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萍 徐紅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從不同層面對推動落實提出具體要求。而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構成部分,各地都應當充分調動鄉村各類可利用的文化資源,使之更好地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紅色文化集中體現為革命理想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集體主義精神內核,并蘊含著堅定理想信念,增進政治認同,提升文化自信,助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當代價值[1],其作為振興鄉村重要抓手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蘇區鎮紅色文化不僅是蘇區革命先輩在革命實踐中錘煉成鋼的一種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更是整個粵東地區紅色文化的縮影與寫照。因而本文選擇蘇區鎮進行實地調研,作為鄉村振興視域下粵東紅色文化發展研究的一個典型例子,希望借助蘇區鎮的調研情況,結合粵東紅色文化的發展特點,找出共性,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促進粵東紅色文化進一步發展。
廣東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對省內紅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力度。2017年起,先后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紅色軍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意見》《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行動實施方案》《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等系列重要文件。2018年,廣東省財政設立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專項資金用于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建設,全省統籌各項相關資金用于紅色革命文物管理提升和紅色文化傳播、紅色教育基地打造等。
蘇區鎮作為粵東地區典型的革命老區,積極發揮其紅色資源的優勢,打造紅色主體教育基地。近年來,紫金縣委、縣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強我縣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實施意見》,不斷加強對革命老區蘇區鎮的建設。蘇區鎮內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紅屋等19個紅色革命遺址群均被列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9年12月,蘇區鎮被廣東省委組織部命名為第二批廣東省黨員教育基地,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鄉村振興為粵東紅色文化提供了良好發展機遇,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粵東紅色文化得到了一定的挖掘和保護,紅色文化資源得到初步開發,但是紅色文化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
蘇區鎮作為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但其山區地理位置對于經濟發展較為不利。隨著國家對紅色文化越來越重視,且紅色旅游發展成為趨勢,蘇區鎮紅色文化就成為其發展的優勢資源。此次針對蘇區鎮的調研,調查了100位居民對蘇區鎮紅色文化發展的看法,其中對蘇區鎮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程度持消極看法的占比55%,持中立看法的占比31%,僅有14%的居民持肯定態度。在實地調研發現,蘇區鎮雖然擁有較多的紅色文化資源,但是該地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程度較低,沒有合理將紅色文化資源與其他產業進行結合。蘇區鎮雖然將紅色文化資源視為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但是沒有完全發揮出當地紅色文化的優勢,對發展紅色旅游業缺乏總體設計,且線上線下配合不夠密切,未能收到聯動效果。蘇區服務行業參與經營紅色旅游缺乏主動性,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配套設施滯后,缺乏紅色理念的設計和服務項目,在游程、吃住以及其他細節上缺乏體驗性、參與性、差異性和吸引力[2],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旅游市場的需求。
根據對蘇區鎮居民的訪問,發現大多數居民對當地的紅色文化了解甚少,被調查的人員中,對當地紅色文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數超過了一半。通過問卷和線下訪談得知,當地居民主要通過政府標語宣傳和自行前往參觀舊址等方式了解蘇區紅色文化,但是對當地紅色文化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淺層的概述簡介,沒有具體深入了解,并且對自發前往學習感悟蘇區精神的活動缺乏主動性。可見,當地居民對蘇區紅色文化還是缺乏一定的文化傳承意識,對它的精神內涵一知半解,對紅色文化宣傳工作和保護工作參與度低,責任感不足。除此以外,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需要專業化的研發宣傳隊伍,而蘇區鎮大多數從業人員學歷較低,紅色文化建設主體質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蘇區紅色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
針對粵東紅色文化發展出現的諸多問題,參考借鑒國內外鄉村發展典范的經驗,提供以下幾種鄉村紅色文化發展路徑選擇。
1.打造紅色文化品牌
通過合理利用特色資源,打造獨特的紅色文化品牌,可以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健全宣傳體系,利用現代先進的媒介,如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抖音、快手、微博等,全方位對鄉村紅色文化進行宣傳,發起“紅色鄉村打卡”“紅色鄉村知識挑戰”等活動,結合當下熱點和潮流元素,增加關注點,擴大人流量[3]。同時可以以紅色為基礎,將教育與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交融,定期組織當地學生參觀紅色舊址,學習紅色文化,感悟紅色精神,豐富新一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幫助其完善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意義。此外,可以融合蘇區鎮民俗特色,形成“多味”發展。
2.形成多元產業聯動
鄉村以紅色文化為基礎,將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創造“三產聯合”的力量,助力鄉村產業升級發展,實現鄉村振興。例如,將第一產業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隨后將產品進行特色宣傳與包裝,成為第三產業的發展要素之一。此外,應開拓創新思維,打造可體驗性強的紅色產業體系,促進當地民宿、餐飲等行業發展,形成集聚效應。通過民宿開設“紅色文化”主題房間,餐飲推出“紅軍套餐”等方式,將紅色元素更好地走入生活、融入生活,給來訪者帶來全新的紅色文化嵌入式體驗,增加互動感與參與感。
1.加強群眾精神層面建設
人民群眾是一切工作的中堅力量,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各村(社區)的文化宣傳欄設立紅色革命故事專欄進行文化宣傳,開展群眾性文娛活動,如搭建戲臺、開設講座,免費為群眾演繹紅軍故事、講解革命歷史等,將紅色文化融入社區生活,從而加強人民群眾的精神引領,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鼓勵鄉村居民自主挖掘紅色革命故事,向大眾征集紅色革命故事,舉辦紅色革命故事演講大賽,幫扶身邊參與革命斗爭的老兵,協助他們形成較為詳細的個人革命記錄史,從而完善和豐富蘇區紅色文化檔案。
2.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鄉村黨員干部們首先要從自身出發,在準確領悟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上,加強對當地紅色文化精神的學習,增強對紅色文化的理解;當地的黨組織,更要積極利用紅色文化開展黨建活動,不斷學習,豐富思想。黨組織中的每位黨員,要以自身為一個起點,點與點連成線,編織成網,輻射帶動周圍群眾。在此基礎上,有選擇性地利用紅色資源,充分激發鄉村群眾傳承紅色文化的主動性和振興家鄉的積極性,也就是文件鑄魂激發鄉村內生動力。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形成區域人員全覆蓋,促進蘇區紅色文化傳承,提高蘇區紅色文化傳承的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