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靜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
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對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改進農村社會治理、保障農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增加農業再保險供給,擴大農業再保險承保能力。農業再保險具有資本融通、風險分散和技術傳導的基本功能。在農業風險分散方式中農業再保險是最重要的方式,完善的農業再保險制度能夠為農民提供高質量農險服務,提高保障水平和償付能力。本文通過梳理農業再保險文獻研究,在明晰農業再保險的概念、功能和作用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國際農業再保險制度經驗,思考我國農業再保險的發展。
劉建華(2021)進行了規范界定,認為農業再保險又叫分保,是保險公司將農業保險業務向再保險公司或有再保險資格的公司再投保來轉嫁保險責任和風險。錢敏(2020)、楊蕾和范千千(2016)、黃英軍(2010)分別從農業再保險形式、風險分擔、農業保險機制角度對農業再保險基本概念進行總結。國外學者Duncan(2000)通過模型測算農業再保險對農業保險市場的影響,提出農業再保險的必要性。學者們對農業再保險的概念基本達成共識,即農業再保險是保險人在原保險的基礎上,通過簽訂分保合同,將其承保的部分或全部風險責任向其他保險人進行保險的行為,是農業原保險人降低農業風險的一種方式。
劉立新(2022)從宏觀角度分析,認為農業再保險作為農業風險多元化風險分散機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應對農業風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李霓(2022)和劉學杰(2021)從微觀角度分析,認為農業再保險可以使受災農戶得到更多的保障,客觀上提升了受災農戶的收入水平,有助于提高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庹國柱(2021)提出走中國特色的農業再保險道路要進一步拓寬“中國農再”職能、建立農業保險風險分散基金。肖宇谷(2020)通過對比中美農業產量保險中的典型賠付模式,提出在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的基礎上以差額式賠付模式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效果。丁少群和李值(2019)提出農業再保險應結合農業風險分散基金。劉從敏(2016)分析了種植業保險補貼政策對農戶及保險公司行為的影響,認為建立農業再保險制度能夠有效避免巨災風險造成的巨額賠付。J.Herbold(2014)研究地方性農業保險公司分散農業風險問題時對農業再保險的重要作用予以肯定。J.David Cummins等(2009)在認同農業再保險作用的前提下,認為其保障范圍較小。Martin Neil和Andreas Richter(2004)研究發現,農業風險證券化會對農業再保險規模產生影響。KennethA. Froot(2001)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為例,將農業再保險和風險證券化進行比較,認為農業再保險具有成本高、門檻高的特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農業再保險的作用。從保險市場角度看,農業再保險是一國保險市場和國外保險市場連通的重要橋梁,能夠將分散的保險基金連接起來,起到了融通保險資金的作用,提高了保險資金的利用效率,增加了社會福利。同時,農業再保險也提高了農業直保公司的承保能力和償付能力,實現了更高層次風險分散的功能。從政府角度看,農業再保險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國家實現對農業支持的政策目標,是實現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美國農業再保險制度研究。美國聯邦農業再保險體系建立于20世紀80年代,現在已成為美國農業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岑(2019)認為政府在美國農業再保險中處于核心地位,私人保險公司可以向FCIC(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或私人再保險公司進行分保。馬莉(2016)認為美國農業再保險制度之所以能夠成功運行,一方面取決于其精準的內容設計,另一方面與健全的農業再保險法律法規有關。此外,政府的強力扶持和高素質的專家隊伍都為美國農業再保險制度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袁祥州、朱滿德(2015)基于2014年SRA(青年師生赴美社會調研項目),系統介紹了美國農業再保險制度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實施效果。呂曉英、李先德(2014)介紹了美國種植業和畜牧業再保險制度,認為美國農業再保險制度是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的核心。美國農業再保險制度的典型特征是政府主導,政府承擔著農業再保險中的管理職責,并連續出臺大量法律法規細化農業再保險程序。
日本農業再保險制度研究。魏加威、楊汭華(2021)認為日本農業再保環境較為穩定。投保人與再保人相互監督,解決了分出與分入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政府與民間組織聯動再保分散了農業風險,同時各級農業風險基金以“遇災補償,結余積累”的原則運作。政府在大災風險發生時也能提供兜底保障。孟凡盛(2020)分析了由政府與民間組織共同提供的農業再保險三層聯動模式,農業共濟組合是農業保險的直接承保機構,承擔了農業低風險;農業共濟聯合會為農業共濟組合提供再保險服務;以政府為代表的國家農業共濟再保險為農業共濟聯合會提供再保險服務,具體機構為農林水產省農業共濟再保險特別會計處。以此結構形成了與日本農業人口老齡化、土地稀缺等農業生產特征相適應的三級“合作共濟”農業再保險模式。
加拿大農業再保險制度研究。魏騰達、王克、張峭(2022)認為加拿大農業再保險制度的鮮明特點是聯邦政府和省政府通過農業協議分工合作共同推進農業保險工作。錢敏(2020)認為加拿大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再保險基金模式。王克(2019)認為加拿大注重農業保險和其他農業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加拿大農業部負責管理聯邦再保險基金,省級再保險基金由省立農作物保險公司負責,各個省再保險基金提取允許存在差異。加拿大農業再保險制度中緊急預案具有突出特點,當省級再保險基金賬戶出現赤字時,可以向省級一般收入基金借款;當聯邦再保險基金出現賠付能力不足時,可以從國家統一收入基金中獲得資金支持。
