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甌海區民政局 湯小铓,姚園園
村社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核心,是抓好基層治理的關鍵,也是堵點和難點,當前村社治理主要存在五大突出問題:一是基層減負出現新情況。一些部門要求村社干部安裝使用的各種APP、公眾號、小程序達10多個,影響了工作效率。二是村社智治滯后。村社仍存在忙于做紙質臺賬的現象。三是社區治理有盲點。存在對小區多頭管理、業委會無人管理、物業服務缺乏剛性評價等問題,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難協調,且對物業和業委會監督管理的制度機制不夠完善。四是傳統村務公開群眾關注度低。公開范圍受限,透明度不高,無法真正實現群眾深度參與基層村社治理,五是村社量大面廣,涉村社事務部門多,力量難協同。
我們始終以問題為牽引,把解決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運用數字化的理念和方法手段,按照系統分析V字型的模型,以保障村社規范健康運行事項為切口,圍繞完善黨建引領,實現多元治理主體對村社治理事務的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合理分工和協調推進,不斷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緊盯基層減負“頑疾”,通過橫向整合和縱向分級,搞好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實現村社治理“一盤棋”;突出清廉村居建設,建立數字監督模型,源頭防控微腐敗,密切干群關系,提升群眾滿意度;按照“先有工作,后才監管”的思路,建立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的三方協調機制,分解業委會和物業公司管理事項的最小顆粒度,解決監管難的問題,從而構建建設集約化、應用平臺化、資源社會化的“云上村社”智慧社區信息系統。
為打破村社治理固有條線分割,緊緊圍繞基層治理和民生服務需求整合橫縱各部門資源,以“云上村社” 信息系統平臺為依托,抓好兩項服務,創新三大場景落地,構建形成數據驅動、智慧先行、開放可拓展的“123”智慧社區建設總體架構。
“1”建設一個智慧信息平臺。加強數據平臺整合,打破相關職能部門條塊分割局面,推行村社無紙化辦公和上報數據“最多錄一次”改革,將基層治理中所有涉村社事務、服務等內容納入一個系統,建立村社治理信息庫數據倉,實現數據信息高效協同。
“2”抓好兩項服務。積極加大對智慧社區治理基礎設施的開發應用力度,抓好社區智慧治理和提升社區服務水平。
“3”打造三大服務場景。即打造鄰里服務場景、智慧養老場景和社區治理場景。
曾瑞華書記牽頭先后3次研究省級智慧社區創建工作。并專門成立由區委組織部牽頭,區民政局、區住建局、區農業農村局、區大數據信息中心等相關職能部門為成員的“智慧社區創建”工作專班,協調解決“智慧社區”建設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形成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專班工作組成立后,多次召開數字化改革會議,確定智慧社區建設的工作目標、任務、步驟等內容。兩個試點都成立了以村社書記為組長的智慧村社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對智慧社區創建進行統籌協調。新橋社區智慧社區創建工作專班由社區書記為組長,社區、物業、商戶、數據建設公司等為成員;五社村則由村書記為組長,各委員為成員組成。專班領導小組動員廣大社會力量參與,確定建設目標和當前主要任務,分級分配任務,嚴抓落實,整體推進。
今年9月,我們專門組織創建工作專班人員、試點街道領導、村社干部和相關業務科室負責人專程赴杭州市拱墅區、衢州市龍游縣實地學習考察,深入學習兩地在智慧社區創建機制和技術層面的先進經驗做法,對標對表找差距,啟迪思維,通過學習借鑒兄弟單位智慧社區治理先進理念和完善制度機制,為我區智慧社區創建工作推進進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確了重點。進一步強化了智慧社區建設中堅持的“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思想,突出核心平臺的實用性和便捷性,探索“線上協商”,方便群眾參政議政;立足基層減負,通過無紙化臺賬等減輕基層負擔。
