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平
(鄭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發展的基礎在鄉村,難點也在鄉村。準確認識和定位鄉村產業,更好地發揮鄉村產業優勢,對于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產業發展體系,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實現產業優勢互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鄭州市境內主要由平原、丘陵、山區組成,耕地438萬畝,人均耕地僅有0.7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紅薯、西瓜、大蒜等農作物。為做好“三農”工作,實現鄉村振興,鄭州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建設為引領,結合鄭州市區位、技術、物流、人才等優勢,以扶優扶強農業經營主體為切入點,不斷完善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全市鄉村產業保持較好發展態勢。
鄭州市編制了《鄭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3》,配套制定了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科技振興、鄉風文明、組織振興、脫貧攻堅等5個專項三年行動計劃,有的放矢,穩步推進鄉村產業發展。通過有效整合涉農資金,大力發展農業綜合開發、“菜籃子”建設、都市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互聯網+農業”、農產品物流業等,進一步增強了鄭州市農業產業發展后勁。
堅持走綠色、高效發展之路,圍繞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推動都市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是保障“菜籃子”產品供應。以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裝備水平、推廣綠色生產和循環農業為建設目標,實施高標準“菜籃子”生產示范基地,保障“菜籃子”產品供應。二是著力穩定優質農畜產品供應。全面落實發展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市長負責制,出臺《關于加快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鄭州市美麗牧場建設實施方案》,對種豬引進每頭給予1000元的補貼,對符合條件的生豬養殖企業發放貸款貼息金額8993萬元。推行綠色養殖,2020—2021年實施美麗牧場建設項目20個,市財政累計扶持資金5000萬元。三是實施農業產業示范園建設。2015年以來,鄭州市投資10億元在河南省率先建設了180個、總面積15萬畝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其中,2021年新建19個市級、63個縣級現代農業示范園,重點提升完善園內路網、灌排、農業裝備、休閑服務、生態環保五大體系,打造了一批集優質高效生產、高端科技引領、生態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多業態復合都市生態示范項目,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通過實施“菜籃子”工程、現代農業示范園、美麗牧場等農業項目建設,引導、推動各縣(市、區)根據特色資源、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狀況因地制宜發展蔬菜、林果、花卉、中藥材、畜禽、水產等特色產業。2021年,新建高標準“菜籃子”生產示范基地6300畝,播種蔬菜83萬畝,總產198萬噸;全年種植水果29.83萬畝,總產28.95萬噸;全市生豬存欄65.73萬頭,出欄89.77萬頭;全年肉類產量9.51萬噸,禽蛋11.88萬噸,牛奶產量9.33萬噸;發展優質水產品6.7萬畝,產量7.2萬噸。
通過貸款貼息、金融扶持等方式加大融資擔保力度,扶持農業經營主體做大做強。2015年,籌資成立鄭州農業擔保股份有限公司,累計為“三農”和“小微”企業擔保貸款4656戶、54億元,發揮了財政支農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政策導向作用。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共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15家,其中,國家級14家,省級60家,市級14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690家,其中,市級以上示范社179家(國家級21家,省級37家,市級121家);家庭農場893家,其中,縣級以上示范農場71家;種養大戶5636戶。
鄭州市充分發揮大區位、大物流、原材料產地優勢,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理念,把綠色食品業作為全市農產品加工轉型發展的主抓手和突破口,瞄準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斷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確定速凍食品、肉制品、面制品、棗制品、乳制品及飲料制品、果蔬制品六大綠色食品轉型升級重點產業進行培育和提升。截至2021年,全市綠色食品行業龍頭企業有60余家,產量約1000萬噸,銷售收入約500億元,占農產品加工產值的半壁江山。三全、思念、興泰、白象、云鶴5家企業被認定為全國主食加工業示范企業,全市龍頭企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3個,河南省著名商標52個。
堅持把農業產業化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引領,加快促進農產品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轉化。被譽為“紅棗行業第一股”的好想你,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同行業第一;三全、思念產銷量穩居全國速凍食品行業前兩位,市場占有率在50%以上;博大掛面、白象方便面市場占有率分別達8%、18%,在國內同行業均位列前三。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1077億元,同比增長7.1%,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3.85:1。
發揮鄭州航空經濟、國際陸港、鄭歐班列、E貿易及鄭州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的優勢,建設輻射全國的農產品交易和農資集散中心。現在已形成了以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城為主的果蔬大型批發市場、以信基調味品城為主的調味品批發市場、以陳寨花卉為主的花卉交易市場、以中原四季水產物流港為主的水產品交易市場、以萬莊化肥為主的農資交易市場。2021年,全市農產品和農資年交易額2000億元以上,僅萬邦農產品市場的交易量就突破2000萬噸,交易額也突破100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形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重要平臺。
