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紅
(平邑縣精神病醫院精神科,山東臨沂 273300)
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的慢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感知覺、情感及行為異常,一旦患病,可對其及家庭生活帶來較大不良影響[1]。若未能及時給予有效治療,伴隨病情進展還可造成精神衰退、精神殘疾等并發癥,導致治療難度增加、預后結局變差,因此早期有效治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精神分裂藥物是臨床有效治療的基礎,能夠顯著減輕癥狀、控制病情進展,目前利培酮是臨床上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一線藥物,可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但臨床實踐發現,單一用藥存在局限且療效不佳,因此需聯合其他藥物提高治療效果、更好地改善疾病癥狀[3]。本研究旨在探討利培酮、丙戊酸鈉聯合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效果及對患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膠質源性神經營養因子(GDNF)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平邑縣精神病醫院收治7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回顧性分析。按照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9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7.39±10.41)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53±1.62)年。研究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7.44±10.52)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6.01±1.5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試驗經平邑縣精神病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精神分裂癥現代診療》[4]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并經臨床確診;②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對利培酮、丙戊酸鈉存在過敏史、禁忌證者;②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利培酮治療。初始單次取1 mg利培酮(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160,規格:1 mg/片)讓患者服用,2次/d;治療7 d后,將單天劑量調整為4 mg。給予研究組利培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利培酮與對照組用法用量一致。初始單次取0.2 g丙戊酸鈉(湖南省湘中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873,規格:0.1 g/片)讓患者服用,2次/d;治療1周后,調整藥物劑量為0.8 g/d,共治療3個月。
為保證治療效果,兩組于治療期間配合下述護理措施: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包括病因、癥狀、治療及預防措施等。按照醫囑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并注意監測藥物不良反應。為患者準備干凈、整潔的病房環境;同時予以基礎心理疏導、飲食指導等,適當減少食用谷類等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當病情達到穩定狀態,指導患者每天進行適度運動鍛煉,如散步、打太極等,減輕壓力。叮囑患者保持按時休息,避免熬夜,幫助養成良好作息、生活習慣。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分析治療效果。應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5]評估治療效果,顯效:BPRS評分降低量多于75%;有效:BPRS評分降低量在50%~74%之間;無效:BPRS評分降低量少于50%。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觀察分析攻擊行為。分別于治療1個月、2個月和3個月時,用外顯攻擊行為量表(MOAS)[6]評估攻擊行為,計分方法為4級評分,評分越高,則表示攻擊行為嚴重。③觀察分析癥狀評分。于治療前、治療后,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7]評價以下指標,包括陽性癥狀、陰性癥狀、一般病理癥狀及總分4個維度,評分越低,則說明疾病癥狀改善好。④觀察分析神經營養因子。于治療前、治療后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500 r/min的轉速(離心15 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北京九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型號:V2.0.),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及配套試劑測定BDNF、GDNF水平。⑤觀察分析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不良反應:惡心、嗜睡、頭暈及口干。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97.44%)高于對照組(82.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攻擊行為比較 治療1、2、3個月兩組患者MOAS評分呈現逐漸降低趨勢,且各時間點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攻擊行為(MOAS評分)比較(分,±s )

表2 兩組患者攻擊行為(MOAS評分)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1個月比較,#P<0.05;與治療2個月比較,△P<0.05。MOAS:外顯攻擊行為量表。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個月 治療2個月 治療3個月研究組 39 51.05±10.82 35.69±4.24* 24.33±4.11*# 20.51±2.39*#△對照組 39 51.36±10.41 42.32±6.01* 30.29±5.37*# 24.28±3.14*#△t值 0.129 5.629 5.504 4.55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維度PANSS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分,±s )

表3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ANSS: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
組別 例數 陽性癥狀 陰性癥狀 一般病理癥狀 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9 20.12±2.77 14.48±1.35*23.56±2.83 15.12±1.16*34.98±2.33 22.95±2.17*78.84±4.01 54.96±2.77*對照組 39 20.83±2.85 16.39±1.67*23.85±2.92 17.35±1.55*34.53±2.78 25.36±2.43*78.12±4.64 58.15±3.58*t值 1.116 5.555 0.445 4.623 0.775 4.620 0.733 4.40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神經營養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BDNF、GDNF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神經營養因子水平比較(ng/mL,±s )

表4 兩組患者神經營養因子水平比較(ng/mL,±s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GDNF:膠質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組別 例數 BDNF GDN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9 9.45±3.19 14.55±5.32* 424.58±117.19 567.81±162.12*對照組 39 9.32±3.28 11.21±4.29* 425.61±115.47 489.72±148.04*t值 0.177 3.052 0.039 2.221 P值 >0.05 <0.05 >0.05 <0.05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研究組患者惡心、嗜睡、頭暈及口干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2.80%,高于對照組的10.2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例(%)]
目前,臨床關于精神分裂癥發病機制、影響因素尚未完全明確,有研究認為,遺傳、大腦結構、神經生化、后天環境等因素可能與疾病發生及進展存在一定關系[8-9]。有報道指出,有較多首發未治精神分裂癥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攻擊行為,且病情越嚴重,攻擊行為越容易發生;同時,存在攻擊行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其體內5-羥基吲哚乙酸(5-HIAA)減少極為明顯,側面說明5-羥色胺(5-HT)功能低下可能直接影響患者出現攻擊行為[10]。
目前,臨床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首選藥物為利培酮,其對多巴胺、5-HT等多種受體均有較高的親和力,能夠改善相關癥狀,幫助患者維持穩定的精神狀態,但其整體鎮靜作用不夠顯著,因此臨床常采用心境穩定劑進行聯合治療[11]。本次研究結果: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更高,患者攻擊行為、癥狀評分改善更為明顯,且患者血清中BDNF、GDNF水平也可以得到顯著提升(P<0.05),但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利培酮、丙戊酸鈉聯合治療的效果顯著,能夠改善患者行為及癥狀,促進神經營養因子生產,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這與祁曉峰[12]研究結果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分析原因為,丙戊酸鈉是目前常用心境穩定劑,用于精神分裂癥治療能夠促進γ-氨基丁酸(GABA)合成,升高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濃度,降低神經元興奮性,抵抗不同因素所致的情緒反應,進而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13]。同時,在電生理實驗中,丙戊酸鈉還可產生抑制鈉通道作用,降低神經肌肉興奮程度[14]。除此之外,相關藥代動力學研究顯示,丙戊酸鈉采用口服方式,能夠將藥物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甚至可達100%,且有效血藥濃度范圍通常在50~100 μg/mL;而在血藥濃度超過120 μg/mL時,機體才會出現明顯不良反應,故大部分患者對丙戊酸鈉具有良好耐受性,聯合用藥并不會使不良反應顯著增多,具有較高安全性[15]。
綜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治療期間,采用利培酮聯合丙戊酸鈉用藥方案,可取得較高治療有效率,能夠顯著改善患者攻擊行為、神經營養因子及疾病癥狀,且聯合用藥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