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亞楠,申青冉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藝術創新四個字中最重要的就是“創新”二字,當創新和藝術結合在一起時,最重要的就是這種“新”不僅要符合當代人的審美,也要符合大部分人群的人文素養。只有將想要傳遞的內容和思想以一種更貼近大眾生活的形式表達出來,才能真正做到藝術為人民服務[1]。中原文化是黃河文化的基本支撐和集中體現,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2]。因此,傳播中原傳統文化、黃河文化不僅對提升河南文化、中原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對夯實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凝聚中國夢的精神力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傳統文化中的“美”用新的藝術形式和手段表達出來時,藝術創新帶來的傳播效果和傳統文化內容便會得到更多觀眾的認可和喜歡。
2021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平臺發表了一篇《光明日報》的文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章中寫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擺在突出位置,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文章中還寫道:“堅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文章中點名表揚了高揚中國精神、反映時代氣象、體現中華審美風范的優秀作品,其中就包含了2021年河南衛視的 “出圈節目”——《唐宮夜宴》和《洛神水賦(祈)》。而這兩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就是在傳統文化、傳統節日與現代人的生活、審美契合點之上,用藝術創新賦予了中原傳統文化新的表達方式,使觀眾在節目中領略到了中原傳統文化之美;在全國觀眾面前點亮了河南文化、中原文化的名片,提升了中原文化的認同感和感召力。
1.1.1 讓文物“活起來”
“唐宮小姐姐”原型為河南省博物院主展館內的一組彈著樂器的唐俑。這一組唐俑彰顯了唐朝音樂文化的繁榮。《唐宮夜宴》的最大成功就是用藝術創新的手段,將這一組躺在博物院里冷冰冰的“文物”幻化成有血有肉、和現代年輕人的性情相通的一群真實形象。節目中舞蹈演員俏皮的表情、可愛的肢體動作,讓觀眾們,尤其是年輕觀眾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自己小姐妹在一起嬉戲打鬧、惡作劇、日常“互懟”;在水邊照鏡子梳妝打扮的場景,像極了現在年輕人“逢反光必照鏡子”的舉動;聽到宮廷音樂響起時非常專業地進行演奏,和年輕人工作時的一本正經一模一樣。也正是因為這些行為動作以及性情上的相同點,讓觀眾們感受到了“古人”的性情,也將此時的我們帶入到了節目中的 “唐宮小姐姐”身上,讓觀眾和節目之間產生了共鳴。這個藝術創新是創作者理念的創新,將傳統的古典舞形式結合了新時代的氣象,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情感,使他們對這個節目產生了極大興趣,也為進一步挖掘節目中的傳統文化知識和探究更深層次的傳統文化精髓做了鋪墊。
1.1.2 年輕化的節目細節
筆者在學校所教授的課程為《音樂鑒賞》,課上在帶領大家欣賞這部作品時,問了同學們一個問題:你在這個節目中看到了什么傳統文化? 在同學們的反饋中,發現大家最想了解的內容有“唐宮小姐姐”的妝容、發型、服飾等。作為節目制作者,當觀眾有了對節目內容更深一層的了解欲望時,這個節目就成功了。《唐宮夜宴》找到了傳統文化和現代人們生活的交叉點和連接點,在引起觀眾共情之后,將中原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了節目中。這不僅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潛移默化地將傳統文化融入了國民的教育中。
舞蹈演員身上色彩艷麗、飄逸的服飾是唐代的齊胸襦裙,服裝顏色的搭配使用的是“唐三彩”中最主要的黃、綠、白三色。齊胸襦裙的形制不僅顯示了唐朝女性超高的審美眼光,比如:腰線靠上不僅使下半身視覺效果拉長,也能為以胖為美的唐代女性提供比較舒適的穿著體驗,更能體現出胡人文化在當時對唐朝文化的影響,即男女平等,沒有男女尊卑之分。再加上唐朝經濟文化大繁榮,女性自信、開放,也形成了唐朝女性服飾胸部以上留白較多的特點。
舞蹈演員高高的發髻也體現出了初唐時期高發髻的流行。初唐時期,女性的發髻以高為美,這也是在很多古書、壁畫當中可以看到的景象。
舞蹈演員側臉鮮艷的一道“斜紅妝”、眉心的“花鈿”,都引起了觀眾朋友的極大興趣。登上了各網絡平臺上的熱門話題,有關唐妝妝容特點的解析,甚至還引起了一陣仿妝熱潮。這種由一個節目帶起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的情景,不僅說明了現代人們對繁榮的唐文化的喜愛和認同,也說明了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骨子里的熱愛以及我們身上與生俱來的傳統文化印記。