(1)實現智慧養老平臺的融合。前期,我區以信息共享交換和數據采集服務為支撐,建成一個區級“智慧養老”指揮室,打造了一個開放、可運營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和一張養老服務機構布點網絡,形成了“一個平臺一張網”的“1+1”養老模式,目前該平臺已接入智慧村社系統;(2)突出甌海特色。形成了一份完整的甌海區“云上村社”智慧社區信息系統需求,明確了具有甌海特色的功能應用,如:實現“最多報一次”、無紙化臺賬管理、補助走訪對象管理、民情走訪、慈善活動管理等。(3)試點社區場地建設初見成效。結合未來社區,完成新橋社區居民會客廳、社區智慧展廳、城市書房、幸福學堂、黨群服務中心、社區醫療中心等場地建設,馨福甌坊養老中心裝修進入收尾階段。
一是新橋社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基于實際新橋社區利用未來社區建設的契機,以優先打造望湖錦苑、西江月兩個成熟型小區為重點,以點帶面,推進智慧社區全域鋪開。如改造西江月的配套用房,通過“甌悅學堂”“悅書房”“共享社 幸福里”等多層次社區服務、多功能的共享空間,為居民提供更加精確、精準、精細的一站式社區服務,并通過“三位一體”智慧物業體系和5G安防項目,全方位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利用百姓健身房和智慧健康慢性綠環,提高運動的便利性。通過設置社區智慧衛生E站、建立居民健康電子檔案、創建日間照料中等措施,實現三醫聯動,居家養老和醫療服務無縫對接。二是五社村由于是農村社區推進上進度相對緩慢。目前五社村經專業團隊設計,制作好村辦公樓規劃圖,內設會客廳、數字智慧大廳、便民服務中心、僑史館、老中青少公共活動中心、文明實踐站、保健室、退役軍人服務站等,將于2022年完成建設。其中,引進智慧社區駕駛艙等設施設備,引入智慧社區系統,可隨時發布村內動態、查看群眾反饋問題、公開村內三務內容、及時通知活動信息等,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做到村內事務發布及時、受理便捷、處理迅速、服務高效,打造數字化治理社區。
“云上村社”信息系統平臺以智慧社區建設為切口,數據共享式整合為主、兼并式整合為輔,將村社內所有事務管理和服務納入一個融合平臺,建設數據駕駛艙、數據交換管理、健康運行研判、黨務、村務、財務等11個“云上村社”應用子系統,構建村社智治協同、關鍵指標、分析研判、智慧監督考核、數據歸集再利用五大體系。同時針對各類功能場景進行個性化定制,在“云上村社”智慧社區信息系統的應用市場中主要實現以下功能場景。
(1)實現“最多報一次”。對村社上報的表格表單進行歸并梳理,形成固定表項。并依據部門需求建立若干定期報表,實現各類報表的設計、數據采集和表單自動填報。在村社層級打通跨部門數據共享,減輕基層負擔。(2)實現無紙化臺賬管理。在基于“最多報一次”的架構上進一步深化,依照村社考核項目建立數字臺賬,實現臺賬的添加、自動歸集和管理。村社干部將各村的會議活動、財務報告、歷任村委會成員信息、民主協商結果等信息錄入系統后自動歸檔,形成電子化臺賬,保證各村事務有據可查,有效解決村社考核不看實際看臺賬問題。(3)實現補助走訪對象管理。打通“浙里救”數據,整合民政、住建、殘聯的有關補助對象,建立特殊群體對象標簽化管理名單,形成特殊群體對象檔案庫;為特殊群體對象實現標簽分類。(4)實現民情走訪管理。基于特殊群體對象檔案庫開展日常性走訪和派單式走訪,對鎮街和村社干部走訪軌跡進行采集分析,實現一鍵打卡、走訪信息上報功能;實現自動派單功能;對定期未開展走訪以及走訪對象新增、失管、新亡等情況實現自動預警。(5)實現慈善組織管理。以“智慧村社”平臺的組織架構為基礎,實現對各層級組織參與慈善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基本信息的管理。(6)實現慈善服務內容登記。慈善服務內容包含服務時間和捐贈金額。慈善服務時間是指個人實際提供慈善服務的時間,以小時為計量單位;慈善捐贈數額以企業、組織和個人在“智慧村社”平臺上提交的捐贈發票記載的金額累計。實現每次慈善活動各慈善組織提供的服務時間和捐贈金額的內容登記功能。(7)實現慈善活動指數。依托“智慧村社”打造智慧化、規范化的慈善活動指數平臺,推進慈善活動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以平臺中記錄的捐贈數額和慈善服務時間為依據,對參與慈善活動和慈善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等對象按一定規則進行匯總分析,從而形成慈善服務指數和慈善捐贈指數。廣泛動員和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慈善活動,推進慈善活動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充分發揮慈善事業作為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助力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和基本社會服務。