印度農業再保險制度研究。根據魏加威、楊汭華(2021)的研究,印度農業再保險主要是合約模式,再保險合約分為成數合約和超賠付率合約。按印度監管要求,所有保險公司必須將每一筆保單的5%分給GIC(印度國有通用保險公司),剩余部分以成數分保的方式分給GIC和國外的再保險公司。直保公司自留部分通過超賠付率合約進行再保險。孟凡盛(2020)認為印度政府通過將風險由低到高逐層分散的方式避免了農業再保險市場的過度波動,維護了國內再保險市場的穩定。高岑(2019)認為印度的農業再保險業務主要是在政策的引導之下,在各類保險計劃以及農業保險試點工作中開展的,政府具有主導作用。由此可見,印度農業再保險制度的特點是分層分擔再保險責任,低風險由直保公司承擔、中風險由再保險市場承擔、高風險由政府承擔。
學者們對美國、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國家的農業再保險制度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并總結了其發展特點,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業再保險的政策導向性。農業再保險在整個大災風險防范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由國家再保險機構運營和管理,能夠有效控制保險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確保農業再保險的供給,有利于農業保險市場的穩定。
第二,建立分層級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面對農業大災,任何單一主體都無法承擔巨大的經濟損失,建立由直接保險、再保險和大災風險基金構成的分層級的風險保障制度是國外典型做法。直接保險承擔常規風險,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承保、定損、理賠、防災防損等一般保險服務。再保險承擔中高風險,為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服務和風險管理。大災風險基金提供高風險保障。不同層級的風險保障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形成較為完善的風險分散機制。
第三,建立國家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通過立法形式明確國家財政對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的支持,分別給予直接保險、再保險、大災風險基金穩定的財政支持。將農業保險視為保障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公共保險制度。
首先,建立完善的農業再保險法律法規,提升農業再保險法律位階。適時出臺農業再保險法律法規,細化農業再保險制度內容,優化頂層設計,增強可操作性。其次,持續加大國家財政支持力度,完善補貼法律制度。對經營農業再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給予必要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進一步穩定農業再保險市場。建立高保障水平的國家農業再保險基金,實現農業風險資本化運作。最后,成立農業保險數據中心。發揮中國農業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農業再保險領域“主渠道”“主力軍”作用,由政府資助成立全國性的農業保險數據中心,形成全國農業風險區劃圖,通過大數據技術提升農業風險防范的精準性,滿足不同農戶的保險需求。此外,還要明確監管主體,保障制度實施,切實形成對農業再保險機構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健全農業再保險監督體系。
首先,完善運營機制、做好農業保險數據基礎性工作。通過完善運營機制、整合數據,規劃農業再保險與大災風險管理協同發展的藍圖,細化分保條件、差別化定價和財政補貼的農業再保險操作。其次,確保農業再保險市場的經營穩定,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構建原保險人、再保險人、政府、基金、行業等多主體利益聯結機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探索國內農業再保險聯合體的方式,設立區域性或全國性的農業大災風險基金,建立緊急預案制度,形成多層級的風險管理機制。最后,加強農業基礎數據庫建設和風險評價、風險費率區劃工作。建立保險、財政、國土、農林、氣象、水利等多部門信息共享機制,將涉農基礎數據和財政補貼、保險賠償數據整合,為風險評估工作打好信息數據基礎。加快完善全國農業風險評估區劃工作,科學厘定農業風險和再保險費率,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一是加強農業保險人才培養。農業保險人才是服務鄉村振興的復合型人才,涉農高校應發揮自身優勢,探索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依托培養農業保險人才的模式。通過增設農業保險學專業課程、和企業聯合構建“學校—企業”雙主體培養模式、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豐富教學內容,推進保險、農經、大數據、畜牧養殖等多學科交叉融合,以解決企業需求、滿足行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為目標培養應用型農業保險人才。二是構建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頭雁”培訓班、企業創新平臺等建立多層次的農業保險人才培養模式,聯通農業保險人才培養地和農業保險人才應用地,形成育人與引才并行、畢業與就業同步,探索從新農人、高校、行業、企業中培育農業保險人才,構建應用型、研究型、復合型農業保險人才梯度培養模式。
完善的農業再保險制度是深入推進農業保險轉型升級的前提,也是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當前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全球第一,亟須構建更為安全、穩健的農業再保險制度。結合我國國情和農情的實際,積極探索適合我國的農業再保險制度,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的農業再保險理論研究,持續發揮農業再保險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