1.1.3 真實的科技感
除了節目中舞蹈演員的妝容、服飾等帶來的“傳統文化熱”以外,節目中的背景也引起了觀眾朋友們的贊嘆。“唐朝樂師們穿梭在古代的千里江山、臺亭樓閣和“蓮鶴方壺”、“婦好鸮尊”、“賈湖骨笛”等國寶文物中。將‘穿越’這一現代性敘事情節編織進古代的宮廷背景中,用一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展現了我國文化藝術遺產的古風韻致。”[3]而這正是虛擬場景與現實舞臺的結合。首先,通過5G+AR 技術,讓整個舞臺既真實,又科技感十足;其次,科技感的舞臺結合著傳統文化的內容,讓舞蹈演員穿梭在“真實”的博物館中,有著博物館奇妙夜的既視感。這種新科技加上新理念、新形式及新創意,讓傳統文化真正地走進了現代觀眾的心里,真正地“活起來”[4]。
1.1.4 不刻意的中原文化輸入
《唐宮夜宴》通過科技手段,將“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 等國寶展現給觀眾,其中不乏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但這些文物并沒有以一種主角的形式出現在節目中,反而以一種“配角”的形式出現在屏幕上。這種不刻意的展示,反而出現了超乎尋常的輸出和傳播效果。表明在當今時代,中華文化的魅力只要以一種合適的方式進行展示和傳播,依然能帶來強大的文化力量。
例如:節目背景中出現的蓮鶴方壺展現了春秋時期超高鑄銅技術,在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可見其重要性。蓮鶴方壺是河南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于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春秋鄭國國君大墓;作為河南省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的商代婦好鸮尊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其造型生動有趣,構思巧妙,利用鸮下垂的尾部與兩足構成堅固的三點支撐,成了青銅器中的精品。其出土時為一對,現在分別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河南省博物院。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出自曹植的《洛神賦》,八個字形象地表達了洛神的美。而這八個字在2021年更多地被用在了河南衛視端午奇妙游中的《洛神水賦(祈)》這個節目中。節目用不到兩分鐘的水下視角,為人們呈現了存在于想象中的女神——洛神,其高超的審美視角和畫面甚至跨越了國界,收獲了全世界網友的點贊和喜愛。外國網友紛紛表示“令人震驚”“美的難以忘懷”。
據對節目團隊的采訪得知,此視頻雖然只有不到兩分鐘的時間,但整個拍攝卻長達26 小時。因為長時間在水中受到水的壓迫,包括演員在內的工作人員全部眼睛布滿血絲,其中最嚴重的出現了耳朵出血的癥狀。一分多鐘的視頻在后期通過燈、光、影的運用,剪輯的精細加工,配合水下的高清攝影,最終呈現出這么一部美輪美奐的作品。作品的創作者用創新的理念結合先進的科技手段,在熟知的神話人物與觀眾之間建立起了橋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洛神”的幻想。
這部作品能得到世界網友的贊譽,說明創作者用新的藝術創作形式和理念,打通了一條符合國內外網友審美的藝術途徑。這個途徑具有世界人民公認的審美標準,用這種審美標準打造出的新的視覺奇觀,直接將節目內容深入所有人的內心。這種視覺沖突帶來的美感激發起更多的想象,讓人們在感嘆美的同時,產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
《洛神水賦(祈)》 這部令世人驚嘆中國美的作品,并沒有用傳統的表演模式,而是用了一種藝術創新的演出形式——水下表演,結合高科技手段,為觀眾帶來了視覺盛宴。節目并沒有過多地附加文化氣息,卻用世人都認可的美的標準為大家展示了中原文化,展示了中國形象。所以,在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加入新的元素,用藝術創新展現我們中原文化,有助于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向世人展現我們五千年的優秀歷史和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河南衛視從2021年春晚、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到河南衛視清明奇妙游,再到端午奇妙游,這四檔節目的平均得分為9.9 分。可以說這四檔節目四次播出,四次“出圈”,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必然。這四檔節目以一種藝術創新的形式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和以往的以氣氛為重的節目相比,這些節目立足文化本身的精髓,運用現代最新的科學技術,結合創新意識,打造出了令人民群眾滿意的作品。
作為河南人,藝術創新聚焦華夏文明,發揚黃河文化,打造出彩河南,將中原文化傳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是我們所有河南人的希望[5]。從2021年河南衛視“出圈”節目來看,只要節目能與人民群眾產生共鳴,碰撞出心靈的火花,并且將傳統文化以一種合理的手段和方式展示出來,就能產生很好的傳播效果。