(8)實現小區測評。基于“智慧村社”的基層組織結構,村(居)民通過不動產信息認證,對不動產所在小區的物業服務和業委會工作進行滿意度測評。物業服務滿意度根據業主、小區黨組織、街道和社區的測評實現綜合評分;業委會工作滿意度根據業主、物業企業、街道和社區的測評實現綜合評分。(9)實現坐值班考勤管理。實行村干部坐值班制度。各村社可針對實際情況設置打卡人員范圍、打卡點、打卡規則等內容,通過移動設備的智能定位,實現村社干部每日的坐值班考勤打卡,并實現打卡情況的綜合查詢和統計。(10)實現五議兩公開管理。按根據五議兩公開的基本過程,按黨組織建議、黨組織提議、村(居)務聯席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居)民代表大會決議、決議內容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的步驟實現對各種事務上會的過程管理、過程資料管理以及備案歸檔。(11)實現任務管理。以任務發、辦件流轉功能,形成區、鎮街發布任務指令,各村社領辦并上傳任務結果,線上核銷任務,自上而下的閉環機制。設置“5+Ⅹ”任務清單,在區平臺內置“五清任務”,從鎮街到村社對點對人及時提醒,督促按時完成銷號,簡化任務發布和辦件流轉流程,提高村社運轉效率。(12)實現在線學習管理。為了提高廣大基層村社黨員干部的業務能力,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規、黨務知識等,在平臺定期更新上傳相關學習資料,各村社需定期定量完成學習任務,并通過在線測試檢驗學習成效,建立基層村社規范化、流程化、常態化的學習機制。(13)實現基層村社一村一碼。為基層村社生成專有二維碼,使用浙里辦掃碼二維碼,實現已認證的村(居)民快速進入各自村社,展示村社信息公開內容;尚未認證的村(居)民則快捷注冊。(14)實現綜合查詢管理。結合應用市場綜合管理子系統中所有功能模塊的數據,為上級單位提供查詢統計服務。主要包括查報表、查臺賬、查考勤、查活動、查會議、查議事、查投票等。上級單位可使用這些查詢功能,迅速查得其轄區范圍內下級組織發布的各類信息,所見即所得。(15)實現智治指數。智治指數是一種數字化考核機制,通過一定的積分規則與平臺中其他功能的使用情況相結合,按周、月、季、年智能核算,對村社干部履職及村社整體工作情況進行賦分排名,作為年終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同時,引入村居民評價體系,以群眾口碑驗好壞、評優劣。通過完善村社治理指數,在線獲取群眾滿意度評價,作為考核考績重要參考。
從系統平臺建設的現狀看,我們還有一些障礙需要克服。從管理層級來看,系統平臺縱向上涉及省、市、區、鎮街、社區物業和居民,橫向上需整合政法、組織、宣傳、行政執法、公安、社保、婦聯、殘聯等部門,各層級、各職能部門之間系統建設標準不統一,導致眾多系統整合難度大。此外,由于公安、政法委等單位涉及保密因素,數據共享難實現。
項目建設總體時間落后,資金短缺,政府投入資金力度還不夠。同時,人才隊伍不足,多層次、多形式、多途徑的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建立,技術力量不足,人才支撐匱乏。像智慧社區服務人員需要較強的信息化等專業知識,目前社區工作人員還不能完全滿足要求,尚待優化。
打造一個智能信息平臺,除實現無紙化臺賬、小區測評等常規動作外,在甌海平臺上新增補助走訪對象管理、民情走訪、慈善活動管理、慈善星級評定、共富通等功能,探索建立具有甌海特色的智慧社區信息系統平臺。
在新橋社區完成各大場景建設,上線區、街道、社區三級數字駕駛艙。通過“鄰里幫”,實現社工、社會組織針對群眾的鄰里服務,通過慈善活動指數和星級評定實現服務換服務,服務換禮遇。以數字技術,推進鄰里服務場景建設。通過“你說我做”,對接四個平臺,實現“線上溝通、線下解決”的雙軌運行模式;引導村(居)民通過不動產認證,對小區物業服務和業委會工作進行滿意度測評,實現“平臺+管理”物業模式;通過開展“碼上協商”“五議兩公開”管理等實現多元治理主體共同參與、合作協商。通過平臺發布服務需求,形成社區微需求資源信息庫。通過系統對服務進行全程跟蹤,實現“發布、派單、處理、核查、評價”閉環管理,逐步實現社區治理場景。
第一年建好平臺,第二年全面推廣。加強對村社干部平臺的使用培訓,同時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加強宣傳,提煉試點建設成果,形成自查評估報告,完成試點成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