各項活動,舉辦產銷對接等專場活動,多形式推介,引導采購商洽談對接,讓公眾直接感受產品品質特性,提升消費者認可度。二是搭建宣傳平臺。與媒體開展廣泛合作,建立宣傳平臺,讓媒體深入基層,走進基地、企業、車間開展系列報道,提升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有效擴大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