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建設完善集電商知識、政策宣傳、代購代銷、快遞收發、便民服務、金融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電商扶貧中心和站點建設。目前,鄭州市已擁有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2個,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2個,電子商務供銷示范縣1個,共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5個,鄉鎮級服務站38個,村級電商公共服務點1192個,建設益農信息社1604個,基本實現了農村電商體系“全覆蓋”,切實解決了電商扶貧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推動了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直播帶貨”、短視頻等新興互聯網銷售方式蓬勃興起。
縱觀鄭州市鄉村特色產業,集中連片的產業基地較少,大部分為零星分布狀,沒有形成規模和產業體系,不能充分發揮集群優勢;在生產上,專業化、標準化及精細化水平不高;部分產業目前仍處在原料加工的初級階段,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發展模式較單一,造成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市場競爭力有限。近幾年,受疫情、市場競爭激烈等多種因素影響,龍頭企業數量急劇減少。截至2021年年底,鄭州市市級以上龍頭企業數量為215家,較2015年減少近半。
作為河南省的省會,鄭州市在推動區域農業科技高質量創新發展方面有交通、區域、氣候等方面的優勢,但鄭州市的農業科研實力與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在體量規模、人才配備、學科門類、儀器設備、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種質資源保護及技術創新、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交流展示、農業大數據應用、科普教育等方面配套設施缺失,造成鄉村產業科技水平普遍較低,不能支撐鄉村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在鄭州市的實施,鄭州市多措并舉,三產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橫向融合發展的深度不夠。如鄭州市一些鄉村缺少對農民企業家的培訓,致使他們對農業、農村功能多樣性的認知和理解不全面,不知道如何利用農業優勢或者當地獨有的自然資源帶動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深度融合發展,很多地區開展的旅游產業項目缺少特有標識,吃、住、行、玩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致使同業間競爭激烈,創造的利潤低,成為鄉村產業長期發展的制約點。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是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橫跨一二三產業、兼容生產生活生態、融通工農城鄉的新產業新業態。2018年以來,隨著農地非農化和“大棚房”清理整治,鄭州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受到一定沖擊。休閑農業經歷市場需求升級和相關政策調整的雙重影響,出現經營主體數量減少、活力降低、經營范圍收縮現象,特別是近兩年受疫情影響,發展進入低迷時期。
建議用貸款貼息、資金獎補、項目建設、減稅降費等方式,加大對參與鄉村特色產業經營的優質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充分調動經營主體的積極性。通過政策的支持,吸引外資,投入到當地的農業經濟建設中。要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作用,形成影響力,輻射帶動周邊經營實體參與到鄉村產業化經營中。
建議以加快土地流轉、提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水平為突破點,加大補貼力度,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提供土地支持,加快發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競爭力的有機農業、循環農業、設施農業和精品農業等高效種養業,使農民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
一是建議整合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和資源;樹立“圍繞應用做基礎”的科研理念,以重大農業科研項目為依托,優化學科設置,提升科研軟硬件實力,完善科研綜合服務水平;不斷完善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培養服務體系,培養擴大專家團隊,搶占人才高地,用人才促產業發展。二是引導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創新,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科技附加值;支持龍頭企業自建農業科研機構,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堅持把新業態、新模式引入農業。通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拉長產業鏈條,實現不同產業間的良好合作,拓展農業功能,推動農村三產的融合發展。一是大力培育產業強鎮和“一村一品”示范村,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按照“規模種養、就地加工、產銷銜接、品牌發展”的思路,大力培育全鏈條產業集群,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三是通過組建要素優化配置、生產專業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等機制,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鄭州市要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一是形成行業頂層規劃,明確發展定位。農業主管部門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一村一品”的發展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定位、分布區域、產業特色、可利用的土地類型及建設指標、不適宜建設運營的負面清單等關鍵要素,明確“一村一品”的發展定位、產業布局等核心要素,形成鄭州市行業發展的頂層規劃設計。二是鼓勵支持民宿聚集村建設,促進鄉村業態更新。鼓勵村集體、文旅集團、酒店等機構以及個人投資者,利用“一村一品”規劃,以獨資或合資的形式,盤活因鄉村改造而閑置的老房舊屋資源和村集體建設用地,結合當地地理風貌、文化傳承,在保護古建筑、原生態的基礎上,進行特色民宿改造,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形成鄉村休閑旅游特色產業帶。
消費者對品牌品質的認可會給品牌帶來高市場占有率和良好的發展機會。鄭州市培育了鄭州黃河鯉魚、河陰石榴、新鄭大棗等1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但是宣傳力度不夠。雖然“黃河金”“黃河谷”“古柏嘴”等3個黃河鯉魚企業品牌具備了很高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新鄭大棗也打造出了“好想你”名片,但還有不少品牌沒能成功挖掘出產品的核心價值、核心競爭力,市場知名度不高。在初步打造品牌后,要利用現代化的宣傳手段大力宣傳,擴大品牌的影響力。如通過快手、抖音等現代社交平臺和推廣軟件,開設直播通道,讓更多的客戶了解、認知本土品牌,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