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振
(曹縣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山東菏澤 274400)
膀胱癌是臨床泌尿科常見惡性腫瘤類型之一,多發于男性,病理類型中的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是膀胱癌的主要類型,其存在較高的深部進展風險,早期進行手術治療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目前臨床中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是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常用方案,但其在對較大的腫瘤組織進行清除時容易過度切割,增加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風險[1]。而經尿道鈥激光切除術采用激光對患者腫瘤組織進行切除,可有效避免過度切割對患者膀胱造成額外損傷,有助于患者預后恢復[2]。目前臨床關于經尿道鈥激光切除術對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尚未完全明確。因此,本文旨在探究經尿道鈥激光切除術對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曹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6例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治療方案分為電切組和鈥激光組,各43例。電切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1例;年齡46~67歲,平均年齡(57.10±2.83)歲;病灶位置:膀胱側壁26例,后壁8例,頂部5例,三角區4例;腫瘤分級[3]:G1級25例,G2級18例;病灶直徑7~24 mm,平均病灶直徑(13.72±2.19)mm;病灶數目:單發26例,多發17例。鈥激光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齡45~67歲,平均年齡(56.99±2.98)歲;病灶位置:膀胱側壁25例,后壁9例,頂部6例,三角區3例;腫瘤分級:G1級26例,G2級17例;病灶直徑7~26 mm,平均病灶直徑(13.87±2.46)mm;病灶數目:單發27例,多發16例。本研究經曹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符合《腫瘤診治指南》[4]中相關診斷標準;②無其他泌尿科疾病者;③無手術治療禁忌證者。排除標準:①腫瘤進展至晚期失去手術指征者;②隨訪丟失者。
1.2 手術方法 電切組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進行治療。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取截石位,暴露病灶基底部,經尿道將電切鏡(德國狼牌有限公司,型號:F24 Wolf)置入膀胱,定位腫瘤;設置電切功率:200 W,電凝功率:100 W,以電切鏡由淺入深依次蝶形切割,電凝灼燒病灶周圍2 cm范圍正常黏膜,后吸出切除組織,常規留置導尿管;術后行化療藥物膀胱灌注。鈥激光組采用經尿道鈥激光切除術進行治療。術前準備與對照組一致,經尿道將觀察鏡置入,并持續灌注生理鹽水,對患者腫瘤大小、部位及形態等情況進行明確,并確定腫瘤切除范圍;經操作腔將狄激光光纖置入,設定功率頻率為15~25 Hz,25~40 W,輸出功率為1.2~2.4 J,于腫瘤外周1 cm處進行環形氣化切割,灼燒病灶周圍2 cm范圍基底和正常黏膜,吸出切除組織,隨后吸出切除組織,后續操作與電切組一致。兩組術后均觀察至患者出院并隨訪1年。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畢膀胱沖洗時間、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②氧化應激指標。術前和術后3 d,抽取患者5 mL清晨空腹靜脈血后離心(3 500 r/min,10 min),對患者血清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進行檢測,試劑盒由上海紀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③腫瘤相關因子。術前和術后3個月,采用ELISA檢測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TK1)、尿核基質蛋白22(NMP22)、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試劑盒由合肥萊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血清制備操作方法同②。④并發癥及復發情況。術后住院期間,統計患者術后出血、閉孔神經反射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術后6個月、1年,統計兩組患者復發情況,經影像學檢查發現患者膀胱出現新的病灶即可確定復發。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內比較和組間比較分別使用配對t檢驗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鈥激光組患者手術時間、術畢膀胱沖洗時間、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電切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畢膀胱沖洗時間(min) 尿管留置時間(d) 住院時間(d)鈥激光組 43 20.48±2.10 1.67±0.39 2.89±0.74 2.36±0.73電切組 43 29.74±2.83 2.57±0.57 5.20±1.73 4.10±2.18 χ2值 -17.231 -8.545 -8.050 -4.963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術后3 d,兩組患者血清GSH-Px、SOD水平均低于術前,但鈥激光組高于電切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3 d,兩組患者血清MDA水平均高于術前,但鈥激光組低于電切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s )

表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s )
注:與術前比,*P<0.05。GSH-Px: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