年輕化的藝術手段是一種藝術創新形式,從文中分析的幾例用藝術創新展現中原文化的優秀案例來看,運用藝術創新形式的年輕化特點創作出的作品,更容易被觀眾接受和喜愛。比如《唐宮夜宴》中的反古典舞形式,賦予舞者各種形態,穿梭在古畫、古文物之間,飽滿的性格色彩,打破了人們對中國古典舞的認識,詼諧輕松,深受年輕觀眾的喜愛;抑或是將古人、古物擬人化,不僅接地氣,也通過與現代人相近的性格色彩,拉近“新”與“古”的距離。
現如今,網絡傳播是所有傳播途徑中最快的一種形式。眾多的網絡平臺已經滲透到了人民大眾的生活中,比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各種軟件平臺。將中原文化的內容以視頻的形式發布,并配上正確價值觀的引導、精美的視覺效果,以及幽默有趣又吸引人眼球的話題,能夠快速吸引大眾視線。例如曾上過微博熱搜的話題——“蘇妲己是河南人”,就利用話題度很高的古人為宣傳點,激起大眾的興趣和好奇心,進而更深一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容,把中原文化輸出給群眾。
可以通過邀請優秀模范代表來錄制與中原文化相關的節目,以此宣傳河南文化。與以往不同的是,要減少流量明星的使用,可以更多地選擇真正能給人們帶來心靈震撼和力量的模范優秀代表。2021年河南春晚中《白衣執甲》就是很好的例子,節目本質是一個豫劇聯唱節目,但由于戲曲節目通常并不太受年輕觀眾喜愛,這就不利于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播。抗疫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參與其中的一場戰役,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白衣執甲》節目邀請了人民群眾熟悉的抗疫戰士們與豫劇表演藝術家們一起表演,唱著經典的豫劇片段,感受著豫劇選段與抗疫故事的相通,使很多年輕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豫劇中的魅力和力量,這種形式上的創新使人民大眾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更深了一層。
河南衛視奇妙游系列火爆了整個網絡,成了2021年河南衛視的招牌系列節目,也成為河南中原文化輸出的經典節目。相比大家熟知的《梨園春》和《武林風》節目,奇妙游系列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藝術創新。藝術創新即加入新的科技手段,并結合創新理念,讓節目相比之下顯得更接地氣,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更容易和觀眾之間產生共情。再加上播出途徑以網絡為主,在這個網絡文化快速傳播的時代,讓節目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到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提到河南衛視奇妙游系列,就會使人民群眾想到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蘊,進而使得他們對河南文化、中原文化產生很好的認同感。因此,潛移默化地提升人民群眾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感和影響力是打造中原文化品牌的關鍵點。中原深厚的傳統文化底子是打造中原文化品牌的根本。優秀的中原文化品牌也必將給河南人帶來更多的自信和力量,提升其自豪感[6]。
隨著河南傳播中原文化節目的播出,我們也看到了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強大。《唐宮夜宴》節目播出后,僅一星期內,河南博物院的游客人數就達到了5 萬人次,日均達到8 000 人次。除此之外,隋唐城遺址、殷墟、洛陽博物館等文化旅游景點,游客數量也大幅度提升。不僅如此,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 上線半個月銷量將近兩萬份。“唐宮小姐姐”的形象深入人心,河南博物院也被廣大網友催促推出相關文創產品。而河南博物院采取的行動則是面向廣大網友開展唐宮夜宴手繪大賽,讓廣大網友再次參與進來,從而選出大家最喜愛的形象,再由河南博物院進行打造,出盲盒,通過這種形式讓大家感受中原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見,可以更多地開展全民參與的中原文化藝術作品創作,以充分調動社會民眾主動投身“中原文化”宣傳工作的積極性。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和源頭。作為黃河兒女,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用既有個性又有共性,既有歷史底蘊又有時代特點的藝術形式來展現中原文化,更好地傳播中原文化,提升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鄭州的文化傳播力、影響力和滲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