組別 例數 GSH-Px(pg/mL) SOD(μmol/L) MDA(mmol/mL)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鈥激光組 43 90.89±9.93 69.84±7.10* 193.08±27.84 158.94±20.10* 2.91±0.80 6.02±2.14*電切組 43 91.67±9.73 57.47±6.48* 190.84±25.84 119.38±14.83* 2.98±0.78 8.94±3.10*t值 -0.368 8.439 0.387 10.385 -0.411 -5.08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腫瘤相關因子比較 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血清TK1、NMP22、IGF-1、VEGF水平均低于術前,且鈥激光組患者血清TK1、NMP22、VEGF水平低于電切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腫瘤相關因子比較( ±s )

表3 兩組患者腫瘤相關因子比較( ±s )
注:與術前比,*P<0.05。TK1:胸苷激酶-1;NMP22:尿核基質蛋白22;IGF-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組別 例數 TK1(pmol/L) NMP22(U/mL) IGF-1(ng/mL) VEGF(ng/mL)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鈥激光組 43 7.19±1.33 1.49±0.58* 6.29±2.18 2.19±0.57* 5.39±0.82 2.89±0.79* 97.95±9.40 48.30±4.93*電切組 43 7.10±1.27 2.39±0.93* 6.04±2.01 3.28±0.73* 5.12±0.73 3.07±0.83* 99.84±9.89 72.10±6.94*t值 0.321 -5.385 0.553 -7.717 1.613 -1.030 -0.908 -18.33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復發情況比較 術后住院期間,鈥激光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電切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及術后1年,鈥激光組患者復發率均低于電切組,但術后6個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復發情況比較[例(%)]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是指尚未在患者膀胱肌層內浸潤生長、僅局限于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的一類膀胱癌,腫瘤細胞發生轉移的風險較高,可通過切除腫瘤組織以起到根治作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可能會由于過度切割而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其手術視野較小,容易導致病灶殘留,而其采用分塊切割的方法容易導致腫瘤細胞種植,增加患者術后復發的風險[5]。
經尿道鈥激光切除術術中視野清晰,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不需要持續清洗,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和膀胱沖洗時間;同時其光纖纖細、柔軟,便于術中操作,可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進而降低患者術中損傷,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鈥激光組患者諸項手術相關指標均優于電切組,說明經尿道鈥激光切除術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可有效縮短患者手術時間,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手術可加重患者機體應激反應,具體表現為氧化應激相關指標GSHPx、SOD水平均降低而血清MDA水平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鈥激光組患者術后3 d血清GSH-Px、SOD水平均高于電切組,血清MDA水平低于電切組,說明經尿道鈥激光切除術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可有效緩解患者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分析原因在于,經尿道鈥激光切除術中鈥激光穿透性較差,可有效降低對患者膀胱損傷,降低患者術中應激水平,同時其所用手術時間更短,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可進一步緩解患者機體應激反應[6]。
多種細胞因子在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發生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TK1高水平表達可促進患者腫瘤細胞增殖,同時促進患者病灶復發;NMP22是細胞核的結構蛋白,可促進腫瘤細胞遺傳物質復制、轉錄和翻譯而加快患者病情進展;而VEGF可通過促進患者腫瘤組織中新生血管的生成而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和轉移[7]。本研究結果顯示,鈥激光組患者術后3個月血清TK1、NMP22、VEGF水平均低于電切組,同時住院期間總并發癥發生率和術后1年復發率均低于電切組,說明經尿道鈥激光切除術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腫瘤相關因子水平,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和術后復發。經尿道鈥激光切除術切割深度較小,解剖層次極為精確,可完整切除病灶,術中阻斷病灶周圍血管、淋巴管,避免腫瘤細胞擴散;同時術中不會因擠壓腫瘤導致腫瘤細胞進入靜脈而擴散,因此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腫瘤相關因子水平[8],減少患者術后復發。此外,其術中主要通過氣化作用切割病灶,術中無電流產生,因此不宜導致膀胱穿孔、閉孔神經反射等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與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相比,采用經尿道鈥激光切除術對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緩解機體氧化應激反應,降低腫瘤相關因子水平,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復發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應用。